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臣文
(長治醫學院 山西長治 046000)
教育應根據施教對象確定相應的內容和方法,醫學院校是為國家培養德、智、體全面發展的適應現代化建設需要的醫學醫務工作者和醫學教學科研專門人才,醫學和體育是從不同角度研究人體科學的兩個方面,是預防和治療疾病的統一體,醫學院校學生走向社會后承擔著全民健身醫務監督工作和全民健康醫療保障職責。受傳統教育思想的影響,醫學院校始終沒有按照自己的特點和培養目標建立獨特的體育教育體系,形成體育教學走過場、健身鍛煉走形式的現狀,學生不僅無法指導國民參加健身和康復鍛煉、進行健身醫務監督,自身也不懂得如何進行科學的健身鍛煉。因此,必須加強醫學院校體育教育改革,提高體育意識,促使學生養成自我鍛煉的習慣掌握醫務監督的能力,才能推動全民健身運動健康科學的發展。
健身鍛煉和醫學治療是身體健康所需的不可分割的兩部分。醫學院校把體育教學作為基礎課,體育課成績及格與否都可以正常升級、畢業,這不僅影響了學生參加體育鍛煉的積極性,更影響了對體育教學的認知程度。醫學院校受各種因素的影響,沒有將體育工作放在國民健康的重要位置,陳舊的體育觀念和醫療觀念已不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必須深化改革。
長治醫學院2011級學生入學素質測試結果表明:參測1124人,《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合格率為60.56%;單項:男生1500 m跑和引體向上、女生的100 m跑明顯較差,未達標率分別為48.98%、87.73%、73.42%,即男生的有氧運動能力和力量素質,尤其是上肢力量,女生的速度素質非常差,肺活量指數較低。
對500名在校學生作了問卷調查,一、二年級200人,三、四、五年級300人。統計得知:學生近視率達73.5%;一、二年級學生中有59.5%的同學經常參加體育鍛煉,但大多數鍛煉目的是應付考試和打發時間,有11.5%的學生從不參加鍛煉;三、四、五年級的同學中有規律參加鍛煉的為29.7%,35.6%的同學鍛煉沒有規律,34.7%的同學很少或不參加體育鍛煉;每周鍛煉時間不足2小時的占35%以上。神經、精神類疾病是學生休學、退學的主要原因。表明從低年級到高年級有規律參加鍛煉的比例依次下降,說明學生對鍛煉的價值認識膚淺,參加鍛煉只是為了應付考試和消磨時光,根本無法形成鍛煉習慣和掌握對鍛煉進行醫務監督的方法和能力。
醫學院校體育教學不是按照專業特點安排鍛煉的內容和方法,以競技體育內容為主體的“三基”教育及以教師為中心、用機械模仿、千篇一律的技術要求約束學生的教學模式,沒有將體育與醫學緊密聯系在一起,所學所考既不是學生喜愛的內容又不是學生專長的項目,學生基本上是憑原有的素質和技術水平參加考試,考試內容和形式都不能調動學生參與鍛煉的積極性。因此考試成績不能客觀反映學生在體育方面的能力和水平,使學生對體育學習的興趣索然,阻礙學生個性的自由發展、鍛煉興趣、習慣的養成和能力的培養,體育教學成了走過場,也就不能使健身鍛煉轉化成日常生活中不可分割的內容。
最早的體育活動是為了抵御自然的侵害,預防和治療自然造成的疾病而創編的各種身體活動。據《呂氏春秋·適音》記載“昔陶唐氏之始,陰多滯伏而甚積,水道壅塞,不行其原。民氣郁閼而滯著,筋骨瑟縮不達,故作舞以宣導之。”說明在帝堯時因氣候惡劣,造成積水潮濕,人們心情憂愁憋悶,肌肉萎縮,為改變身體狀況編了“消腫舞”以疏導“民氣”強健筋骨。《路史·陰康氏》中也有類似記載“陰康氏之時,水隤不疏,江不行其原,陰凝而易悶,人既郁于內,腠理滯著而多重縋得所以利其關節者,乃制為之舞,教人引舞以利道之,是謂大舞。”戰國時期出現的《導引》、東漢后期的《華佗五禽戲》都是為預防和治療疾病而創編的健身舞蹈,因此說體育鍛煉是重要的醫學手段之一。醫學院校應擺脫傳統體育觀的羈絆將體育教學歸入醫學專業課程體系。
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醫療保障改革使“花錢買健康”成為社會發展的新態勢,人們對醫療衛生的要求將由疾病治療轉向健康指導和預防疾病的鍛煉指導,醫務工作者必須肩負起全民健身運動鍛煉指導員的職責。醫學院校培養目標決定必須樹立現代體育觀,對學生進行體育思想教育,提高學生對體育鍛煉和醫療衛生的認識高度,糾正“伙食費高、營養好”,“不生病就是身體好”的偏見,使學生能夠自覺自愿地參加體育鍛煉,掌握體育健身知識、能力、手段和方法及對鍛煉進行醫務監督的能力,形成在各種自然條件和社會生活中堅持科學健身鍛煉的習慣。
體育課程體系的設置應符合專業特點,醫學與體育鍛煉關系密切,應設置體育理論知識和欣賞課、體育健身鍛煉實踐課、保健體育課、建立健身鍛煉俱樂部制。
將大學一、二年級體育課規范為體育理論知識和欣賞教學,充分利用現代化教學儀器、手段和方法,提供健、樂、美于一身的高層次享受,提高學生的體育素養和體育欣賞力,引導學生對體育活動產生強烈的參與欲望。體育教學應把反映智力、道德、文化、藝術、社交的因素包括在長遠目標中,體現既是健康又是文化、既是鍛煉又是娛樂、既是運動又是教育、既能參與又可觀賞的原則,系統地向學生講授體育知識,將體育課程內容整合為一個具有內在聯系的知識體系,講授體育健身與人類發展的關系使學生明確體育鍛煉對體質、健康的影響和作用機制;培養學生對人體運動現象的觀察、判斷、解釋能力,了解人體運動的規律;使學生能從更高層次上認識體育的本質規律,激發學習健身知識和參加課內外健身鍛煉的自覺積極性,促進健身鍛煉意識觀念的升化,為學習健身知識、參加健身鍛煉增加內在動力和提供理論依據。
每周安排一次課外活動時間作為體育健身鍛煉實踐課教學,讓學生進行自主鍛煉,由教師安排鍛煉內容并創設鍛煉條件,將體育鍛煉內容和價值、健身功能與學生愛好相結合,激發學生的鍛煉動機和情緒,提醒學生鍛煉的重點、難點和要求,讓學生按目標帶著問題進行鍛煉,使學生掌握自己喜歡的運動項目,從主觀上掌握科學的鍛煉方法和步驟及體力診斷等操作方法和手段,并做出課后鍛煉筆記、自身評價并及時反饋講評鍛煉效果,使學生了解自己學習掌握的程度。通過體育健身鍛煉教學,使教師親自指導學生健身鍛煉,逐漸轉化為學生自己指導自己健身鍛煉,逐漸過渡到學生個人獨立制定和自覺實施鍛煉計劃,教師提供咨詢服務,逐步培養學生獨立進行健身的意識、能力和習慣,掌握鍛煉的能力、提高自我調控和評價能力、醫務監督能力,養成鍛煉習慣,保證學生參加系統科學的健身鍛煉。
大學各年級均開設保健體育課,對體弱病殘學生進行醫療保健知識教育,使他們積極參與適合自身身體條件的健身鍛煉,恢復和改善自身健康狀況,學會健康生活的知識技能,提高生活的質量,保證學習任務的順利完成和走向社會后具備自我健身能力及對國民健身鍛煉提供醫務監督和科學指導。主要開設民族傳統體育中:健身慢跑、武術、氣功、導引、養生、太極拳等內容,包括鍛煉處方、醫務監督方法等。
三年級以上學生至少必須自主選擇一個單項體協參加健身鍛煉。建立健身俱樂部采取形式多樣、內容豐富多彩,健身生活從單純的運動場轉向健身房、舞廳、球類館、小球室和棋牌室等,提供有償服務以積累資金改善俱樂部條件、完善體育設施、場館條件,結合“達標”提高自我鍛煉的難度、深度,使學生參與自己喜歡的運動項目鍛煉,學生通過自我設計、調控、評價的具體實踐掌握自我學習、鍛煉的原理與方法,將所學體育知識、技能用于實踐,發展學生能力、娛樂身心,進行競爭、協同精神、意志品質和創造能力的培養。激發學生自覺鍛煉的熱情,獲得個性自然和諧的發展,逐步形成自覺鍛煉的意識和習慣,為終身體育鍛煉奠定基礎。
創造自我體育氛圍,使學生自覺自愿地參加體育鍛煉,形成人人參與、積極鍛煉的大氣候、大環境,提高學工部、輔導員對體育鍛煉的認識水平,多渠道指導、督促學生參加課余體育鍛煉,由體育教師安排課外作業鍛煉內容并創設鍛煉條件,每周2~3次,每次40~60 min,學生記好課外鍛煉筆記,個人獨立制定和自覺實施鍛煉計劃,由強制管理逐步過渡到自覺參加體育鍛煉,促使學生逐漸培養體育鍛煉的意識,掌握科學鍛煉的能力和自我與相互醫務監督能力,養成經常鍛煉的習慣,為終生健身奠定基礎。
教學評價應科學反映教學目的實現程度,應改革對學生的考核方法,把課余鍛煉和課堂教學融為一體,采用相對變化幅度的評分方法,建立多層次的考核制度和內容,切實結合學生出操情況、體育理論基礎知識的掌握、課外活動及其它體育活動參與情況、自我醫務監督能力、鍛煉熱情、健身意識及鍛煉習慣的形成和能力、對自身鍛煉的評價和調節能力給予科學合理的綜合評價。
醫學院校本身就是研究人體科學的,體育鍛煉是人體健康的重要手段和保障,充分利用醫學院校中人體科學、圖書資料等信息資料、人體研究實驗室、實驗儀器設備和健全的醫療設施、健康教育書刊報章資料;借鑒醫學科研方法,加強教師和高年級學生對體育醫療、體育鍛煉、健身醫務監督的科學研究,真正使醫學與體育有機結合起來。
綜上所述醫學院校現有的體育制度、內容、方法、手段已不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已經無法滿足現代醫學院校培養目標的需要,因此必須使體育與醫療衛生工作緊密結合,使健身鍛煉教育貫穿整個醫學教育過程,在潛移默化的過程中使學生養成健身鍛煉的習慣,掌握健身鍛煉知識能力、對鍛煉進行科學指導和提供醫務監督的能力,使他們走向社會后能夠指導國民進行科學的健身鍛煉,實現以體育鍛煉、預防疾病為主,治療疾病為輔的醫療目的,使國民健康生活、愉快工作。
[1]全國高等師范院校體育學教材.體育史[M].人民體育出版社.
[2]張新安.創建健身體育課程的探索與總結[J].體育學刊,1999(1).
[3]陳小蓉.普通高校體育改革的理論思考[J].體育學刊,1995(4).
[4]陳青,黃獻國.普通高校體育課考核方法改革的探討[J].體育學刊,19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