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傳澤
(山東師范大學 山東濟南 250014)
文化隔離機制是存在于各個區域、民族、國家間的一種客觀的文化現象,是沒有經過人們刻意去建立的、自然存在的一種隔離機制。正因為這種隔離機制的存在,才使得在這個全球化飛速發展的時代,各國文化依舊保持著自己的傳統特色,被子孫后代輩輩相傳,永不退色。這便是文化隔離機制的優點所在。
1992年,李遠琦在其《文化隔離機制初探》一文中指出:“所謂文化隔離機制,就是一個民族在文化發展和文化交流中使本民族文化定型、承傳、發展并保持其相對獨立性的制恒系統。”[1]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到來,一些不必要的文化隔離機制逐漸被打破,從而使得中西方文化能夠在更大的范圍內進行交流、碰撞與融合。因此,西方文化在中國得到了廣泛的傳播,并逐漸被中國人民所接受,同時我國的一些傳統文化也隨著改革開放政策的不斷發展,逐步融入到西方文化當中。其中,“旗袍”、“武術”便是一個很好的例子。然而在中西方文化交流的過程中總是不可避免的出現一些摩擦與沖突,之所以如此,其中一些主要的原因就是中西方文化隔離機制在文化交流過程中發揮的潛在作用的影響。由于中西方不同的地理環境、氣候條件、宗教信仰、生產方式、政治經濟制度等因素的存在,潛移默化的會導致中西方文化交流的渠道不暢通,使得我國一些傳統文化在西方一些國家的傳播遭到了阻礙。同時,西方的一些文化也遭到了我國人民的抵制,一些優良文化也因此被拒之門外。此時,文化隔離機制成為了中西方文化交流的障礙。
綜上所述,文化隔離機制既有它的負面影響也有它的正面效應,因為在抵制一些西方文化的同時,也避免了糟粕文化的入侵。而且,文化隔離機制還能保護本國遺傳下來的幾千年的傳統文化不受外界文化的侵犯,使中華民族能夠在新的時期保持更強的凝聚力。那么對于人類來說,如何排除文化隔離機制的負面效應,利用好文化隔離機制的正面價值,便成了一個問題。
作為整個人類文化隔離機制的一個方面,體育文化隔離機制價值的利用也遇到了上述同樣的問題。
那么何謂“體育文化隔離機制”。我們是否可以套用上述“文化隔離機制”的概念將體育文化隔離機制定義為:體育文化隔離機制,就是一個民族或者國家在體育文化發展和體育文化交流中使本民族或國家的文化定型、傳承、發展并保持其相對獨立性的制恒系統。
因此,從中西方體育文化的差異著手,展開對中西方體育文化隔離機制的研究,其研究目的與意義是,通過研究能夠對中西方體育文化隔離機制以及其主要因素有更加深入地理解,能夠了解在特定的歷史時代下,哪些體育文化隔離機制在中西方體育文化交流過程中發揮著積極有利的作用,哪些發揮著消極有害的作用,從而能夠使我們更大限度地利用體育文化隔離機制產生的正面影響;能夠在保護我國優良體育傳統文化的基礎上,豐富和壯大我國新時期的體育文化,使其朝著積極健康的方向不斷發展。
中西方體育文化隔離機制產生的根源首先要歸結于地理因素。從人類出現之日起,山脈、海洋、河流、湖泊便將人類隔離在了地球上的各個區域,原本源于同一個祖先的人類便逐漸有了差異。又因為在不同的地理區域內,氣候環境也不盡相同,使得人類之間的差異也越來越明顯。不同的地理條件又加之不同的自然條件,便衍生出了不同的人類文化。“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便是這個道理。歷來學術界就有許多學者認為自然地理條件對人類文化的影響是不可忽視的,追溯到我國古代戰國時期,其中《禮記·王制》一書中便寫到:“凡居民材,必因天地寒暖燥濕,廣谷大川異制,民生其間者異俗,剛柔輕重,遲速異齊,五味異和,器械異制,衣服異宜,修其教不易其俗,齊其政不易其宜。”[2]由此可見,作者認為自然地理條件對人類文化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也是客觀存在的。又如,法國哲學家瓊·博丁(Jean·Bodin)在地理條件對人類居民的影響方面進行了探究,并認為居住在世界南方的人們由于受到土星的影響,因而過著一種宗教修心的生活,與之相反的北方人們由于受到火星的影響,因而造就了野蠻、好戰的性格。位于世界中間的人們則過著一種遵守規則、臣服于法律統治的文明生活。正因為如此,中西方體育文化的差異也變的顯而易見,西方人在體育中追求著一種“更快、更高、更強”的價值理念。強調人類身體的力量、速度、耐力、柔韌度等身體素質的訓練。而對中國而言,強調更多的是“天人合一”,力求達到一種身心高度結合的境界。
另外,由于自然地理條件的不同,各國之間形成了不同的生活生產方式、不同的社會政治結構、不同的思想文化價值觀念等。如,中華文明最早發源于黃河流域,農耕文化成為了古中國最主要的文化方式、最主要的生活生產方式;由于我國地理自然環境優越、地大物博、資源豐富,一直過著自給自足的農耕生活,有著順應自然發展的思想文化觀念;西方文化起源于古希臘和羅馬,三面環海,一面環山,平原面積狹小,不易農耕,地中海的天然有利條件使西方出現了最早的商品經濟文化。然而由于海洋氣候惡劣,使西方人形成了不畏自然、善于征服自然、勇敢好戰的性格特征。
綜上所述,自然地理條件是形成中西方體育文化隔離機制的最初根源。
人類出現以后便逐漸產生了各種各樣的語言和文字,不同的區域都有著一套屬于自己并且區別于其他群落或部落的語言系統,因此兩個不同區域的族群進行交流時,由于語言系統的不同,勢必會阻礙人們思想和文化的交流,同時還會有礙于人們原有意思的準確傳達。因而,不同的語言文字便對人類文化的交流起到了一種隔離作用。體育文化是人類文化的一種,在中西方體育文化交流的過程中,由于西方國家的語言以英語為主,中國則以方塊形的漢字為主,二者語言大不相同,因此給中西方體育文化交流帶來了諸多不便,如,一些中國詞匯,在西方很難找到準確的詞對其進行對譯。同樣,西方的一些詞匯也很難在中國找到相應的詞對其進行解釋,因此在進行體育文化交流時,雙方往往理解的只是一些表面性的東西,然而對蘊含于體育文化中的精神實質卻不能有深刻透徹的理解。例如,西方人在學習中國太極拳這項體育運動時,語言便成為了主要的障礙。
因此,不同的語言文字也是形成中西方體育文化隔離機制必不可少的因素之一。
隨著奧林匹克運動在各個國家的不斷推行,使得中西方體育文化交流的機會也不斷增多。隨著交通工具的不斷發達、中西方語言的相互學習,人們正逐漸突破地理條件和語言文字的障礙,使中西方體育文化達到最大限度的交流與融合,不斷豐富相互間的體育文化,使其朝著多樣化的方向發展。然而,體育文化隔離機制的存在又會給國家文化帶來負面影響,過度的引進外國體育文化又會導致本國傳統體育文化特色的喪失,給本民族或國家的文化安全造成威脅。因此,體育文化隔離機制對于任何一個國家來說都具有兩面效應:體育文化隔離機制的過度存在,不利于民族間優良體育文化的汲取,不利于一個國家體育文化的創新與發展;然而也恰恰是體育文化隔離機制的存在使得本國傳統體育文化更具特色,能夠更好的被世代傳承和沿襲,防止外來文化的入侵,對保護國家文化的安全起了到積極作用。
因此,如何有效的利用體育文化隔離機制的價值,不是簡單的取舍那么容易,既不能全盤否定,也不能完全消納,要以辯證唯物主義的觀點去看待。要在不同的歷史時期,看哪些文化現象有利于我國體育文化的發展,哪些方面有礙于我國體育文化的發展,努力使其朝著更有利的方向發展,最大限度的取其正值。
[1]李遠琦.文化隔離機制初探[J].天府新論,1992(5).
[2]十三經注疏[M].北京:中華書局,1980.
[3]謝小英.中西方體育文化差異研究[J].體育文化導刊,2012(9).
[4]沈文艷.論中西方體育文化差異之根源[J].體育科技文獻通報,2010(8).
[5]田常軍.中西方體育文化的比較研究[J].山西財經大學學報,2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