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紅麗 林武忠
(揭陽市衛生學校 廣東揭陽 522000)
1978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體育運動國際憲章》第二條規定:“體育是全面教育體制內一種必要的終身教育因素。”隨著課程改革的深入實施,體育教育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關注。《體育教學大綱》明確指出,體育教學的目的是要增強學生的體質,而每周有限的體育課是不能達到增強體質的目的的,只有通過持之以恒的體育鍛煉、合理的飲食和生活方式,日積月累,才能促進人體的生長發育,完善人體的形態結構,達到增強體質的目的。中職教育為培養新一代的技術專業人員,需要相應知識的掌握與體質的保證,因此,在體育教學中如何培養中職生的終身體育意識,是中職體育工作者的重要任務。
終身體育,是指一個人終身進行身體鍛煉和接受體育教育。終身體育作為一種完整的現代體育思想,首先,人體自身發展,需要體育鍛煉伴隨終身。每個時期人體發展的特點都不一樣,所以,不同的發展階段的鍛煉要求不同,鍛煉的內容與方法也相應有所不同。其次,終身體育是現代化社會發展的需要。現代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的變化,對人們的健康狀況帶來了不利的影響。人們為了改善自己的健康狀況,健康意識普遍增強,使體育鍛煉成為人們提高生活質量、防治文明病和現代生活不可缺少的內容之一。
數據顯示,學生們在很大程度上是喜歡體育鍛煉的,而只有0.8%的學生不喜歡,這說明學生對體育鍛煉的喜愛程度比較高。此外,學生們參加體育鍛煉的目的與動機趨向于多元化,其中以強身健體為目的的所比例高達86.7%,這反映出大部分學生們比較重視自身健康,對體育在人生理方面的價值比較了解,但是以休閑娛樂和應付考試為目的的也占到55%,這表明半數以上的學生參加體育鍛煉的主要目的是為了順利通過考試,他們沒有正確認識到體育鍛煉的重要性,對體育在心理方面的幫助還缺乏一定的認識,不能正確認識到體育在我們生命當中的重要地位。總之,學生對應付考試這一近期目標比較明確,但是對體育鍛煉能夠帶來的效果,尤其是終身體育的價值并沒有一個完整的認識,那么更談不上對終身體育意識的重視和培養。
體育教學是學校體育的主要形式。學校體育對實施終身體育起著很重要的作用。第一,在學校接受教育的學生,正處在身體生長發育的旺盛時期,施以科學的體育方法,能促進他們在身體朝正常的方向得到良好的發展。第二,在學校期間又是人的一生接受系統身體教育最長、最有時間保證的階段。此外,學校體育還為培養終身從事體育的能力,提供了實踐環境,并讓他們認識到學校體育不是人的體育實踐與身體教育過程的終結,而只是人終身體育鍛煉的基礎階段,是終身體育的一環,使學生對學校體育的認識層次上得到提高,最終成為自我鍛煉的指導者和終身體育鍛煉的受益者。
我國中職教育階段的學生,約15~18歲,屬個體發展中的青年期,是身心變化劇烈的時期。身體狀態的變化,內心世界的發現,自我意識的覺醒,獨立精神的加強,是少年期表現出的總體的階段特征。
傳統的體育教學模式強調四步曲,從開始準備,到整隊編隊,再到講解示范,最后學習復習,這個過程不僅束縛了體育教師的思維方式,也導致學生對體育課提不起興趣。傳統的教學模式在學校體育中十幾年不變,隨著新思想的不斷涌現,傳統的教學模式已經不適應現代青少年的心理和生理的發展需要,也達不到現在素質教育所要求的教學目標。學校體育要提高體育教學質量,必須改革傳統的教學模式,要放眼未來,轉變觀念,勇于創新,在實踐工作中找到突破口,來完成素質教育賦予我們的重任。
傳統體育重視終結性評價而忽視過程性評價,重視量性評價而忽視質性評價,學校體育教學的評價體系便是過于注重對學生身體能力的評判,而忽略了教學評價中督促與鼓勵學生進一步學習及通過反饋改進學習的功能,也忽略了身體差異,存在只追求分數的局面。現代教育觀念認為,學習過程重于學習成果。因此,學校要努力改變單一的量性評價和質性評價方法,力求多元、發展的評價學生,讓學生重新認識自己,體會成功的喜悅,把體育作為他們生活方式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從而促進終身體育所需要的體育習慣和正確體育態度的形成,使他們受益終身。
受過去的體育教學大綱指導思想的影響,人們認為,體育課主要是鍛煉身體,無須學習多樣體育運動技術,體育教材越簡單越好。同時受到器材和場地的限制,體育課基本上以田徑教學為主。實踐證明,這樣的教學內容不符合兒童和青少年的生理和心理發展的特點。隨著新課標的誕生,體育教學的內容可以盡可能地安排符合學生特點的生活體育、娛樂體育,如大眾健美操、跆拳道、網球等,不僅加強和提高中職生學習的興趣和積極性,也有利于培養他們的終身體育鍛煉的意識,增強他們的集體主義意識。
中職體育課每周課時較少,體育課教學對人體的作用并不大,盡管它是積極的和定向的,卻無法從根本上制約人的體質發育,更不用說培養運動興趣。因此,學校應該根據該校學生身心成長的特點,以及不同年齡段學生們的愛好,結合該校的實際場地情況,盡力廣泛地開展多種類、多形式的體育活動,也可以以體育比賽的形式,激發學生們的積極性和主動參與體育活動的興趣。
課外體育活動的基本組織形式包括早操、課間操、班級體育鍛煉、野外活動、學校運動競賽和課余運動訓練等。校運會就是我們最熟悉的一種。體育競賽是課外體育活動的一種重要形式,通過競賽,學生的鍛煉效果和運動才能可以在比賽中得以充分表現和發揮。由此可見,開展課外體育活動,不僅可以彌補學生正常上課期間活動時間不足,使學生熟悉掌握運動技術或形成“一技之長”;還可以豐富課余生活;可以培養良好的興趣愛好,鍛煉學生的體魄。
教師是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對學生的發展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體育教師要跟隨時代的不斷發展,不斷地自我進修,開拓信息方面的知識,才能不讓自己落后于時代。體育教學改革,首先是要體育教育思想上的變革,教師應樹立終身體育教育意識,由過去的側重傳授運動技術轉變為加強現代化體育科學理論與方法的傳授,由“技術型”向“智能型”轉變,由傳授運動技藝向終身受益的體育教學轉變,成為學生進行體育實踐的組織者,科學鍛煉的指導者。這就要求體育教師必須有較高的文化素養和豐富的理論知識,并能運用恰當的教學方法及教學手段把知識傳授給學生,才能使學生真正地掌握所學知識。
傳統的體育教學模式在體育教學過程中常采用“填鴨式”。但隨著多媒體教學的逐漸滲透,多媒體也引進了體育教學的課堂,如果教師在一節課中交替使用講解示范,用預先錄制好的示范動作切換到多媒體平臺進行講評,把容易出現的錯誤演示,甚至把學生練習的動作錄下來進行講評,這樣就可以讓學生更加深刻地感知動作。近年來,“音樂進入課堂”、“主題式教學”、“情境式教學”、“能動式教學”等多種教學方法為我們體育教育開拓了新的天地。隨著新思想的不斷涌現,體育教學方法的改革也隨著教育教學現代化的發展而緊跟時代,不斷推陳出新。因此,豐富的教學方法是教師培養、激發學生參加體育鍛煉所采取的手段,使學生從被動鍛煉變為主動鍛煉,從而獲取更多的體育知識、技術技能的全過程。
隨著時代的發展,身心健康成為人們最關心的問題之一。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科技的進步,人們的體力活動減少,工作、生活的節奏加快,精神過度緊張,生活改善,攝取的熱量過多等一系列的變化,造成了高血壓、心臟病、肥胖癥、神經官能癥等現代文明病的產生,嚴重威脅著人們的健康和生命。人的健康狀況在一定的條件下可以轉化,不進行鍛煉,強的會變弱,經常有規律的鍛煉,弱的可以變強。只有經常進行體育鍛煉,才能長久地擁有健康的身體。
學習是一種腦力勞動,它主要是依靠大腦高級神經中樞進行的,經常參加體育運動,能消除大腦的緊張狀態,促大腦細胞的新陳代謝,使大腦和神經系統感覺器官的發育更加完善,提高對外界的敏銳性,也有助于思維能力的增強,促進智力的發展。因此,體育運動不僅能使學生掌握體育技能、技術,更有助于學生促進和提高生理、心理上、社會精神文明等方面的健康。
教師在體育課堂教學中只注重技術教學,而忽視了對學生自主鍛煉意識的培養,因此許多學生只在體育課上進行體育鍛煉,只為體育考試而進行體育練習,體育課一結束或者體育考試一結束,同學們的鍛煉和練習也就隨之結束了。因此,我們應有一個長遠的、整體的大教育觀,把培養學生終身體育觀作為學校體育教學的主要任務之一。讓學生從“要我練”發展到“我要練”,真正形成自覺參與體育運動的習慣,使畢業后走上社會也能終身受益。
自主鍛煉在教育過程中的基本表現形式是我要鍛煉。我要鍛煉是學生基于內在的需求而產生的對鍛煉的興趣和欲望,它直接來自學生的主體。在學生內心的深處,把鍛煉當成一種興趣、一種自身發展的內在需求。讓體育鍛煉對學生來說,不再是一件苦差事而是一種完善和提高自己的手段、一種愉快的體驗。這種主動性的鍛煉是促使學生不斷進取的原動力。因此,培養學生的自主鍛煉意識,要加強引導,培養愛好,增強他們自主鍛煉的主動性。
興趣和習慣是許多人堅持終身體育的第一動因。理論表明,中職教育的學生,對體育活動是感興趣,如喜歡游戲和球類運動,直接興趣為主要傾向。體育教師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的運動興趣,促進學生形成運動的習慣。
培養學生的自我鍛煉能力,也是學校體育教學的重要內容之一,是養成與掌握終身進行體育鍛煉的意識、習慣和能力的重要手段。在體育教學中,教師除了傳授技術外,還要著重培養學生的認識能力,使學生懂得體育鍛煉的真正意義和作用,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調動學生的運動興趣,促進學生鍛煉的積極性和自覺性。讓學生能夠選擇自己喜愛的體育項目,掌握體育與健康的基本知識和運動技能,體驗鍛煉身體的樂趣,健全體魄,形成終身體育鍛煉的意識和習慣。
體育鍛煉不但是一種積極的休息方式,還能促進智力的發展,情商的改變,使學生懂得健康對自己將來的工作、生活所具有的意義,從而在思想上重視體育,實現與終身體育的接軌。現代社會對人才的要求可歸納為健康的體魄、高超的智能、優秀的心理素質、良好的職業道德和協作精神。人才在進入社會后,只有終生從事體育鍛煉,才能保障機體健康,獲得能力儲備,適應時代和社會的需要。
[1]程海俊.中學生終身體育意識的現狀分析及相關建議[J].現代教育教學導刊,2012(10).
[2]衛曉東.教育理論綜合知識[M].廣東:中山大學出版社,2011(33).
[3]丁紅軍.淺析中學生終身體育意識的培養[J].中學課程輔導·教學研究,2010(4).
[4]趙加太.如何培養學生的終身體育意識[J].教育情報參考,2009:55.
[5]晏健偉,羅建國.試論中學生終身體育意識的培養[J].四川體育科學,2007(1):132-134.
[6]白雪.在體育教學中怎樣培養學生的終身體育意識[J].中國校外教育下旬刊,2008(4):150.
[7]宋正銀,常成海.新課程標準下如何培養學生終身體育意識[J].科技信息,2008,30:287.
[8]李玲.體育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終身體育意識[J].江西教育網,2012(5):22.
[9]吳興華.如何提高學生的終身體育意識[EB/OL].江西教育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