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靜波 (中山大學體育教育系,510275)
我國升學體育考試政策文件的回顧、分析與展望
李靜波 (中山大學體育教育系,510275)
升學考試屬于選拔考試,是指從同類考生中挑選具有接受某級教育的人的考試[1]。升學體育考試,是指我國普通學校升學考試中的體育考試。如“初中畢業升學體育考試”(簡稱中考體育)等。我國升學體育考試政策有其歷史淵源,1981年,《全國學校體育衛生工作會議紀要》([81]教體字015號)文件提出試點“中考體育”[2],到2008年全面實施已經有二十多年,目前又出現“高考體育”的建議。從國外研究的現狀看,陳曉云[3]指出:英、法、德等國家高考依據高中畢業會考成績(含體育);美國、韓國等國家則采用綜合評價,有高考、高中畢業會考、個人特長等,值得我國研究借鑒。國內研究如:于可紅[4]、劉海元[5]等研究了“中考體育”的發展歷程,王金玲和宋盡賢等[6]討論了將體育納入高考的必要性,這對于深入研究“升學體育考試政策”有積極的意義,因為這方面的研究很少。本文通過文獻研究和理論分析,梳理了我國升學體育考試文件的發展狀況和政策背景,并對“高考體育”進行政策展望,供決策部門參考。
1.恢復高考,推行中考,中考到高考的升學體系逐步建立
1977年,主管教育的中央領導鄧小平發表了重要講話:“辦教育要兩條腿走路,既注意普及,又注意提高。要辦重點小學、重點中學、重點大學……今年就要下決心恢復從高中畢業生中直接招考學生,不要再搞群眾推薦”[2]。恢復高考成為中國教育的重大事件。1979年9月,上海市學校從新學年開始進行重大改革:恢復初、高中升學考試制度,對中學畢業生擇優錄用。由此,“中考”拉開序幕,從“中考”到“高考”的國家升學考試體系的雛形開始形成。
2.1981年文件提出“中考體育”試點,1983年提出“高考體育”實驗
1981年,《全國學校體育衛生工作會議紀要》([81]教體字015號)指出:“抓好學生考試和體育課設置方面的一些制度改革的實驗,總結經驗,為建立和完善適合我國國情的教育制度做準備。經國務院批準,高校招生今后要逐步增加體育的內容和標準的要求。現在全國已有上海、山東、河南、遼寧、湖南、北京等六個省、市和廣西、福建等省、區的五個市試行重點中學招生時增加體育的內容和標準的要求”。1983年,《國家體委關于進一步加強學校體育工作的意見》([83]體群字35號):“協同教育部制訂‘體育標準’,不及格者不能畢業、不能升學。在標準訂出前繼續搞升中學、升大學體育加試的實驗。[7]”。
3.1998-2008年“中考體育”由逐步實施到全面實施
1997年,原國家教委印發了《初中畢業生升學體育考試工作實施方案》的通知(教基[1997]18號)[8],決定1998年開始在全國逐步實行中考體育。2001年,《關于認真做好2002年初中學生畢業升學體育考試工作的通知》(教體藝廳[2001]11號)中指出:“體育考試是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加強學校體育工作、實施素質教育的有效措施,也是培養21世紀我國社會主義建設合格人才的客觀要求。2008年,《教育部關于深入推進和進一步完善中考改革的意見》(教基[2008]6號)指出:“中考改革工作已經基本完成實驗階段的任務,進入全面推廣階段,2008年全國所有初中畢業生都應按新課程要求參加中考”[9]。中考(含體育)進入全面實施階段。
4.兩部委文件提出推進高中畢業升學體育考試,并將此作為高考的參考依據
《教育部、國家體育總局關于進一步加強學校體育工作,切實提高學生健康素質的意見》(教體藝廳[2006]5號)中指出:“認真組織實施初中畢業升學體育考試工作,體育考試成績要按一定比例記入中考成績總分。積極推進在高中畢業學業考試中增加體育考試的做法,將體育考試成績作為高校錄取新生的重要參考依據”。可見,從1981年提出“中考體育”試點到《初中畢業生升學體育考試工作實施方案》確定“中考體育”逐步實施,以及教體藝廳[2006]5號提出高中畢業體育考試作為高考的參考依據,說明升學體育考試已進一步納入國家高考改革的思路范疇。
1.學生體質不良,體育是學校教育的薄弱環節,是出臺政策的重要背景
1979-2010年進行了七次全國學生體質健康調查,學生的主要體質狀況不佳,成為國家出臺干預政策的重要背景。1980年,《國家體委關于認真貫徹落實全國體育衛生工作經驗交流會議精神》指出:“一些省市高考總分上線的高中畢業生中,體檢完全合格的只有50%左右,有的不到37%。很多地方反映,當前,體育是學校三大目標中的薄弱環節,忽視體育的現象仍然比較突出?!苯逃哭k公廳關于印發《全國學校體育衛生工作經驗交流會會議紀要》的通知指出:“改革開放20年來,我國學校體育衛生工作取得的巨大成績是有目共睹的。但是,學校體育衛生工作仍然是學校教育的薄弱環節[10]”?!督逃俊殷w育總局關于進一步加強學校體育工作,切實提高學生健康素質的意見》進一步指出:“由于受到片面追求升學率的影響,學校體育工作還沒有擺到應有的位置,學校體育課程、體育活動難以得到保證,使學生體質健康方面存在一些不容忽視的嚴重問題”。
2.教育部門出臺了多項政策措施,學生體質仍然下降,開始考慮考試手段
1979年出臺的《中小學體育工作暫行規定》要求:評定學校體育工作的成績,最根本的是看學生的體質是否有所增強;體育課是必修課程,是評定“三好”學生和升留級的依據之一?!秾W校體育工作條例》第九條規定:體育課是學生畢業、升學考試科目?!吨袑W生體育合格標準實施辦法》的通知(教體[1991]6號)第二章第五條指出:“對學段評定不合格者,只發給畢業證書,并不得于畢業的當年報考高一級學校?!秶覍W生體質健康標準及實施辦法》(教體藝[2007]8號):“普通高中、中等職業學校和普通高等學校學生畢業時,《標準》測試的成績達不到50分者按肄業處理”。1994年,原國家教委副主任柳斌提出動用體育考試手段的原因:“體育工作首先還是應解決重視的問題,但對‘體’的重視看來還是不夠的,以至于我們不得不用考試的辦法來維持體育的地位[11]”。
3.中央領導的指示有重要的意義
1978年,鄧小平副總理在全國教育工作會議上提出:“培養人才有沒有標準呢?有的。這就是毛澤東同志說的教育方針。今后,不僅大中學校招生要德智體全面考核,擇優錄用,而且各部門招工用人也要逐步實行德智體全面考核的辦法”。1980年,胡耀邦總書記對新華社關于哈爾濱工業大學學生體質下降、發病率上升的材料批示:“我認為這是學校歷來沒有搞好的一個大問題,請你們討論一下,要拿出措施來。最重要一條,就是部里和各學校領導把管好這件事當作大、中、小學校一件大事來抓 ”。1988年,主管教育的國務委員李鐵映提出了“高考體育”的設想。李鐵映指出:“現在學校體育有些方面不如五十年代,數、理、化是提高了,但高智力、低體質是不行的……‘三好’中身體好是頭一條。學校對體育課要像數理化一樣重視。高考錄取時體育至少要成為一個重要的內容”[12]。2006年,主管教育的國務委員陳至立提出:“切實加強對學校體育工作的領導,盡快改變學校體育‘說起來重要、做起來次要、忙起來不要’的狀況。要將體育鍛煉與健康狀況作為學生成長記錄的重要內容,列入學生檔案,作為畢業、升學的重要依據[13]”。
4.升學體育考試政策的利弊權衡
體育從介入升學考試就有爭議。1996年,原國家教委副主任柳斌指出:“尤其是體育,一提到升學就經常被擠掉,這個問題既是學校本身的問題,又是一個社會問題,改革考試升學制度極為重要。[14]”柳斌又指出:“現在對初中畢業生升學考試體育工作,有贊成的,也有不贊成的。主管體育的領導多數贊成,而主管基教的不少領導不贊成。我的意見是國家教委對此已經發過文件。因此,當前不要再爭論考還是不考的問題了,而是加緊把考試體育的有關制度和方法予以完善,逐步做到使更多的學生和家長能接受,應從這方面找出路”。
“中考體育”促進了學校、家庭、學生重視體育,產生了積極的效果。2010年全國政協會議上,蔣效愚委員建議發揮高考指揮棒的作用,在全國高考中增加體育考試(中國青年報,2010,3.),引起社會輿論、教育部門的多次討論。
1.教育理論分析
從教育理論的角度看,考試是一種手段,受教育目標制約,為教育目標服務。因此,體育與升學考試的政策變化本身就是教育目標、手段之間調整的結果。體育考試將不斷強化,體育逐步納入國家升學考試體系,發揮考試的選拔、激勵作用。
2.考試政策的變化取決于教育的基本面、學生體質等狀況
《2010年全國學生體質與健康調研結果公告》表明:全國中小學生身體素質下滑趨勢開始得到遏制。但是,全國大學生主要身體素質、視力等繼續呈現緩慢下降。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強青少年體育增強青少年體質的意見》(中發[2007]7號)指出:“必須清醒地看到,一方面由于片面追求升學率的影響,社會和學校存在重智育、輕體育的傾向,學生課業負擔過重,休息和鍛煉時間嚴重不足……加快建立符合素質教育要求的考試評價制度,發揮其對增強青少年體質的積極導向作用?!薄秶抑虚L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中指出:“全面實施素質教育是教育改革發展的戰略主題,是貫徹黨的教育方針的時代要求……普通高等學校本科招生以統一入學考試為基本方式,結合學業水平考試和綜合素質評價,擇優錄取”。因此,如果“片面追求升學率”、學生體質下降的狀況沒有改變,繼續出臺升學體育考試措施仍然可能是國家政策的選項。
建議:第一,繼續提高“中考體育”的分值。《初中畢業、升學考試改革的指導意見》的通知(教基[1999]5號)指出:“體育考試分數一般為中考總分的5%。所以早期許多城市的分數在20~40分左右。隨著時間的發展,如今許多城市增加了體育分值,如2009年廣州中考體育分值已經增加到60分,(中國教育報,2013,5.)。第二,考慮出臺“高考體育”的干預政策。利用“高考指揮棒”,促使學校、社會、學生重視體育。根據上述文件,未來出臺的高考體育政策,應該考慮三種形式:(1)高中畢業會考體育成績;(2)高考體育測試;(3)高中畢業會考體育成績+高考體育測試等方法。從長遠政策看,鄧小平的“78講話”更具有政策意義:“學校培養人才的標準就是教育方針,今后不僅大中學校招生要德智體全面考核,擇優錄用,而且各部門招工用人也要逐步實行德智體全面考核的辦法?!笨梢?,將招生制度、就業制度統籌考慮,從社會體制上統籌解決這些問題,具有標本兼治的意義。
[1]程凱,王衛東.考試社會學概論[M].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2000.
[2]國家教育委員會體育衛生司.學校體育衛生工作文件選編[M].遼寧:遼寧大學出版社,1988.
[3]陳曉云.中外高校招生制度比較與研究[J].比較教育研究,2003,4.
[4]于可紅,金欽昌.初中畢業生升學考試體育的發展概況[J].中國學校體育,1996,5.
[5]劉海元.我國初中畢業升學體育考試制度實施現狀分析[J].體育學刊,2008,9.
[6]王金玲,宋盡賢.論將體育納入高考評價體系的必要性[J].體育學刊,2012.
[7]國家體委關于進一步加強學校體育工作的意見等三個文件的通知[S].(83)體群字35號.
[8]初中畢業生升學體育考試工作實施方案的通知[S].教基[1997]18號.
[9]教育部關于深入推進和進一步完善中考改革的意見[S].教基[2008]6號.
[10]全國學校體育衛生工作經驗交流會會議紀要[S].教體藝廳[1999]10號.
[11]關于印發“全國學生體質健康調研工作會議紀要”和柳斌同志講話的通知[S].教體司[1994]68號.
[12]李鐵映同志對學校體育工作的重要指示[J].中國學校體育89,1.
[13]健康成長[DB/OL].http://www.gov.cn/ ldhd/2007-01/17/content_499368.htm
[14]國家教委辦公廳關于印發“柳斌同志在95全國學生體質健康調研結果新聞發布會上的講話”的通知[S].教體廳[1996]4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