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豪杰 劉小明 許思毛
(廣西師范大學體育學院 廣西桂林 541004)
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是一個民族文化的體現和結晶。在廣西這塊紅土地上,壯族祖先經過長期的生活、生產過程而逐漸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少數民族傳統體育,它是不同歷史時期所創造的以滿足人們在不同歷史時期身心發展所需要的體育活動方式,它產生于民間,吸收民間土壤的豐富養料,呈現出種類繁多、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特點。隨著社會的發展和市場經濟步伐的加快,使得部分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正在走向消亡。通過對廣西少數民族傳統體育保護進行分析,旨在促使其持續發展。
在經濟國際化和文化全球化的今天,隨著生活方式的改變和精神需求的不斷增加,人們將更多的目光投向奧運會、亞運會、職業體育、競技體育。紅水河流域發展緩慢,思想閉塞,其少數民族傳統體育在世界體育日益多元化的趨勢下面臨新的困難和挑戰,許多人包括體育工作者本身,都認識不到紅水河少數民族傳統體育發展的趨勢日益惡化,只是將更多的精力和重點都放在了發展社區體育和學校體育,而很少關注少數民族傳統體育,認識不到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是不可再生資源,在嚴峻的形勢面前盲目樂觀,無動于衷,缺乏對民族傳統體育保護的緊迫感和責任感,缺乏危機感和民族使命感,任部分民族傳統體育自生自滅。
少數民族傳統體育屬于民俗文化的范疇,其中蘊藏著深厚的文化內涵。目前,由于政府的重視程度不夠和社會的輿論監督不足,制定的少數民族傳統體育保護法制法規相對于滯后,沒有根據當地的經濟發展狀況和人們的生活習性出發,一味的照搬舊制度、舊體系,有的細節項目更是“無法可依”,這不僅影響到廣西少數民族傳統體育的發展,還將阻礙廣西少數民族傳統體育的挖掘、整理、保護與創新。
由于廣西經濟發展較為緩慢,少數民族傳統體育人才培養基地和實習基地較少,缺乏少數民族傳統體育的后備人才,至今還未針對廣西的客觀情況制定相關的政策和人才培養機制,導致部分民族傳統體育項目無人傳承,部分民族傳統體育競賽無人開展,如果不加以重視,那么祖先留下來的傳統體育將在我們這一代消失,民族體育的可持續發展也只是空談,紅水河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欠缺有力的人才、智力支持。
國家可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族區域自治法》、《中華人民共和國體育法》和行政法規、部門規章的規定,根據廣西當地民族傳統體育的特點,創立、修改、廢除部分政策法規,與時俱進,靈活的運用到實踐中,建立法制是保障少數民族傳統體育發展的重要措施,是一項惠民政策。廣西民族傳統體育在日新月異更替的今天,缺乏法律給予的保護,很多文化現象和專利項目得不到重視,人們對民族傳統體育的研究積極性受到一定的打擊,國家可通過宏觀調控和社會功能這些渠道進行管理,做到有法可依、有政策可尋,推行可持續發展的戰略。
傳承人來自于民間,融于民間基層的體育文化活動者,卻通常具有過人的傳統技藝和和對傳統體育的無比熱衷,并且在傳統體育活動中發揮著核心和骨干的帶頭作用。對于具有特殊技藝的傳統體育傳承人,各級政府應因地制宜,制訂一些有利于民族傳統體育健康發展的政策,建立民族傳統體育傳承人檔案,給予其一定的合法地位和福利待遇,關心其生活的困難和健康,提高其社會地位。對于具有高超傳統體育技藝的老人,政府應鼓勵其將自身的技藝以開辦培訓班,免費招收學徒這樣的形式進行傳授,鼓勵青少年主動學習和繼承民族傳統體育的技藝。同時,少數民族地區應該發揮其天然的優勢,切實幫助傳統體育傳承人解決在傳承上遇到的各種問題,創造條件使他們能夠安心的傳授技藝,保障民族傳統體育的可持續發展,落實好保護少數民族傳統體育傳承人的工作。
民族傳統體育產生于農村和少數民族聚居地區,生存于鄉土的原生態環境中,充分延續著勞動人民在日常生活中對傳統體育的健身價值和娛樂情趣的需求。都市體育的多元文化與傳統體育的鄉土文化顯得格格不入,現代快速、流動、緊湊的生活方式并不適合于民族傳統體育的傳承和發展。民族傳統體育應該回歸到最初的生態環境,可根據當地的實際情況,設立民族傳統體育保護協會,這些地方性和民間性的保護組織可以發揮骨干、核心和社會體育指導員的作用,指導和組織各項活動,挖掘和創新民族傳統體育。也可設立“民族傳統體育原生態環境保護基地”,定期進行經費的劃撥,定期進行原生態傳統體育文化的展示,進行原生態傳統體育的表演,進行原生態傳統體育的競賽,讓群眾感受到原始傳統體育的魅力。
賽事的舉辦能為廣西民族傳統體育的發展提供契機。首先,要挖掘和整理民族傳統體育項目,把一些具有廣泛群眾性基礎和老少皆宜的傳統體育項目進行適當的修改,以符合人們的生理特點和開展的可行性,把部分具有封建意義和亞健康的傳統體育項目進行整改和刪除,確定發展的主要項目,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其次,要抓住傳統體育發展的機遇,可以定時舉辦一些國內外的民族傳統體育競技比賽。一方面可以加強與國際強隊的交流與學習;另一方面可以加強民族傳統體育在國內的普及。利用比賽的宣傳力度和號召力度,開拓國內市場,吸引人們到現場去觀看,這不僅刺激了地方的旅游業和商業的發展,還激發了人們參與民族傳統體育活動的熱情,提高了人民群眾體育消費的能力,增加了地方的財政收入。
少數民族傳統體育與學校體育相結合不僅可以繼承民族傳統的體育文化,而且在我們可以運用現代體育的知識不斷的在傳統體育項目上進行創新,完善的發展,同時也要針對性的傳統體育在學校中開展。第一,合理開發地方課程資源。學校是地方課程資源開發的前沿陣地,也是開發成果驗證的主要場所。結合本縣實際情況,制定出具體的課程目標,包括總目標和階段性目標,有針對性地進行課程資源的開發。第二,合理降低傳統體育項目的難度。對現有的傳統運動項目進行改造,重要的是要以整體健康觀為指導。運動項目的改造應當有利于調動學生的體育學習興趣和積極性,促進學生身體、心理、社會適應等整體健康水平的提高,培養學生終身體育鍛煉的能力。
少數民族傳統體育在全民健身活動中有著重要的地位。我們應充分將這些具有健身功能的傳統體育項目應用到全民健身活動中去。一方面,把具有健身價值且簡便易行的傳統體育項目進行推廣,堅持民族傳統體育和主流體育和諧發展,堅持民族傳統體育與社區體育協調發展的重要方針,以全民健身綱要作為指導思想,從客觀的實際出發,地方體育組織的協助,統籌安排,開展、辦好、做實民族傳統體育的開展。另一方面,培訓一批理論基礎過硬和實踐能力較強的社會體育指導員。社會體育指導員是開展基層體育的重要力量,他們可能進行體育技能傳授、健身指導、健康講座等活動。通過一系列的活動,從而滿足全民健身和少數民族傳統體育保護的需求。
[1]顏下里.少數民族傳統體育的搶救和保護[J].體育文化導刊,2004(9):13-15.
[2]劉靖南,李賢軍,黃建團.廣西紅水河民族傳統體育研究[J].體育文化導刊,2010(1):93-98.
[3]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廣西壯族自治區少數民族傳統體育保護規劃(2011-2015)年[R].2011.
[4]胡小明,趙炳南.民族體育[M].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
[5]王曉.非物質文化遺產視野下民族傳統體育保護的若干思考[J].上海體育學院學報,2007(1):73-75.
[6]白晉湘.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學[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4:4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