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豐羽 江志鴻
(浙江理工大學科技與藝術學院 浙江杭州 311121)
太極拳是一項中國傳統武術,在廣大群眾尤其是中老年人群中擁有極大的受眾,作為一種所有一種可以在任何群體中推行的大眾健身運動,太極拳因融合了儒、釋、道、傳統養生文化等,且融會了中國民間文化的處世哲理,而被認為是我國優秀民族傳統文化集大成者,深受廣大民眾喜愛。
太極拳進入高校公共體育課程體系,簡化24式太極拳在不同層次、不同地域的高校中普遍開設,且受到大學生的熱捧,目前已經成為高校體育選修課中課中比較熱門、搶手的一項。然而,由于當代青年生活節奏和運動心態趨向快速、便捷,而太極拳又比較舒緩,以慢、粘、暢為基本特點,兩者之間存在著相當大的反差,導致很多學生在短暫的新鮮期過后,對太極拳的學習產生倦怠情緒,學習效率大大降低;更為重要的是,即使學生能夠進行簡單的模仿和練習,他們也往往難以表達太極拳的神韻,往往形似而神離。
我院太極拳課設置單位為一個學期,包含術科考試、體育基礎理論課程及考試共32學時,太極拳的實際教學時間約占24課時。教材內容為二十四式太極拳。要讓沒有一點太極拳基礎的學生短時間內學好太極拳,掌握太極拳的要領,是不容易的。長期的太極拳教學實踐中,筆者發現,大學生在基本技能的學習過程中,常出現以下3個方面問題,這些問題嚴重制約他們快速提高太極拳水平。
學生在開始階段學習經常出現這樣的情形:記得下肢動作,忘了上肢動作,記得前面動作,忘了后面動作,或者把動作混淆,比如:野馬分鬃和摟膝拗步,顧頭不顧腳,打起拳來一片慌亂。隨著時間推移,學習的深入,掌握難度相當的動作花費的時間明顯減少。然而問題在于,要通過有限的24節課比較熟練地掌握太極拳的基本動作、能夠流暢地把一套太極拳打下來,在時間上必須抓緊。
學習過程是不斷地糾正完善動作的過程,教學中常碰到這樣的情況:指出學生錯誤,讓之改正,而學生自認為已經和正確動作一樣了。比如:野馬分鬃時學生的重心上下、前后、左右晃動,教師分別給出正確示范和錯誤示范,要求學生改正,學生相互可以看到對方的不足,卻感覺不到自己的錯誤。
往往有不少學生動作結構正確,但打出來的拳是做操的感覺,有的動作打出來甚至像僵硬的機器人。這與太極拳空靈、瀟灑、飄逸、綿綿不絕的感覺相差甚遠。
太極拳和其他武術拳種一樣,本質上區別于其他項目的是動作具有攻防含義,而太極拳又有顯著不同與其它拳種的特點——緩慢柔和,動作走弧形,并有意識內勁貫通。太極拳的動作要求:虛領頂勁、含胸拔背、松腰斂臀、沉肩墜肘、腕坐指舒、上下相隨、內外相合。它具有內斂性、柔和性、連貫性、圓活性、完整性的特點。動作之間的銜接沒有人為的停頓,沒有接頭的地方,上一個動作的結束就是下一個動作的開始,整個動作之間的銜接,前后貫穿,連綿不斷,好像行云流水。動作形態和動作運動軌跡都是圓活的,其大小、方向靈活多變,是太極拳內勁的需要,表現為動作非圓即弧的運動軌跡。
我院體育課為必修選項課,學生根據愛好自主選課。太極拳選項班的學生身體健康、求知欲強、對該項目有較高興趣。我院學生由文、理、藝術(繪畫)構成,他們長期的學習以語言-邏輯記憶為主,比較擅長語言、文字、圖形的記憶,對動作記憶較少涉及。
教學以太極拳的基本手型、步型、功法練習為基礎,然后傳授二十四式太極拳的套路動作,熟練后再融合呼吸、意識配合,最后講解其攻防含義。遵循從易到難、由簡入繁、先形似后神似這一思路安排。常用示范、講解、領做、對比等教學法。課堂教學只有1名教師,學生全無基礎,示范講解復雜動作時需要花費較長時間。
基于對問題的認識和分析,筆者在進行太極拳教學的過程中,一方面加大教師示范的力度,運用常規方法使學生在接觸初期盡可能形成正確的動作表象和動作記憶,同時,加大多媒體手段在教學過程中的有效應用,確保提高效率、正確率和學生動作的意味。具體來說,就是在動作學習初期加入多媒體呈示,使學生能夠把課上和課下結合起來;在動作形成期運用多媒體呈現學生動作中的經驗和問題,提高學生的動作自省能力;在動作熟練期引入專家與學生動作的對比,強化學生對太極拳意味的體認,提高學生動作表現的內涵。
學習新動作時學生往往對動作的結構、方向、軌跡不甚明了,多次慢速示范,對學生建立正確動作表象非常有幫助。教師的親身示范無疑是最好的選擇,但時間緊、任務重的情況下,教師無法做到課堂上多次慢速示范。假如教師一直做慢速示范,就沒有更多的時間精力觀察、輔導學生,對學生做針對性指導。有的動作如:右蹬腳、轉身左蹬腳、左下勢獨立、右下勢獨立這一系列難度大、強度大的動作,多次慢速示范也不現實。引入多媒體視頻輔助教學也可以輕松解決這一問題。
如何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呢?學習新動作,教師仍按原教學方法教學,學生分組自主練習時,播放多媒體課件,將新動作慢速循環播放。學生如仍不清楚,還可定格畫面,對動作結構進行更仔細的觀察。這樣做的目的是發揮多媒體的便捷優勢,通過多次慢速播發,強化外界刺激,使學生更快更準確地建立動作表象,加深對動作的細節的認識。
多媒體的另外一個優勢,就是可以讓學生充分利用課外時間,尤其是當學生對自己的動作有疑問或不確定時,課外復習對新動作的形成幫助非常大,引入多媒體可以大大提高學習新動作的掌握和鞏固速度。
學練糾錯是動作技能學習時必經的環節,在動作復制過程,復制行為并非都是正確的,有時學生可以自我發現糾正,有時自己觀察不到,需要教師、同伴提醒。這時引入學生練習的技術錄像分析就是非常有效的方法。在多媒體時代很容易實現,同學的智能手機即是方便好用的拍攝器材,拍攝完成后與教室里播放的標準動作視頻對比,很容易找出錯誤動作。
作為內家拳,太極拳動作強調本體感受性。選項班的學生此前并無類似的學習體驗,自我糾正的要求對他們來說也比較難。加以多媒體的視頻技術錄像分析有助于他們查找自己動作的錯誤。
技能學習初期,這些不擅長動作記憶的學生一般先從點、線來定位,記住動作的起始結束位置,兩點連線來完成動作,比較機械。隨著學習深入,學生對單個動作的形式、軌跡、方向明確,整體把握尚欠缺,就造成了動作像體操,而缺了太極韻味。解決這一問題,需要更多的完整示范,以便學生建立完整動作的表象。但限于教學環境、課堂要求,教師不可能一直不停地進行完整示范,這時引入視頻到教學中來,就能很好的解決這一問題。學生練習時,教師將這一段視頻循環播放,再輔以語言提示,讓學生注意到動作的連貫、綿綿不斷,就達到了外部強化的目的。
在外向學習的基礎上,把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流暢動作與專家的動作進行對比剖析,更容易把太極拳的難以言表的韻味通過動作呈現出來,讓學生在模仿的基礎上體悟,從而增加自己動作中的太極內涵。
在教學中引入多媒體手段,尤其是讓學生自己去錄制自己或同伴的動作視頻并進行分析討論,還可以降低教學難度,大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引入多媒體進入太極拳教學,適時選用一些太極拳的比賽、表演等視頻,在課堂熱身階段播放,可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審美,陶冶情操。
在太極拳教學中運用多媒體技術,可以有效提高學習效率,激發學習動機,增加學習的趣味性,但也應該看到,在教學過程中,最為重要的是教師與學生以及學習與學生的互動,而不能把所有的問題都交由技術來解決;而且技術也不可能解決所有的問題。因此,教師還需要加強對體育傳統教學技能的研究和改進,在日常教學中靈活運用多種教學方法,關注如何更有效、合理地提升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和動作技能學習過程中的主動性,把技術作為達到目的過程中的手段和工具,而不要為技術而技術,或者以技術代教學。運用多媒體技術,我們一定要分清主次,避免喧賓奪主。
[1]馬啟偉.體育心理學[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136.
[2]楊敏.表象訓練法對太極拳教學效果的影響[J]體育學刊,2002(5):68-69.
[3]趙開.現代教學模式下的普通高校太極拳教學與評價方法探析[J].遼寧體育科技,2010(2):79-80.
[4]武冬.太極拳教學與訓練英漢雙語教程[M].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