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振
(凱里學院體育學院 貴州凱里 556000)
侗族起源于秦漢時期,現今主要分布在貴州的黔東南、湖南省以及廣西等地。據統計侗族人口共有296萬,黔東南州侗族人口約占侗族總人口的一半,為135.9萬人。侗族擁有自己的語言和信仰,其傳統民歌和傳統體育文化更是體現了侗族人民的風俗習慣以及性格特征。本文對侗族豐富多彩、內涵深刻的傳統體育文化進行了研究,它不僅是侗族文化內涵的真實體現,也是中華民族文化的具體形式,傳承和發展侗族傳統體育文化對弘揚中華民族文化具有非常深刻的意義。
侗族摔跤是為了紀念祖先的一位打虎英雄。摔跤比賽是以侗寨為單位組成小隊,比賽開始時,寨老帶領隊伍入場,需要繞場三圈,之后進入指定位置準備比賽,整個比賽在蘆笙樂曲下進行。侗族摔跤的特點是選手不直接交手,而是通過纏在對方腋下的布帶將對方摔倒。侗族有三種比較常見的摔跤方法:(1)拉摔,既利用布帶的拉力將對方摔倒;(2)絆腳摔,即利用布帶絆住對方一只腳,再利用布帶拉力將其摔倒;(3)提摔,即利用布帶將對方提起,使其腳不沾地,并將其摔倒[1]。
侗族的搶花炮又被成為“東方橄欖球”。搶花炮比賽開始之前要進行入場游行儀式,參加者需要以侗寨為單位進行組隊,隊員人數最少為10人,最多為50人,且兩隊的人數必須相同。搶花炮的規則是不準踢人、不準自帶器具傷人,比賽期間出現搶、拉、擠、護、鉆、傳、攔等動作,甚至是假動作也可以。
月牙翼齒镋是一種身帶鐵镋,將武術和舞蹈結合起來的表演形式。鐵镋是一種比較古老的兵器,侗族人居住的環境、氣候均比較復雜多變,為了戰勝惡劣的自然環境,侗族人逐漸興起了月牙翼齒镋活動。這種表演有三種形式:獨舞、雙人舞和集體舞。月牙翼齒镋的參加者需要以侗寨為單位,每有傳統節日到來都會進行表演。
侗棋的棋盤是3個大小不等的正方形將重心重合在一起組成的,因此也被成為三三棋。侗棋棋盤中共有8條線,其中有4條是連接正方形頂角的,其余4條是連接正方形邊的中點的,共包括棋眼24個,共有棋子24枚,雙方各12個。侗棋參賽者以個人為單位進行比賽,先三子走成一線者,可以去掉對方一枚棋子,最終無法三子走成一線者則為輸家。
除此之外,侗族的傳統體育項目還有“斗牛”、“毽球”、“踩蘆笙”、“侗拳”、“打板凳拳”、“舞龍”、“龍燈”、“草球”、“劃龍舟”、“斗雞”、“跳田”、“扭扁擔”、“拔河”等。這些傳統體育項目將侗族的競技、舞蹈、藝術、體育和音樂等融合在一起,真實表現出了侗族人民的心理、氣質、經濟、文化和道德等方面的內容,具有非常鮮明的民族特征和較為深刻的文化內涵。
隨著西方體育文化以及我國現代體育文化的沖擊,侗族人民的體育價值觀在潛移默化中已經發生變化。現階段,現代體育形式,如足球、籃球、羽毛球、游泳等運動項目遍布各大媒體中,它們傳遞的是西方和現代的體育價值觀,侗族人民在生活中不知不覺就接受著這些價值觀的熏陶,加之少數民族特別是侗族傳統體育項目則很少出現在媒體之中,侗族傳統的體育項目逐漸喪失活力,甚至有些項目已經消失不見,侗族人民的體育觀在這個過程中也逐漸迷失方向,嚴重阻礙了侗族乃至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傳承和發展。據調查,現階段侗族只有在重大節日的時候才會進行少數傳統體育項目,且規模相比之前大大縮小,甚至一些村落則用現代體育項目替代之。
現今是多元文化共同發展的時代,在現代文化飛速發展的過程中,侗族傳統文化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響,很多人認為傳統文化是落后的文化,已經不適應社會和時代的發展,導致侗族對傳統文化的認同感逐漸下降[2]。現階段,侗族人穿戴傳統民族服飾的機會和時間越來越少,年紀大點的人平時會偶爾穿戴,中年人只有在過節的時候才會穿戴,而年輕人則很少穿戴。這種情況在傳統體育文化的發展過程中表現的也比較明顯,侗族人逐漸開始喜歡并接受現代的體育活動,傳統體育項目已經逐漸喪失了群眾基礎,人們對侗族傳統體育文化的認同感也在逐漸下降。
侗族傳統體育文化與侗族的歷史淵源、生產生活、宗教信仰、風俗習慣等內容是緊密結合在一起的,在侗族傳統文化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隨著經濟社會的逐漸發展,現代文化不斷的沖擊著侗族傳統文化,使侗族傳統體育文化的根基受到破壞,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傳統的民族節日不再受到重視,過節時的文化氛圍不夠濃厚,加之近年來西方節日的影響,很多人特別是年輕人開始推崇西方的節日,如圣誕節、感恩節等。第二,侗族的民間信仰相比之前淡化了很多,祭祀的儀式越來越簡單,依附祭祀而存在的一些傳統體育項目,如侗族款舞,也逐漸被人們淡忘。第三,傳統體育項目在傳承的過程中逐漸喪失其文化內涵,現階段,很多傳統體育項目都僅僅保留了熱鬧的場面和形式,而缺失了作為其核心的文化內涵,體育活動的最初意義逐漸被改變。
所謂的文化自覺性是指人對生活在其中的文化有一定的了解,包括它的起源、形成、特征以及未來發展的整體趨勢。在少數民族傳統文化發展的過程中,很多少數民族也包括侗族缺乏對其自身文化的了解程度,使其逐漸失去了文化自覺性。侗族的文化自覺性缺失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黔東南州侗族人對文化變遷的感覺不敏感,特別是在傳統體育文化方面,最為其主體的侗族人,不是首先發現傳統體育文化流失問題的。第二,沒有認識到傳統體育文化的重要價值,現階段很多侗族人在民族發展的過程中過于重視經濟發展,而忽視對文化的建設,導致傳統體育文化逐漸流失。第三,侗族當地的政府和學校沒有認識到傳統體育文化的重要性,現今侗族學校的體育課程多是以籃球、乒乓球、羽毛球等項目為主,忽視對傳統體育項目的傳承。
侗族傳統體育文化和侗族人的生活、生產、風俗習慣僅僅結合在一起,而且是侗族文化的結晶,政府部門首先要認識到侗族傳統體育文化的價值,采取多種措施發展傳統體育文化。第一,建立傳統文化保護機構,制定與之相適應的規章制度,確保傳統文化的良性發展;第二,加強對傳統文化的宣傳和弘揚力度,增加傳統文化,特別是傳統體育文化在侗族的群眾基礎;第三,加強對侗族傳統文化的挖掘和整理,確保傳統體育文化的完整傳承和發展。
加強侗族文化隊伍的建設,積極構建少數民族體育文化隊伍培訓的基地,利用現代與傳統結合的方式對侗族體育人才進行多種形式的培訓。在培訓的過程中要加強對傳統體育文化內涵的宣傳和弘揚,加強對體育人才進行文化內涵的實質教育,為侗族傳統體育文化的傳承和發展提供人力資源保障。
第一,學校要認識到傳統體育文化發展的重要價值,將侗族傳統的體育文化滲透到教學計劃、課程內容、校園文化等方面,并要切實開設傳統體育的課程,積極推動侗族傳統體育文化的傳承和發展;第二,提升體育教師的整體素質,注重培養教師對傳統體育文化整合和運用能力的培養,要定期組織傳統體育文化的交流會,積極鼓勵教師和學生同時參加,以此提高教師對傳統體育文化的技能水平和理論水平[3]。
一方面體育協會要定期舉行內容和形式多樣化的傳統體育項目競賽活動,提倡全民參與,營造良好的民族體育文化氛圍,不僅能夠豐富當地人民的業余生活,而且也能增強人們對傳統體育文化的認同感;另一方面體育協會要組建傳統體育運動隊,以此提高傳統體育活動的技能水平,帶動普通民眾的參與積極性,推進侗族傳統體育文化的健康發展。
綜上所述,黔東南州侗族傳統體育文化形式多樣、內容豐富,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和深刻的文化內涵,應該大力弘揚傳統體育文化,促進我國少數民族文化和傳統民族文化的健康發展。侗族政府、學校和民眾都要認識到傳統體育文化的重要價值,積極參與到保護、傳承和發展傳統文化的過程中,切實推進侗族傳統體育文化的傳承和發展。
[1]龍明蓮.侗族傳統體育文化探秘——黎平四寨村侗族摔跤田野調查[J].貴州民族研究,2010,31(3):94-97.
[2]周家金,孫慶彬,朱波涌.侗族古村落傳統體育文化傳承的調查與思考[J].體育科學研究,2013,17(3):24-28.
[3]劉玉梅.對黔東南侗族傳統體育文化的研究[J].搏擊(武術科學),2011,8(9):9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