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世雄 董恩省 陳睿 王國艷 盧鑫
萵筍喜冷涼氣候,短日照、低溫有利于萵筍生長發育,在低海拔、氣溫高的地區一般作為越冬栽培,夏秋季節栽培則易抽薹、開花,無法獲得優質產品。威寧地處云貴高原夏秋蔬菜重點區域中心地帶的滇東高原與黔西山地高原結合部,是貴州省規劃的烏蒙山區夏秋反季節蔬菜產業帶大基地和大集散地,西、南部與同屬云貴高原夏秋蔬菜重點區域基地縣的滇東北昭陽區、會澤縣、宣威市接壤。威寧的自然、氣候、生產和生態條件有利于萵筍在夏秋生產中實現優質、高產、高效、生態、安全。
為了更好地探索夏秋萵筍優質、高產、高效、低耗的栽培技術,以引導全縣廣大菜農在夏秋萵筍栽培中獲得更顯著的經濟效益,近年來我們在本縣境內的半涼山以上地區開展了萵筍的生態、播期、品比、病蟲害防治等相關試驗,總結提出一套高海拔地區夏秋萵筍的優質高產栽培技術,現簡要介紹如下。
選用抗高溫、耐抽薹品種是實現優質高產栽培的先決條件。幾年來的品比試驗結果表明,春都三號等5個品種在威寧高海拔地區的4~8月播種均能獲得較好的產量與效益。
由昆明春都蔬菜花卉種苗研究所從苦荬葉中新選出的中熟優質大花葉良種,株高50~60 cm,葉綠色,葉緣大波浪狀呈大花葉型,嫩莖淺綠色,節稀、肉綠色具香味,味甜,質脆口感好;單株質量800~1 000 g。
由四川綿陽市長華種業有限公司采用單繁和長期分離而成的品種,耐高溫、不易抽薹,葉大披橢圓尖形、淺綠色,皮薄、色青略帶白色,莖肉全青綠色,味清香,質嫩脆;單株質量 600~800 g。
由重慶文英種子有限公司從尖葉抗熱萵筍中分離繁育的新品種,特點是特別抗熱、耐濕、抗病、高產,不易抽薹、生長整齊,在高溫下肉質莖膨大快;葉大披橢圓尖形,葉綠色,莖皮薄,色青綠略帶白色,莖肉全青色,清香味特別濃,質脆嫩,口感好;單株質量 800~1 000 g。
昆明喜得種子有限公司生產。株高50~60 cm,葉綠色,葉緣大波浪狀呈大花葉型,嫩莖淺綠色,節稀、肉綠色具香味、味甜、質脆口感好;單株質量800~1 000 g。
由成都金佰盛種業生產。產量高、肉青脆、香味濃,葉片前期長橢圓形,中后期葉緣出現自然波浪缺口,葉面有皺褶;莖粗、節間稀,皮嫩綠白,肉翠綠質嫩脆;單株質量800~1 000 g。
在威寧境內海拔2 200~2 700 m地區種植夏秋萵筍,最佳播種時間為4月中旬至8月下旬,即7月中旬至12月中旬采收產品。過早播種,若遇倒春寒則易將幼苗凍壞,影響植株健壯生長;過晚播種,若遇雪凝早來臨,產品不能正常成熟而影響產量與品質。
萵筍可直播也可育苗移栽。一般在播種前浸種2~4 h,瀝水后用紗布包好放在15~20℃的條件下催芽,當70%~90%的種子萌發時即可播種。一般用營養袋、營養杯、營養塊(坨)、營養盤或普通苗床進行育苗移栽。播種后覆蓋0.5~1 cm的細土,然后在苗床上覆蓋遮陽網,以降溫保濕,同時防暴雨沖淋。播種25天以后,于傍晚或陰天揭開遮陽網煉苗,煉苗5~7天后即可移栽。
直播的地塊要精耕細耙,細碎土塊,清除土中石塊、瓦礫及惡性雜草殘根等雜物,以免影響出苗及植株生長勢。
不管育苗移栽還是直播,齊苗后應及時間苗,疏去病、弱苗,施入稀薄液肥提苗等,盡力培育壯苗,為高產奠定基礎。
由于萵筍根系淺,應選擇地塊平整、土層深厚、土壤肥沃、保水保肥能力強、排灌條件較好的地塊栽培。播種或移栽時要施足底肥,一般每667 m2施腐熟的農家肥2 000~2 500 kg。栽培密度因品種而異,一般為株行距30 cm×30 cm,即每667 m2種植7 000株左右為宜。
苗期用腐熟清淡糞水或沼液施1次提苗肥,以利根系和葉片的生長;蓮座期每667 m2追施三元復合肥20~25 kg或尿素8~10 kg;當苗高 30 cm 左右時,每667 m2追施尿素10 kg。嚴禁使用硝態氮肥,整個生長期每667 m2施純氮不能超過18 kg(折合尿素 39 kg)。
由于萵筍的需水量較大,當氣候干燥、降雨量小時應及時人工澆灌補充水分。若因澆水或降雨造成土壤板結,應及時結合中耕除草,增大土壤透氣性,促進根系發育,增強地上部生長勢。
為了控制抽薹,在定植成活后20天和35天各噴1次濃度為350 mg/L的矮壯素(即12.5 kg水中加40%矮壯素11 mL),促進植株葉片生長,增加營養面積,使嫩莖粗壯,提高產量。
威寧高海拔地區夏秋季節氣候冷涼,山地、丘陵、平壩、盆地、河谷交錯,濕地與農田為鄰,具有天然的隔離條件,夏秋萵筍的病蟲害較少。為安全起見,可以按照“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植保方針,對以下病蟲害進行適當預防即可。

夏秋萵筍的常見蟲害是蚜蟲,可用黃板誘殺,也可用吡蟲啉1 000~2 000倍液或大功臣(吡蟲啉)可濕性粉劑1 000~1 500倍液和抗蚜威可濕性粉劑1 000~1 200倍液間隔7~10天交替噴霧防治。
萵筍的常見病害有霜霉病、葉斑病、褐斑病和菌核病。農業防治法主要是實行輪作、合理密植、開溝排水等。定植后20天打甲霜·錳鋅、殺毒礬等藥劑,可以有效地預防霜霉病的發生;用75%達科寧(百菌清)可濕性粉劑1 500~2 000倍液,或用10%世高(苯醚甲環唑)水分散粒劑3 000~3 500倍液,可以預防葉斑病、褐斑病的發生;當氣溫達5~15℃、相對濕度達85%以上時,有利于菌核病的發生和侵入為害,可用50%撲海因(異菌脲)可濕性粉劑1 500~2 000倍液、50%速克靈可濕性粉劑 2 000~2 500倍液或甲基托布津800~1 000倍液等防治。
以植株頂端與最高葉片的葉尖相平齊(心葉與外葉平)時為最適采收期。過早采收,影響產量;過遲采收,易抽薹開花造成空心,影響品質。收獲前20天,禁止使用化學農藥或氮肥。采收后,摘除下部2/3的葉片,削平筍頭。防止在清洗、分級包裝、運輸途中受二次污染。
[1]余德明,董恩省,陳衛靜,等.威寧高海拔地區夏秋萵筍品比試驗[J].貴州農業科學,2004(5):65-66.
[2]陳衛靜,李德友,李桂蓮,等.威寧高海拔地區反季節萵筍霜霉病的防治[J].長江蔬菜,2006(6):40-41.
[3]文林宏,王天文,李桂蓮,等.黔西北山區夏秋反季節無公害萵筍高產栽培技術[J].耕作與栽培,2006(6):54,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