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君秀
教學的有效性就是在教學活動中,教師采用各種方式和手段,用最少的時間、最小的精力投入,取得盡可能強的教學效果,使學生獲得最大限度的進步和發展。課堂上教師要能使學生根據自己教的風格或特點主動調節學習方法、策略和步驟,同時教師要適時調整教的特點,面對具有差異性的各類學生。
我覺得有效學習的關鍵在于教學的主體:“學生”和教學的主導“教師”。那么,如何在語文課堂教學中切實有效地實施教學呢?
一、課前精心準備
要上好課,首先要備好課。傳統的備課就是教師研究課文、教參、寫教案,可是忽視了學生學什么,怎么學,導致課堂教學效率低下。上海師大王榮生教授說:“備課要備兩頭。”其中重要的一頭就是學生。老師在課堂上有時會遇到這樣或那樣的意想不到的問題,就需要教師課前設想,學生要學什么,怎么學才最容易掌握,課后進行教學反思,記下學生學習活動中的閃光點或困惑。這樣的備課才是我們倡導的,是有效教學的保證,是改進課堂教學,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前提。
學生對于課堂上要學的知識要進行必要準備。如果學生沒有課前準備,那么他們在課堂上就很難與老師交流,很容易使課堂演變成一言堂,影響課堂教學效率。從學生入校學習開始就應當要求他們預習將要學習的內容。如教學《走馬川行奉送出師西征》時,教師可以設計問題讓學生預習:(1)出征環境;(2)出征原因;(3)行軍狀況;(4)出征結果。這樣,課堂教學才能有的放矢。
二、創設優美的課堂意境,激發學習興趣
教學中我們要努力營造良好的探究氛圍,讓學生置身于探究問題的情境中,激發學生學習欲望,使學生樂于學習。托爾斯泰說:“成功的教學所需要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學生的欲望。”導言是否精彩,能否激發學生興趣,是能否上好一節課的關鍵。在教《淮陰侯列傳》這篇課文時,我采用了這樣的導語:“劉邦曾這樣評價韓信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這位曾為漢朝建立立下赫赫功勛的名將,最終因涉嫌謀反被斬,留下了千古謎團。今天我們將繼續學習《淮陰侯列傳》,嘗試探究歷史事件,體會本文是如何含蓄表達感情的。”聯系剛學過的課文高祖本紀的內容,學生進入新課時感到自然而親切,而韓信是否謀反,更是激起他們探究的沖動,在課堂上對這一問題進行探究時,很多學生興致勃勃,聯系文本內容發表見解。學生只有在良好的心理氛圍中才能認識自身價值,才能充分展示自我,從而自如、充分地發揮能力。
三、創造民主、和諧的課堂教學環境
教育學家第斯多惠曾說:“教學的藝術不在于傳授的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鼓舞。”有效教學倡導合作交流、教師要善于營造師生平等交流的教學環境,積極鼓勵學生與教師、同伴交流。寬松、愉快、民主的課堂氛圍可以讓每一個學生把學習的體會拿出來與別人分享,一個討論交流的課堂可以使學生的疑問得到解答。交流的過程就是學習的過程,每一次交流都是一次思想的碰撞。教師同學生、學生同學生進行觀點的碰撞交鋒,也進行智慧的交流與互動。教師和學生的潛能得到充分開發,師生都變成了學習活動的主體。借助話題把學生帶入特定生活情境中,深入感受課文內容。不同層次的學生結合自己對課文的理解,踴躍發表看法,有的自發結成學習小組,共同協作,學生在激烈的討論中,相互啟發,思維活躍,不斷產生新思想的火花,場面精彩。
譬如,在教學司馬遷的《史記》選修時,可以先安排學生認真閱讀課文,并提出具體要求:將每篇傳記改變成適合演講的稿件;根據自己的喜好,選擇一個人物進行演講比賽,并將人物性格特點盡情展現出來;充分考慮人物的特點,設計演講時的表情、語態、動作;進行小組合作,討論傳記的主題。這樣就可以使課堂氣氛高潮迭起,成效很高。教師只需在課堂上充當欣賞者、評價者的角色,起到穿針引線、推波助瀾的作用。
四、語文教學要生活化
生活中到處都是語文,它時時處處賦予我們說話、寫文章的智慧,就看你能否發現。首先是語文教學必須著眼生活,必須向生活開放,必須引導學生發現蘊涵于課文字里行間的生活情理,而后回到生活中反觀、驗證課文,從生活的高度理解話為什么要這樣說,文章為什么要這樣寫,并且使學生養成語文悟門道的習慣;二是必須創造生活化的語文學習環境,恢復語文學習的本來面目,使學生形成語文意識,把語文學習當日子過,努力做到積累、閱讀、寫作生活化;三是去除名家名篇頭上艷麗的光環,拉近學生與各家間的距離,自然地探究其中的奧秘,從而更好地從中汲取營養;四是讓學生在生活化的語文學習環境中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學得更自覺、更科學、更實在、更有效,并在學習中不斷發展人性,健全人格,健康心理,提升境界,學會學習和做人,并為學生打下終身學習和發展的底子。
“語文學習的外延與生活的外延相等”。如央視的“焦點訪談”、“今日說法”、“新聞調查”統計等節目,看起來好像與文章無關,實際上每個節目都是一篇很好的文章;父母、師長、同學經常會有一些流露心曲的細節動作、表情,我們要關注它,做生活的有心人。總之,處處都蘊含寫作的智慧,關鍵看我們是否用心去讀,用心去體會、感悟。
五、發揮當堂練習的檢測作用
學生一節課的學習效果如何,需要及時對學習成效進行評估。教師可以針對教學目標中的重點難點進行當堂檢測,及時讓學生了解學習成效,同時提供教學反饋信息。
在教學中應注意三個方面。首先是測試題設計精煉簡要,數量嚴格控制,在于精不在多,既是突出重點的需要,又是適應課堂教學時間緊湊的需要,一般以三到五題為宜;其次,測試題注重突出重難點,一般性、常識性知識不在當堂檢測中進行,檢測的內容是一節課的難點、重點、精髓,達到抓住重點的目的;再次,課堂檢測的時間以五分鐘為宜,作為一節課最后鞏固與檢測的掃尾環節,不占用過多的教學時間,同時作為對學生緊張身心的放松與緩沖環節。對于檢測內容,當堂搜集,課后第一時間批閱,掌握學生實際學習狀況,學生從這些重難點的當堂檢測中,能夠進一步反思本節課的學習成效,發現存在的薄弱環節,課后及時予以彌補。
最后,課堂教學是否有效,課后反思很重要。葉瀾教授說:“寫一輩子教案不可能成為名師,寫三年教學反思有可能成為名師。”我聽過這樣一種說法:“教學永遠是一門遺憾的藝術。”任何一堂課,哪怕是千錘百煉的示范課,當我們課后靜靜反思時,總會覺得有一些小小的不足和遺憾。然而,正是在不斷找尋策略、解決不足、彌補遺憾的過程中課堂教學有效性才有了一次又一次的提升和飛躍。
總之,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是深化課程改革的關鍵和根本要求,是教師教學中需要面對的一個長久的、棘手的又必須關注、解決的問題。只要我們能立足課堂,立足學生,不斷學習、實踐、反思,就一定能打造出高效語文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