李曉鴻 周荷丹
(1.內蒙古電子信息職業技術學院 內蒙古呼和浩特 010010;2.燕山大學 內蒙古呼和浩特 010070)
早在兩千多年前,古代著名醫生希波克拉底就指出,心理對疾病和身體具有一定的作用。《呂氏春秋.盡數》中指出:“形不動則精不流,精不流則氣郁”。清楚的表述了身體和精神是相互影響相互依賴的整體,運動對于身體和精神健康起到的重要作用,表明了人的心理狀態對人體健康的影響。回顧以往對于身心關系所進行的研究可以看出,軀體和精神是不可分的,生理活動與心理活動對健康有著同等重要的意義,人類的身體健康和心理健康之間存在相互依賴、相互影響的關系。
認知功能是人類的高級活動功能,它是人體對外界信息的反應能力。隨著人們對認知過程不斷研究,對于認知活動有了更多的理解。研究得出,認知過程應由以下方面構成,適應、結構及過程三個方面,認知是在一定的心理結構中為了一定的目的而進行的信息加工過程。由于對于認知活動的不同理解,從不同角度探討人類認知活動過程的實質,最終得出一個共同的結論,即人類的認知活動過程是一個主動、積極地接受或加工輸入信息、符號和解決問題的過程,而不是一個被動地加工和處理符號、信息與解決問題的動態系統。在體育鍛煉過程中對認知活動的影響,研究中發現,體育鍛煉對于認知活動有著積極的促進作用。研究表明,長期的體育鍛煉比短期的體育鍛煉在認知表象上能夠產生的效應更加明顯,有規律的體育鍛煉可以提高運動系統和知覺的總體速度。綜合該領域的研究,體育鍛煉在認知功能上對于正常人群和心里有障礙人群都有一定的影響。
許多學者在鍛煉心理學領域中研究諸多、內容較豐富、方法較成熟的問題是體育鍛煉與情緒之間的問題。在多種行為對情緒能夠產生怎樣影響的研究過程中,研究結果得出,體育鍛煉是進行自我情緒調節最佳的手段。國外一些健康服務中心的研究報告曾多次指出,體育鍛煉對情緒狀態有改善作用是毫無疑問的,尤其對焦慮和抑郁程度的降低效果更加明顯。體育鍛煉對于情緒調解主要表現在體育鍛煉中的各種行為是人們調節情緒的最自然最有效的方式之一,體育鍛煉的情緒調節方式是一種長期性的行為。
20世紀90年代以來,大量的有關體育鍛煉與抑郁關系的研究得出如下結論:(1)臨床上被診斷抑郁的人身體健康水平較低。(2)體育鍛煉與其他傳統的方法一樣有效。(3)體育鍛煉是對傳統治療方法(如團體或個別的心理治療和醫學治療)的補充。(4)體育鍛煉能夠提高身體健康和心理健康水平。體育鍛煉對抗抑郁的研究中得出結論,短期的體育鍛煉、長期體育鍛煉及間歇性體育鍛煉均能有效地降低抑郁,尤其在需要得到心理照顧的特殊人群身上體現的效果更為明顯。體育鍛煉對特質性抑郁(長期的、穩定的)、狀態性抑郁(短期的、波動的)、正常人的抑郁、精神病患者的抑郁都有降低的功效,體育鍛煉對降低抑郁的程度受鍛煉持續的時間、適度的強度、頻率等一些因素的影響較大。同樣在進行有氧代謝和無氧代謝的鍛煉過程中也可以起到降低抑郁的作用,降低抑郁的程度同樣與體育鍛煉時間的長短、適度的強度和頻率大小有關;放松練習和其他愉快的活動降低抑郁的功效與體育鍛煉相比效果不是太明顯。科學合理的體育鍛煉可以最大限度地減少藥物和心理恢復手段的運用,如果將體育鍛煉與心理治療相結合,所達到的效果會更好。
許多研究結果表明,慢跑、漸進性放松、高強度練習等體育鍛煉均能即刻降低焦慮的效果。結論得出,半小時或更少一點時間慢跑對狀態焦慮的降低效果相當顯著。通過體育鍛煉能夠感受到一些良好的情緒體驗——流暢體驗,從而帶來特殊的情緒效益,滿足人們的生理需要或心理需求。在這種狀態中,全身心投入所從事的活動之中,從活動過程中產生流暢體驗的同時體驗到樂趣和享受,對活動的控制感逐步產生。鍛煉個體似乎表現出對從事的某種活動有種躍躍欲試的感覺,并且這種感覺完全是出于自己所從事的活動過程本身。流暢狀態是一種積極的情緒體驗,是優秀運動員欲求的狀態,也是任何有水平的鍛煉參與者所追求的的狀態,這種狀態主要表現出鍛煉者完全地投入到運動狀態之中,并且個人的能力能夠接受挑戰。一項對123名大學生進行的調查問卷列舉了體育運動、學習工作、人際交往、宗教等活動,詢問被試者以往在任何情況下感受過流暢體驗,大多數人回答只有在運動中有過這樣的感受。由此可見,流暢體驗的主要來源是體育鍛煉。體育鍛煉中會感覺到自身與情境融為一體,身體輕松,忘卻自我,充滿活力超越時空障礙,體驗到一種良好的情緒狀態。當鍛煉者順利地完成某項鍛煉強度,并在某次鍛煉中產生這些良好的情緒體驗后,就會誘發積極的情感和再次嘗試鍛煉的欲望,進一步抵消一些抑郁、焦慮等消極情感的影響,有效改善心理狀態。
一些研究認為,體育運動對人格的健康發展更有促進作用。尤其對大學生人格的健康發展會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如精力充沛、興趣廣泛、焦慮水平低、性格大方等人格方面的發展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近年來,一些學者更加專注研究體育鍛煉對于人格的影響以及體育鍛煉對人格整體結構的影響。一些缺乏自信、急躁易怒、有強烈緊張感、抑郁、焦慮等現象,通過體育鍛煉都會發生一些變化。多數研究表明,在體育運動中,人們提高身體自我價值和其他重要的身體自我知覺(如身體表象)尤其對于那些經常參加體育鍛煉的人,更能夠從中獲得最大限度的自我知覺和自尊的提高(身體狀況一般的人,如中老年人、肥胖者)。國外多數研究認為,體育鍛煉對自尊的影響沒有顯著的性別差異,男性和女性都可以體驗到積極的鍛煉效果。研究發現,體育鍛煉對于低自尊者效果十分明顯:體育鍛煉對低自信、低自尊、低身體自我表象、低身體自我價值感的人,對一些輕度抑郁的婦女,對身體有殘疾人、超重和肥胖的成人和兒童,可能會有較大的效果。不同的鍛煉方式對自尊產生不同的影響,各種方式的體育鍛煉都能對自我認知的變化產生影響,短期的體育鍛煉對心理效益影響不是十分明顯,自尊的變化需要更長時間的干預。在自尊提高的因素中,加強鍛煉的堅持性。
對許多人來說,開始鍛煉難,堅持鍛煉更難。影響堅持鍛煉的因素很多,大致可以歸納兩大類:一類是個人因素;另一類是環境因素。一般來說,自愿參加的個體比被動參加的有監督鍛煉的個體堅持鍛煉的時間更長。說明鍛煉的堅持性和參與鍛煉的性質(被動、主動)有關,參與鍛煉越主動,堅持的時間就越長。
一些研究發現,在有外部監督的情況下進行鍛煉的人,可以通過他們過去參加鍛煉的行為和經驗預測他們現在參加鍛煉的情況。這樣的結論適用于成年男子、女子和肥胖病人等。然而,童年時期的運動經驗與他們在成年后體育活動的堅持性之間的相互關系尚不清楚。
社會環境因素是影響鍛煉堅持性的重要原因之一。就鍛煉群體的規模而言,一些研究發現,雖然大多數個體不喜歡自己單獨鍛煉,但往往小群體中的個體比大群體中的個體表現較高的堅持性趨勢。鍛煉計劃指導者也是一個不可忽視的社會環境因素。盡管一名高水平的鍛煉輔導員不是影響堅持性的主要因素,但是缺乏親和力、專業知識欠缺的指導員必然對實施鍛煉方案不利,認為自己不被指導者注意的鍛煉者退出鍛煉的可能性高一倍。鍛煉場所是影響鍛煉堅持性的重要因素之一。對于有規律的鍛煉者來說,適宜的健身場地非常重要,正因為如此,很多健身活動退出者退出的原因是由于鍛煉場所的不便。另外,當鍛煉者未超過他們的有氧能力的負荷量來從事體育鍛煉時,鍛煉的堅持性最高。一次鍛煉的持續時間對鍛煉堅持性也有明顯影響。持續時間越長,退出鍛煉的百分率越大。因為對一些平常不鍛煉的人來說,當他們開始鍛煉時,往往傾向于過度訓練,但這容易引起并發癥,導致運動損傷,增加退出率。大量研究認為,鍛煉剛開始的4~7周,每次的鍛煉持續時間相對要短,運動強度相對要小,這樣才便于人們堅持鍛煉。
社會競爭加劇導致的壓力感加重。學習、工作、就業等方面的壓力越來越大,要求不斷提高,人們長期處于高度緊張的競爭狀態之中,就會對人們的身心承受力造成重壓。體育鍛煉既是身體活動,又是心理活動和社會活動。因此體育鍛煉不僅僅有利于身體健康,而且對于人們的心理健康和社會適應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從而提高人的生活滿足感和生活質量。
[1]季瀏.體育鍛煉依賴性行為的理論、測量與研究[J].學校體育科學,1996.
[2]唐征宇.試論身體鍛煉與心理健康之間的關系[J].心理學,2000(3).
[3]任未多.身體活動與運動鍛煉的心理效應研究綜述[J].體育科學,1997(2).
[4]毛志雄.體育鍛煉方式與中老年信息加工能力的關系[J].體育科學,199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