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軍
(河南牧業經濟學院體育教學部 河南鄭州 450000)
普通高校簡化太極拳教學實踐研究
趙軍
(河南牧業經濟學院體育教學部 河南鄭州 450000)
武術是中華民族文化的瑰寶,在中國具有悠久的歷史。太極拳作為武術的組成部分之一,其特點就是簡單、易學、便于推廣。高校是太極拳普及和推廣的最好地方,大學生如何在有限的體育課堂上學好太極拳,一直是很多體育工作者研究的對象。二十四式簡化太極拳是多數普通高校武術選項課的教學內容,對簡化太極拳教學方法進行研究,在現有教學經驗的基礎上進一步優化太極拳教學方法,注重科學練拳,可提高教學效果。
太極拳 二十四式太極拳 健身行為 動作教學 教學方法
太極拳運動以其優美的動作,簡單易學的特點和明顯健身效果被越來越多的人們喜愛和接受。太極拳運動適合各個年齡層次,從事任何職業的人員均可以參加練習,即刻受益,且趣味性強,能提高鍛煉情緒和參與意識,同時對場地和器械的要求十分簡單,不需要太多物質和經濟投入,易于開展和普及。本文通過對太極拳運動的主要特點、健身、健心機理的闡述,太極拳運動在大眾健身和高校體育教育領域所發揮的功效進行對比,并且對兩個領域的內在聯系進行分析,從而得出應在高校大力加強太極拳的教學及其相關活動,促進終身體育的發展,提高國民素質。
1.1 起源及其流派
“太極”一詞,源出于《易經·系辭》“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即陰陽,含有至高、至極、唯一、絕對之意。太極之理即陰陽的相互對立、相互統一、相互轉化之理,太極拳以此解釋拳術的剛柔、虛實、動靜、開合、攻守的變化,故名太極拳。
早在20世紀30年代,經武術考據家唐豪等考證,太極拳是明末清初戰將河南溫縣陳王廷所創。陳王廷編創太極拳五路、長拳108勢一路、炮捶一路,采取戚繼光《拳經三十二勢》中的二十九勢。
陳家溝陳氏世代練習陳王廷所傳拳套和推手。經五傳至陳長興(1771年—1853年)授予河北永年人楊露禪(1799—1872年)而演變成楊式,后來派生吳氏:永年人武禹襄(1812年—1880年)得楊露禪陳氏老架之傳,又得陳青萍練氏趙堡架之傳,演變成武氏,后派生孫氏。這是世人熟知的五式傳統太極拳套路。楊、吳、武、孫四式是直接或間接來自陳式第一路太極拳,一脈相承,歷歷可數。五大太極拳各有其特點,陳式太極拳纏絲旋轉、頓足跳躍、松活彈抖:楊式太極拳舒展大方、中正圓滿、渾厚凝重:武式太極拳起承開合、節奏清晰、法度嚴謹:吳式太極拳小巧玲瓏、斜中寓正、“川”字步型;孫式太極拳架高步活、中正舒緩、進退相隨。
1.2 二十四式太極拳簡介
國家體委武術處毛伯浩、李天驥、唐豪、吳高明等專家經研究,決定以流傳面和適應性最廣泛的楊式太極拳為基礎,按著簡練明確、易練易學的原則,選擇主要內容重新編排,經過反復修訂,終于產生了新中國第一部由國家體育主管部門編審的統一武術教材——簡化太極拳。由于拳套共有二十四個動作,故稱二十四式太極拳。二十四式太極拳自1956年正式公布以來,受到廣大人民群眾的歡迎,全國城鄉出現了普及太極拳的熱潮。目前,二十四式太極拳在國內外廣泛流傳,成為各國太極拳愛好者喜歡的入門教材,也對太極拳運動走向世界發揮了積極作用。
1.3 太極拳的健身作用
經長久實踐證明,練習太極拳是一種重要的健身與預防疾病的手段。長期練習除增強體質外,還是輔助治療高血壓、潰瘍病、心臟病等多種疾病的好方法。
2.1 練習太極拳運動對大學生的影響
呼吸指機體與外界環境之間氣體交換的過程,而太極拳運動中腹式呼吸是修煉身體內部氣息和增強元氣的主要手段。它來源于古代時期的導引術和吐納術,與現代運動生理學觀點一致,是運動時合理的呼吸方式。腹式呼吸法是在呼吸時橫膈膜肌收縮,腹部隨之起伏,是以膈肌活動為主的呼吸方式。它可以加大膈肌運動幅度、提高肺活量。也是這種呼吸方法才能表現出太極拳的柔、勻、細、長,在動作配合上才能協調,它在醫療保健上有重要的作用。運動中要有意識的使呼吸與動作適當配合,胸部放松,動作舒展,這樣使呼吸自然,更好的加速了血液和淋巴的循環,經常打太極拳對保持肺組織的彈性、胸廓活動度、肺的通氣功能及氧氣與二氧化碳的代謝功能都有很好的影響。在鍛煉時心情要安適,愉快,呼吸的節奏要求緊密的配合動作的節奏。因此,大學生經常參加太極拳運動,可以增加肺活量,全面提高大學生的心肺功能及有氧代謝運動能力,有利于全身新陳代謝的進行,而且血液中的含氧量增高,可增強各臟器的功能。
2.2 練習太極拳運動對大學生運動系統的影響
在大學階段,學生處于生理發育階段,從肌肉到骨骼,從神經系統到內臟各個器官都需要相應的鍛煉。練習太極拳運動主要是下肢運動較多,在練拳的整個過程中雙腿基本都在半屈狀態下運動,而且使肌肉變得更豐滿、柔韌而富有彈性,同時增加腰部肌肉的力量和脊柱的靈活性和范圍性,而且在增強腰部活動的同時,對腎臟起到了很好的按摩作用,有利于改善腎功能。
2.3 練習太極拳運動對大學生免疫系統的影響
大學生普遍處于青年前期,是一個人一生中心理矛盾和心理壓力的多發期。大學生的心理壓力感指的是大學生在日常生活中經歷的各種生活事件、學習壓力、人際關系緊張等導致的一種心理緊張狀態。而從太極拳的運動特點來看,對習練者要求精神和身體放松,它不同于其他競賽運動耗能帶來的緊張和疲勞,它整個身體緩慢、輕松、肢體伸展、寧神靜氣地做動作。從根本上緩解學習、社會、人際交往和情感所帶來的壓力。
2.4 練習太極拳運動對人際交往的影響
現在大學生由于緊張的學習使得他們的社交活動減少,疏遠了人與人之間的距離,更有可能造成心理的一些障礙和疾病。而太極拳運動作為中華武術的組成部分,它是既有自衛御敵又有強身健體、娛樂表演多種作用的體育活動。但是現代武術中太極拳運動大多是作為健身的手段,但是太極拳運動中蘊涵著很深的哲理。在原則和方法上是“人不犯我,我不犯人”“四兩撥千斤”,但在目的上是與人為善、和平相處。通過一起運動鍛煉中互相切磋,達到人際關系的調諧。而人際關系協調是使人達到內心平衡的必要條件;而且只有一個心理健康的人,才能更好地理解“己所不欲,先施于人”的道理。所以大學生在習練太極拳運動的時,可以促進個性的發展,使人變得開朗、樂觀、自信心增強,在運動中互相交流思想,興趣情感,相互了解、幫助,而且在交流中可以消除孤獨感,還可以增長知識和才干。
2.5 練習太極拳運動對精神和情緒的影響
當今大學生很多因為學習緊張、情感生活和其他方面的壓力過重,還有部分因為臨近畢業而過早去適應這個社會提早工作的,他們的精神長期處于緊張狀態,會精神失常和抑郁情緒。而且太極拳運動本身的特點要求練習者必須注意力集中,精神內守,排除雜念,重視內在精神,強調意識鍛煉,在習練過程中,把雜亂的思緒放入某種控制之中,進入一種似有似無的舒適、寧靜的境界,這十分有利于消除人的煩惱和緩解內心的沖突,各器官的獲氧量相對提高,故練后使人頓感暢快,壓力盡消,情緒穩定平伏。又因練拳后血氣循環暢旺,精神獲得愉悅和滿足,這對增強精神面貌和消除抑郁情緒有著很大的作用,而且太極拳運動持久而有耐力,可以很好的增加大學生的自我控制能力,使情緒得以有效的控制。
2.6 練習太極拳運動對大學生意志品質和品德的影響
“德”乃社會意識形態之一,是調整人與人之間以及個人與社會之間相干的行為準則和規范。而因為在大學階段,大學生辨別是非能力相對還不是很成熟,容易影響自身的品德發展。太極拳,前人稱之為“知覺運動”,其原因在于其鍛煉是與人意念感覺分不開的。再次,太極拳運動中蘊涵著中國傳統文化,其中道家的尚柔、尚自然的思想在太極拳運動中更是淋漓盡致的發揮,整個演練過程始終在追求人性的“真、善、美”境界,使自己學會控制自己的需要和動機,產生良好的價值觀和是非觀,使自己的個性傾向更加成熟、更加穩重,所以當代大學生練習太極拳運動可以很好的鍛煉自己的意志品質和加強個人的自身品德。
大學生是國家的棟梁,必須有強健的體魄和健康的心理,兩者缺一不可。而太極拳是以練氣、練心、精心、修身、健體為指導思想的運動,大學生通過太極拳運動的鍛煉可以加強肌肉、骨骼和關節的活動,鍛煉神經系統,提高器官功能,增強呼吸機能,擴大肺活量,促進體內的新陳代謝,提高免疫力。而且對心理調節也是有很好的作用,大學生處于青年時期,心理方面不是很成熟,是接受教育、自我完善和實現個體社會化的最佳階段,而太極拳可以有效的降低抑郁的負面情緒,減少心理壓力,調整到一種平和的心理狀態,鍛煉意志,加強個人品德,提高個人素質修養。同時,培養正確的與人相處的原則與修養、改善人際關系,因此,太極拳運動可以使大學生保持健康的體魄和心理的更好的面對學習、生活以及更好的融入社會、適應社會。
[1]王勇.淺析二十四式太極拳的動作記憶[J].華章,2007(5):67
[2]李鐵.高校開展太極拳運動對大學生健身行為影響的研究[J].華章,2007(8):182.
[3]楊萬程,楊玉榮.普通高校太極拳教學研究[J].新校園(學習),2012(11):22.
[4]潛沉香,楊鋒,李慶友.傳統與現代健身運動——太極拳與健美操的對比[J].四川體育科學,2004(3):116-118.
[5]張志成.太極拳對大學生身心健康的影響[J].黑龍江科技信息,2008(25):142.
[6]楊祥全.太極拳對普通大學生心理健康影響的實驗研究[J].天津體育學院學報,2003,18(1):63-66.
G852
A
2095-2813(2014)12(b)-022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