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暢偉
(江西科技學院體育教育部 江西南昌 330098)
大學生體質健康關系到民族和祖國的未來,而學校體育是終身體育的基礎,是改善大學生體質健康的關鍵環節。《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強青少年體育增強青少年體質的意見》(中發[2007]7號文件)提出,導致學生體質健康水平下降的原因是兩方面:一方面是由于片面追求升學率的影響,社會和學校存在重智育、輕體育的傾向,學生學業負擔過重,休息和鍛煉時間嚴重不足;另一方面由于體育設施和條件不足,學校體育課和體育活動難以保證。因此,該文試圖從體育課目標導向、課外體育活動的開展、大學校園體育文化氛圍、學校附近環境資源的重要性以及學校環境資源的重要性、社會支持等方面探討大學生體育行為與體質健康問題。
小學、初中、高中都是屬于基礎教育,打好基礎是這個階段體育課的主要目標導向[1]。大學體育是實現學校體育向社會體育以及終身體育轉變的最后一個重要環節,因此,大學體育課的目標導向尤為重要。許多體育教師認為體育課目標是國家制定的,體育老師只要依據國家制定的執行就可以了。殊不知,每個學校、每個學校所處的地域、氣候都有所差異,因此,大學體育教師完全有必要在遵循國家制定的課程目標的原則下,依據學校的校情、學生的專業,以后學生所要從事的大致工作的方向,制定符合學校特色的課程目標。在大學體育課的目標導向正確的前提下,通過一系列的教學改革,比如北京大學構建的“完全開放式”體育課程模式和清華大學構建的“三自主分層教學”體育課程模式的教學創新與改革,學生對體育課的興趣也大大增加,逐漸形成良好的鍛煉習慣。學生從心理上產生從“要我鍛煉”到“我要鍛煉”過程的轉變,從而促進學生體質健康的提高。這說明,體育課的目標導向與大學生的體育行為有緊密聯系的,符合學校特色的課程目標,讓學生形成良好的鍛煉意識,也會促進學生體質健康。
開展好課外體育活動,可以培養學生的體育興趣,調動多數學生參加體育鍛煉;有利于培養學生的體育意識,提高學生體育鍛煉的能力,使學生養成終身體育鍛煉的習慣。課外體育活動是促進學生體質健康水平提高的重要途徑。大學生的課外體育活動大多是自發性的,充分利用體育社團這個平臺,組織各種體育鍛煉的活動,對高校體育課是一個有利補充,對學生提高體育技能水平,拓展體育項目發揮巨大作用。比如一些學校的花式輪滑社團、街舞社團、酷跑社團、單輪小自行車社團等,相對于高中以前的學習生活,大學生有更多的自主時間去關注,參與這些體育項目中,產生濃厚的興趣和學習欲望。因此,體育社團對提高大學生對體育項目的認識,培養身體鍛煉的興趣,有著體育課不可替代的作用,將有效地推進學校“陽光體育活動”、以“走下網絡、走出宿舍、走向操場”為主題的“三走活動”,也會帶動一批學生進行身體鍛煉,從而對大學生的體質健康得到提高。
大學校園體育文化氣氛是指一個大學在長期的辦校過程中,形成穩定并有特色的一種校園文化。比如傳統的體育項目的開展,擁有大批學生進行自發性的鍛煉的項目,校內各學院之間的籃球、足球、排球等等各種聯賽,學校組織的體育月或者體育節等等。如果一所大學沒有形成一個良好的校園體育文化氣氛,就不能讓學生形成正確的體育態度、興趣愛好,學生的體育文化素養的提高也會受到限制,體育教學的效果也會大打折扣,甚至可以說整個學校將失去蓬勃生機的生命力。一個良好的大學體育校園文化氣氛,對學生自發性進行身體鍛煉的起到很大的推動作用。
學校附近的優質體育資源是學校體育的有力補充,對開展學生體育活動十分有利。例如,某學校周邊就有兩個國家級的濕地公園,步行就可以到達。每逢周末天氣較好的的情況下,大批大批的學生進行跑步或騎行等各類體育活動。學校附近的體育設施對學生的體育生活方式也產生影響,比如學校旁邊省體育局的游泳館和學校體育教學游泳項目合作教學,提供教學場地,學生進入場地費用優惠。這無形中拓展了學校的體育資源,彌補了學校體育經費的不足,對大學生的學生體質健康水平的提高又提供了一條途徑。
高校體育設施是大學重要的組成部分。高校體育設施條件的好壞,直接影響大學生體育鍛煉習慣的養成,也會遏制大學生對體育運動項目鍛煉的興趣。學校體育設施場地充足,必然會讓更多的學生去參與體育鍛煉,畢竟學校是大學生的一個最主要的生活場所。遺憾的是,因大學擴招以來,高校在校學生激增,雖然大多學校已建立新校園以及大量體育設施,但還是遠遠不能滿足學生鍛煉的需要。可令人疑惑的是,在籃球場、羽毛球場地等遠遠不能滿足學生鍛煉的需要,可有些比如網球、排球場地,利用率卻不高。這些現象也需值得高校體育工作者思考的一個問題。因此,充分利用體育設施,實行一塊場地兩種甚至多種用處,合理開發體育設施資源,是一個很好的辦法。只有體育資源充足,學生才會積極參與體育鍛煉,學生體質健康水平才會得到提高。無學校體育設施,談學生體質健康水平的提高,有“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的味道。
大學生大多都是來自五湖四海,每個大學生在進入大學前的對體育項目的接觸認識、理解掌握的運動水平都有差異。因此,同一個宿舍或者自己的朋友對各自的體育行為有所影響。比如同一宿舍的都喜歡籃球,因此結伴進行籃球體育活動是必然。如同一宿舍里或者朋友圈里有一人對街舞等體育項目掌握的運動水平比較高,也會帶動同學或者朋友來參與此項體育活動。不難發現,在大學這個大環境下,體育活動的鍛煉,因同伴的影響,容易產生依從性,也很容易形成固定的運動伙伴,久而久之形成了一個固定的運動氣氛。另外,校園外的運動潮流也會影響大學生的體育行為,比如最近在大學里比較風靡的騎行,在有的學校形成了固定的社交圈子、固定的鍛煉時間以及項目的傳承。利用課余時間外出騎行,隨身攜帶的智能手機的拍照功能以及移動網絡技術的發展,利用網絡社交平臺的傳送,讓自己社交圈子的人知曉自己的活動,這些符合90后大學生的個性。當然,有些體育活動必須有經濟的支持,學生做為一個沒有收入來源的消費者,理所當然離不開家庭、家長的支持。一所學校的體育活動搞得是否生機盎然,也離不開這所學校的校長的支持。學校校長愛好體育活動,支持體育活動,本身也是一個狂熱的體育愛好者,那這所學校的各方面的體育活動非常好,反之,則體育工作敷衍了事。因此,充分利用社會支持,拓展大學生進行鍛煉的方法和途徑,對提高大學生體質健康水平很有幫助。
總而言之,大學生的體育行為深受學校體育環境的影響,學生體質健康水平的提高與其緊密聯系在一起。大學體育不但要抓好體育教學,給學生培養終身體育的意識,還需要建設好學校體育環境,這樣,學生進行體育鍛煉才有動力,學校體育環境的好壞對學生的體育行為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優化學校體育環境,是提高大學生體質健康水平有力的保障。
[1]顧淵彥.試論體育課程的目標導向[J].體育教學,2005(5):4-5.
[2]鄭秋梅,盧彩萍,李華.對學校體育環境與大學生體育鍛煉行為的探究[J].當代體育科技,2014(4):145,147.
[3]楊培基,周學兵,于曉東.我國部分地區大學生課外體育活動現狀的研究[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9(6):91-93.
[4]陳福亮,楊劍,季瀏.成就目標定向與大學生體育鍛煉參與的關系——友誼質量的調節作用[J].體育科研,2013(4):6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