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軍輝
(蘭州大學體育部 甘肅蘭州 730000)
運動教育模式引入高校體育俱樂部探究①
趙軍輝
(蘭州大學體育部 甘肅蘭州 730000)
長期以來,體育俱樂部借用傳統體育課的組織模式,在運行中出現了一些問題,這些問題阻礙著俱樂部活動的開展,如何使體育俱樂部這一對學生有利的課外體育活動良好的發展下去,運動教育模式引入體育俱樂部可以有效解決以往運動俱樂部運行中遇到的一些問題,這對于體育運動俱樂部的發展具有很大的參考價值和實踐意思。
運動教育模式 高校 體育俱樂部 探究
為貫徹中央七號文件精神、全面落實“陽光體育”工程,豐富學校校園體育文化,很多高校運行體育俱樂部,體育俱樂部是學校體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學校體育課的重要補充。體育俱樂部運行多年以來,極大的豐富了校園體育文化,為學生提供了更多項目學習的選擇余地,增加了學生的參加體育鍛煉的時間。但在俱樂部開展過程中經常遇到以下問題:體育俱樂部人數較多,場地有限,利用傳統課堂組織形式很難進行;學生基礎參差不齊,身體素質差別很大,學生參加體育俱樂部的時間自主性強,學生間進度難以統一;學生運動參與積極性不高,純粹為了參加體育俱樂部而參加體育俱樂部,在參加俱樂部時“出工不出力”;強調技術傳授,忽視比賽,學生感覺參加體育俱樂部與期望的差距越來越大,興趣逐漸降低。
這些問題從體育俱樂部開展起出現,困擾并阻礙體育俱樂部的發展,雖然在體育俱樂部開展的過程中,高校教師嘗試很多辦法,但這些問題沒有得到很好的解決,這些問題的根源在于體育俱樂部沿用普通體育課堂組織形式。因此,本文嘗試在俱樂部開展過程中引入一種新的運行模式,希望可以從根本上解決這些問題,促使體育俱樂部更加良好的發展。
運動教育模式是起源于美國的一種課程與教學模式,是美國著名學者西登托普(Darly Siedentop)正式提出的,2004年,西登托普來華講學,正式將運動教育模式帶入中國。它區別于其他教育模式的最主要特征是:運動季、團隊聯盟小組、正規比賽、最終比賽、成績記錄和慶祝活動等6點。這種教育模式有良好的教學效果,它在培養學生的運動知識、技能、社會適應性、情意以及終生體育觀的形成方面有著十分獨特的作用[1]。這種模式是仿照俱樂部聯賽的形式,將學生分成多個小組組成自己俱樂部隊,并由學生扮演俱樂部隊中的各種角色,比如:隊長、教練員、運動員、拉拉隊員、裁判、記錄員、宣傳員等。在教師指導學生進行技術學習后,各隊按照學生扮演的角色進行自主學習,在各隊掌握一定的技術程度時,進入比賽季,各隊開始進行比賽,比賽時學生按照扮演的角色進行各種相應的工作,直到俱樂部活動結束時進行總決賽和一系列慶祝活動等。這種模式為體育俱樂部的開展提供了新的思路。
2.1 通過引入角色扮演提升學生參與興趣
運動教育模式從表象上看,與傳統教育最大的區別在與引入角色扮演,在整個運動季中,學生不僅僅學習基本的運動技術,還會通過角色扮演的方式學習該項目比賽所需要的其他知識。學生運動水平不同,我們不能要求每個學生都達到運動員參加比賽的程度,在掌握了基本的運動技能夠,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情況參加各隊中其他角色的扮演。這樣,在整個團隊中,每個人任務明確,并給與運動能力較弱但希望參與運動的人一個機會,能在很大程度上改善學生的參與積極性,充分吸引學生參與到運動中來,而在學生進行參與的時候能潛移默化的提高他們的運動技能,在不知不覺中提高他們的運動成績。
2.2 激發團隊榮譽感,培養學生團隊意識
從比賽季開始一直到比賽季結束,整個隊伍分組固定,每個人都固定成為這支團隊的一員,在建隊之后,每支隊伍要決定自己的隊名、口號、吉祥物、隊服等,這些都是隊伍的獨特標識,通過這些獨特的標識,也有利于增加隊員的歸屬感和榮譽感。在比賽季中,整支隊伍是一個整體,要想取得好的成績整支隊伍要一起努力,共同制定策略、制定并執行合理戰術,所有的這一切都需要整支隊伍所有成員共同努力,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任務,只有每個人都努力才能帶領隊伍取得優秀的成績。而這些合作和配合能在整個比賽季中不斷培養學生的團隊意識。
2.3 通過合作學習和伙伴學習方式提高學生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
在運動教育模式中,教學方法不同于以往的傳統體育課,在整個運動季中,教學方式主要有三種:傳統教學和合作學習和伙伴學習。在練習期,主要是教師的教授為主,全體學生一起學習各項技術,隨后,各隊開展合作學習和伙伴學習,他們在隊伍中以技術掌握較好的學生扮演教練角色,幫助運動水平較低的同學,提升整隊的技術水平。在合作學習和伙伴學習中,學生遇到的問題主要由學生自己想辦法解決,在他們遇到問題的時候,首先他們要找到問題的原因,很多時候下,產生問題的原因有很多種,他們不僅要找出各種原因,更要將所有的原因進行分類排序,找出主要原因、次要原因等等,然后通過對原因的分析找出解決的方案并執行方案以解決問題。在這個過程中,對學生的分析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能提高學生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通過這樣的學習方式,學生學習效果更好,對運動技術的掌握更加深刻。
2.4 幫助學生學習該項運動項目全面知識
傳統教育模式下,主要強調運動技術的學習,對戰術、規則、禮儀、傳統文化等知識傳授不足,即便傳授一般是作為理論部分,在理論課中傳授,學生較少能夠進行實踐操作,因此他們對所學項目的其他知識了解不深。運動教育模式通過模擬俱樂部聯賽的形式,能使學生了解一般俱樂部運行的模式,通過對各個角色的扮演,使他們學習各種角色的所需要掌握的技能以更好的完成該角色的工作,除了學習該項目的技術以外,他們還要學習各種戰術,并制定和執行各種戰術,通過整個運動季的各種比賽,他們得以學習更多的比賽規則,并在規則的約束下進行比賽。他們能在比賽中學會如何尊重運動規則、運動禮儀、運動的傳統習慣,能夠區別運動行為的好壞,這使得他們將來無論是參與比賽還是作為球迷、觀眾都能夠成為有運動素養的參與者。
2.5 為學校培養較高水平的比賽組織、裁判人才
在運動教育模式中,學生要積極參與比賽的組織工作,他們會了解整個比賽的流程,并通過實踐學習在組織比賽中需要注意的問題,通過整個運動季,教師可以發現具有較強組織能力的學生,并有意培養,讓他們擔任更多組織工作。在運動教育模式中扮演裁判的學生他們需要全面學習裁判知識,在整個運動季的比賽中,他們在執裁過程中會遇到各種問題,通過解決這些問題,他們應該可以達到能夠熟練運用裁判方法,提升執裁能力。通過這種模式的培養,能為學校培養更多的組織人才和裁判人才,能夠解決比賽組織人才和裁判人才數量不足、質量不高的問題,提升學校各類比賽組織管理水平。
2.6 通過長周期、多場次的比賽擴大體育俱樂部活動的影響力,豐富校園體育文化
運動教育模式引入體育俱樂部后,體育俱樂部將持續進行長周期、多場次的比賽。每支隊伍都有自己的專門隊伍標志、吉祥物等獨特特征,擁有自己隊伍的專門宣傳員,在團隊意識和集體榮譽感的驅動下他們會不予余力的宣傳自己的隊伍,在比賽階段還有專門的啦啦隊員為隊伍加油助威,尤其在體育俱樂部運動季的最終比賽時,通過多種方法烘托比賽氣氛邀請嘉賓、引入正式比賽模式加入開場式、舉行頒獎典禮等慶祝活動,這樣能大大提升體育俱樂部活動的影響力,豐富校園體育文化。如果執行效果好,體育俱樂部的比賽將成為學校一道亮麗的體育文化風景線。
2.7 通過比賽發掘體育人才,提高學校運動競技水平,使體育俱樂部成為學校各項代表隊的后備人才基地
通過體育俱樂部多場次比賽,能使具備較高本項運動水平的學生脫穎而出,他們在經歷過體育俱樂部運動教育模式的培養之后,具備一定的運動技術,擁有足夠參加比賽的技巧、能夠領會戰術,更能針對復雜的運動情景擬定策略解決問題,當這種人才出現的時候,可以選入校各項代表隊,進行更高水平的培養與訓練,代表學校參加比賽。使體育俱樂部成為發現運動人才、選拔運動人才的重要途徑,使體育俱樂部成為學校各項代表隊的后背人才基地。
3.1 對教師要求較高,教師需要全面了解運動項目的各項知識、角色知識
運動教育模式對教師要求較高,在實際運行中,教師需要傳授一切與該項目有關的各種知識,不僅僅需要傳授給學生該項目的運動技術、戰術,還需要向學生傳授運動規則、運動禮儀、傳統習慣等等,同時,在學生進行角色扮演的時候要向學生傳授該角色需要掌握哪些知識、該角色需要完成哪些工作等等。
當前,體育俱樂部指導教師一般由該項目專項體育教師擔任,他們都擁有本項目的全面知識,能夠勝任向學生傳授該項目技戰術、比賽組織、運動規則、運動禮儀、傳統習慣等知識的能力。對于各角色扮演的所需要掌握的知識、所要完成的工作等,教師在向學生傳授的時候可以大致列出一些提綱,讓學生自己查找資料進行自主學習,這樣,既可以鍛煉學生的學習能力,同時,通過學生自主學習能加深學生的印象,更好的掌握知識。
3.2 隊伍分組如何保證合理
合理的分組是保證運動教育模式成功實施的基礎,在分組時要盡量保持各組實力的均衡,這樣才能使比賽更加激烈,如果分組出現某一組實力過強而某組實力又太弱,實力太弱的隊伍在實施運動教育模型的時候就會產生消極情緒,到最后甚至對本項目和俱樂部活動失去信心和興趣,危及到整個運動季的效果。
Mohr DJ列舉了幾種隊伍分組方法:(1)教師可以根據對學生技能水平、學習態度和出勤記錄情況的了解在賽季開始前選隊;(2)教師任命或者學生選舉一個運動委員會,委員會與教師一起選擇隊伍;(3)教師單獨選擇或學生自愿充當隊長,然后教師和隊長們一起按照公平原則選擇隊員、編制隊伍,各隊隊長通過抽簽領導某只隊伍;(4)學生選組成委員會,委員會根據對候選隊員成績和其他獲悉的情況選擇隊伍;(5)采用技能測驗、問詢或競賽梯度對隊員進行等級分類,隊員的等級決定入隊權。[2]
這些選隊方法都建立在教師對學生和學生對學生的了解上,一般認為教師應該先進行一段時間的訓練,然后根據各自特點進行隊伍分組。本人認為方法3即由教師和隊長一起選擇隊員、編制隊伍,然后隊長抽簽選擇隊伍的辦法較好。可以保證隊長們公平的選擇隊員、編制隊伍,盡可能的保證了所有隊伍的均衡。
結合體育俱樂部實際,在保證公平的原則下,如果可能,也可以采用按照學院進行編組的方法,如將相同學院的學生分到同一個隊伍,也可以按照地域進行分組,有利于增加歸屬感,激發團隊精神。
3.3 學生項目基礎薄弱,能否快速提高技術水平到達可以進行比賽的程度
在實際操作中,有教師會產生學生技術基礎薄弱甚至沒有技術基礎,能否在有限的時間內將學生水平提高到可以比賽的程度;假設學生水平不夠,能否進行比賽;如果學生無法達到可以進行比賽的情況該怎么辦等一些問題。
運動教育模式并不是整個運動季都在進行比賽,也是先從學習運動技術開始,經歷過練習期和季前期才到達正式比賽季,在練習期的時候,學生還是在學習運動技術,在季前期的時候學生也是以學習技術為主,并開始簡單的非正式的比賽,這種比賽就是為了提高學生的技術水平,并演練戰術,為正式比賽期做準備。在練習期和季前期的時候,學生采用教師指導和合作學習、小組學習的模式進行學習,有很多研究表明,這幾種學習方式能夠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學生學習的效果較好,在正式比賽開始的時候學生應該能具備比賽的實力。也可能在正式比賽開始的時候學生水平不高,隨著比賽的繼續,學生的水平會得到逐步的提高,比賽會越來越激烈。
3.4 如何保證技術水平較弱的學生和扮演其他角色的學生參與比賽
為了保證獲得比賽的勝利等原因,有可能出現每次比賽都安排運動技能較高的學生進行比賽的情況,這種情況一般出現在非集體項目中。即使出現這種情況,學生畢竟已經經歷過了前兩個階段,都已經參與了運動技能的學習。在正式比賽中要求各隊非運動員的其他角色,雖然沒有在場中場比賽,但是他們也一樣參與到了比賽中,但是他們的工作也是整個比賽的重要環節,他們也見證了整個比賽,對本項目也更加了解,他們可以學習到其他的本項目的內容,例如:規則、禮儀、儀式等,經歷這些他們以后會成為整個項目的優秀的觀眾,在觀看比賽時他們可以更好的欣賞比賽,遵守本項比賽的傳統,成為有素養的熱情觀眾。
3.5 有的項目適合于運動教育模式,有的項目不適合
根據相關報道看,運動教育模式自從引入我國以來,高校中已經有多種課程開始嘗試使用這個模式,其中包括:田徑、乒乓球、網球、羽毛球、籃球、排球、足球、健美操、武術等。通過查閱文獻發現,對于籃球、足球、排球而言,在社會上各種聯賽眾多,可以借鑒其他聯賽方法直接使用運動教育模式,并能夠取得較好的成果;對于乒乓球、網球、羽毛球,可以采用團體聯賽的方式使用運動教育模式;田徑做了可行性分析,將田徑分為多個子項目運動季分別進行,武術則被分成了套路、搏擊、難度等幾個運動季,健美操分為規定動作比賽和自創動作比賽[5-8]。
在實際應用中,可以在體育俱樂部中首先選擇一項或幾項應用運動教育模式作為體育俱樂部新模式運用的試點,如果取得成功后,可以向其他體育俱樂部項目進行推廣。
體育俱樂部相對于體育課堂,體育俱樂部存在人數多場地不足、學生差距大、無法保證進度等問題,傳統體育課堂的組織形式并不適合在體育俱樂部中運用。嘗試將運動教育模式引入體育俱樂部中,以提高學生參加體育俱樂部的積極性,更全面學習該項目各種知識,全面發展學生各種素質,豐富校園體育文化。
運動教育模式引入體育俱樂部具有可行性,但作為一種國外引進的教育模式,我們對其認識并不十分充分,在運行過程中可能會產生一些問題,建議先將一個項目或幾個項目進行實驗性運用,如果達到預期效果可以進一步推廣。
運動教育模式是一種教育模式,不僅適用于體育俱樂部,更適用于體育課。在體育俱樂部中試用運動教育模式如果取得成功,可以在將來在體育課中借鑒這種模式的經驗,提高高校體育課程質量。
[1]高航,章榮江,高嶸.當代運動教育模式研究[J].體育科學,2005,26(6):79-86.
[2]Mohr DJ,Townsend J S,Bulger S M,等.競技運動教育模式的教學賽季計劃[J].西南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0,35 (6):247-252.
[3]高航,高嶸.運動教育模式實施策略研究[J].體育文化導刊,2010(2):60-63.
[4]高航,吳鐵橋.試論運動教育模式的歷史淵源[J].首都體育學院學報,2005,17(1):36-38.
[5]譚小燕.“運動教育”課程模式研究——武術課程運動教育模式的構建[J].體育與科學,2009,30(2):82-86.
[6]程巖梅.對當前學校體育田徑教學改革的思考——引進運動教育模式的設想[J].東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12:193-195
[7]孟文,李海燕.運動教育模式在高校體育課程中實施的可行性研究——以南京工程學院網球教學改革實踐為例[J].體育成人教育學刊,2011,27(5):84-85.
[8]汪素霞.在健身操中運用運動教育理論的實驗研究[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5,28(6):814-815.
G807.4
A
2095-2813(2014)12(b)-0246-03
趙軍輝(1980—),男,山東威海人,碩士,講師,研究方向:學校體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