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玉琴 劉玉蘭
(新疆昌吉學院體育系 新疆昌吉 831100)
優勝劣汰是自然選擇的結果,為了能夠適應自然環境,以游牧為生的游牧民族得以產生。但是在嚴酷的自然環境下,游牧民族自身的脆弱性和國家民族政策促進了游牧民族定居化的發展。作為古代游牧民族的后裔,新疆哈薩克族大部分至今仍然過著游牧的生產生活。他們逐水草而居,經過長久的發展形成了一定的特有游牧生產生活文化。氏族部落一直是游牧民族的主要存在方式,因為氏族部落對于游牧的生產、生活的維持作用重大。然而目前氏族部落制度已經逐漸被社會組織形式取代。但是不可否認的是,哈薩克族依然保留著傳統的部落認同,特別是在舉行一些民族娛樂活動時,其作用得到了充分的體現。社會的變遷給哈薩克族的經濟、生活帶來了顯著變化,其中民族體育文化的內涵與形式也受其影響,正在逐漸發生改變。隨著我國游牧民定居工程的深入推進,目前新疆哈薩克族牧民已經逐漸依照牧民定居工程進行定居了,這對于哈薩克族傳統的游牧生活產生了比較深遠的影響。作為我國民族體育文化的一塊瑰寶,新疆哈薩克族民族體育文化匯聚的文化結晶對于促進我國體育事業發展具有不可磨滅的意義。
目前在我國新疆的哈薩克族牧民共計608199人,121230戶,完全定居的人口45994人,9039戶,占到牧民總人口的7.56%,另外的92.44%的人口還沒有完全實現定居。其中塔城地區的定居人口數量只占到總量的5%左右,處于全疆地區定居人口最低。由于巴里坤縣游牧民定居起步較晚,所以人口也僅僅占到總人口的5.35%,而阿勒泰和昌吉州地區的牧民定居人口比例最高。從數量統計來看,目前新疆哈薩克族牧民定居程度處于一個比較低的階段。有統計顯示伊寧縣、額敏縣、吉木薩爾縣、木壘縣及巴里坤縣的定居程度還處于起步階段。綜合來講目前新疆哈薩克族游牧民定居的步伐稍顯滯后。
新疆哈薩克民族牧民一直以來在周而復始的四季變化中遷徙放牧,逐水草放牧生活,其主要特點就是依賴于大自然。哈薩克族民間流傳這樣一句諺語“人群是靠牲畜來生存的”。他們常年游離分散與各個草場,人口比較分散且沒有固定的居所。目前隨著社會經濟、政策、生態環境等因素的影響,促使了牧民定居的必然。這一重大變革對傳統生產、生活的牧民來說有著重要的影響,以下就定居對哈薩克族牧民文體生活帶來的變化進行分析。
哈薩克族牧民定居之后其經濟文化生活得到了顯著的改變,定居前后形成了明顯的差異。在定居之前,人們通常會自發組織各個牧區的牧民,積極的參與傳統文化體育活動,但是在定居之后,由于經濟的發展和現代化科技的進駐,電視媒體、上網等活動已經逐漸取代了傳統體育活動,也成為牧民了解外界信息不可或缺的窗口。同時由于定居前的文化生活活動項目比較單一,主要依賴于民族時代傳承的一些民族體育活動。因此,可以看出少數民族居民在平日閑暇之余的生活是比較單調的,依然滯留在傳統的生活方式之中。但是隨著牧民逐漸開始定居,他們的文化生活也得以豐富,逐步促進了牧民文化素養的提高,拓寬了牧民的信息獲取量,提高了家庭經濟收入水平。與定居前相比,在定居之后哈薩克族牧民的文化生活緊密的與現代經濟文化活動結合,牧民每家幾乎都有了電視機、冰箱、洗衣機等,有的牧民家中也有了電腦。牧民們在平時勞動的同時還可以收聽收音機,晚上勞作回家之后則可以在家中看電視。牧民們通過廣播、電視媒體逐漸對外界信息更了解,開闊自己的眼界,并且可以隨時與新鮮的文化生活保持接觸。
不同程度的價值觀念將會直接影響人類的社會活動,而社會的變遷所衍生出來的往往是社會價值觀念的變遷。哈薩克族意識觀念發生的變化關鍵在于哈薩克族牧民社會機制觀念的轉變。由于長期習慣于游牧生產生活,哈薩克族牧民一直都是重牧輕商、崇拜神靈、宰牲祭祀等,這些傳統的社會價值觀念,已經隨著新疆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以及傳統生活方式的變遷悄然發生著變化。人們的社會價值觀念不僅得到了改變,同時人們也獲得了一定程度的現代化意識,諸如在生產中采用高科技現代化技術。對于哈薩克牧民來說定居對其社會的發展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同時也有效的促進了廣大牧民社會價值觀與現代化意識的形成。
在定居之前牧民參加體育活動的主要目的是傳統的娛樂消遣,而在定居之后很大一部分人群則開始利用公共體育健身設施,達到增強自身身體健康以及緩節壓力。對于傳統的牧民而言,消遣娛樂與強身健體是其主要的體育活動意識。但是在牧民定居之后,隨著生活節湊的逐漸加快,人們的壓力逐漸增加,有閑暇時間進行體育鍛煉或者參加體育活動已經成為了一種生活享受,并且再也不存在追求體育鍛煉榮譽的意識,更多的是健康意識的形成。
就目前我國的國情來看,有效的完成牧民定居工程,其實是一項任務艱巨的浩大工程。游牧生產的經營方式,使牧區的經濟發展受到很大限制,牧區牧民的經濟收入、子女就業上學等一系列問題日益突出,貧困也是困擾牧民的一大難題。國家為了能夠有效的對總體經濟平衡進行控制,有效的改善牧民生產生活條件,近年來逐漸加強對少數民族地區的經濟開發。在定居之后,牧民區的經濟發展手段主要依賴于宣傳和勤勞致富模范典型的樹立,由此達到了國家牧民定居工程的主要目的,改變了原有的經濟生產方式。同時對于牧民的行為規范也產生了一定的變化。作為約束一個社會群體的共同準則,包括法律、制度、道德、習俗、宗教等都得到了有效的發展。哈薩克族信奉伊斯蘭教,從小就受到禮俗的熏陶和影響。但是哈薩克族牧民在定居之后,生產、生活方式改變了人們的意識形態,對于各種遺留下來的文化傳統,部分得到了規范化,部分則漸漸被淡化,取而代之的則是新鮮的事物和制度文化。
目前在我國新疆地區哈薩克族牧民主要分布在伊犁、阿勒泰、塔城以及木壘哈薩克自治縣等地區,以下就從競技、娛樂、祭祀三個方面對新疆地區哈薩克族牧民的主要體育文化活動進行介紹。
在哈薩克族各部落中人們十分喜愛的體育活動就是賽馬和叼羊。在伊犁地區最常見的就是以賽顛馬為主的賽馬活動,這一賽事距離較長,對馬的耐力有較高的要求,一般賽場是10~15km。主要由當地年輕人參加,比賽設前八名獎項。叼羊活動則以分組形式進行,參賽者10人為一組,講究戰術。而在阿勒泰地區主要以賽馬活動為主,一般參賽選手年齡在12~13歲,賽場5~10km,一般為直線跑法。塔城地區則主要以地靶騎射作為主要的競技活動,一般參賽人數為20~30人,比賽跑道多是4m寬、0.7m深,90m長的一條溝,共設3個靶位,靶位與靶位之間相距25m,每個靶在高約2m的木垛上掛一個布袋,布袋里裝的都是用羊毛搓成的圓球,參賽者騎馬進行射箭。
在伊犁地區哈薩克族牧民開展的主要娛樂活動是擲石運動,擲石比賽以擲遠、擲準定勝負,以樹藤為鞭,在100m外設靶,比賽時連鞭帶石一同擲出擊靶。而在阿勒泰地區,由于部分地區天氣嚴寒多雪,所以在該地區有滑雪活動,滑雪不僅是身體練習項目同時也是一種必備的生存的技能。還有以滑雪運動為基礎延伸出來的滑雪舌尖、彈奏以及雪板抓羔羊等體育活動。塔城地區的牧民開展的主要活動是摔跤。摔跤是最為哈薩克族的一種比較普遍的傳統民間娛樂活動,并得到了廣大哈薩克牧民的推崇。
在伊犁地區牧民們主要的祭祀活動是以抱石和敬日為主,阿勒泰地區作為一個養馬牧民居多的地區,其存在的祭祀活動離不開馬,有舉行馬上比賽的習俗,一般它以娛樂活動的形式出現在伊斯蘭教宗教節日及婚嫁等場合。而在塔城地區,人們在節日、婚嫁慶典活動中,會舉行一種名叫卡斯爾畢的舞蹈演繹活動,其在漢語中的意思就是狼舞。
人類的生存離不開物質文化,它是人類生存的必備法則。那么就必須創造物質產品以及其變現出來的文化,衣食住行是主要的文化要素與景觀物質的具體表現。物質文化的分類與定義多種多樣,但是究其根本就是與非物質文化相對應的那一部分,它受到人類和環境的直接影響。在人為作用下它體現出來的便是一種具體的文化形式,那么體育的項目、場地、器材與設備、服飾、巖畫等新疆哈薩克傳統物質文化在牧民定居之后在所難免會發生變化。
與物質文化相對的則是精神文化,作為一種人類特有的意識形態,它完美的體現出了物質文化基礎之上的一種無形力量,其主要包括人類的價值觀念、心理傾向、思維方式等。與其他文化不同,新疆哈薩克族傳統的體育文化精神是以其獨特的游牧文化為基礎發展而成的,在哈薩克牧民定居之后,隨著生存空間與社會發展的變化,勢必會對新疆哈薩克族傳統體育精神文化產生影響。
人類在經歷了長久的歷史演變之后,為了整合各種社會關系形成了一定的制度文化,其作為階級國家的社會產物,有效的保證了文化的交流與傳遞,協調了物質文化與精神文化,協調了民族關系,保障了民族的安定團結。那么對于新疆哈薩克族傳統體育而言,牧民定居之后,體育制度文化必定也會隨之發生改變,從而更加滿足自己的社會作用。
新疆哈薩克牧民的游牧生活由來已久,其悠久的存在歷史使該族人民傳承一種特殊的游牧傳統。但是為了適應社會的發展進步,牧民不得不進行定居。這樣一來該民族的傳統體育文化發生變化是在所難免,影響著人們的思想和觀念,且發展趨勢一定是順應社會,造福民族的。
[1]徐林.新時期我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多元化研究[J].河北體育學院學報,2009(2).
[2]加娜爾.新疆哈薩克族傳統體育文化變遷研究[D].新疆師范大學,2008.
[3]朱秀紅.新疆游牧民族定居問題的研究[D].新疆大學,2005.
[4]李悅.新疆哈薩克族傳統體育旅游開發的SWOT分析與對策[J].河北民族師范學院學報,2012,32(4):68-71.
[5]趙鳳霞,張新輝,閆一.新疆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變遷與可持續發展研究[J].福建體育科技,2011,30(3):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