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海霞
語文課堂需要師生的良性互動實現共同發力,營造課堂教學的良好氛圍,達到初中語文教學的預期效果。因此,師生互動在很多時候需要借助老師的有效性提問。如何把握老師的提問水平,需要技術性梳理。一旦老師提問技巧呈現嫻熟狀態,學生的配合度就會大大提高,初中語文課堂教學的效果才能更加顯著。如此,初中語文課堂才能具備良好氣氛,突出自身特色,達到預期效果。
一、與現實形成聯系對比,強化課堂教學內容
很多時候,教學內容或是教材內容都會與學生的實際生活發生對比或類比。因此,老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拿捏好關鍵環節,結合教學內容進行及時到位的提問,實現教材內容與學生實際狀況及就業形勢的比較。通過比較,必然得出相應結論,并對結論進行深層剖析,最終,使教學目標順利實現。
例如,在講解古詩《楓橋夜泊》前,老師可以提出我國現代的考試制度,然后讓學生對我國的考試制度進行探討,了解學生對應試教育的看法和想法,分析應試教育的利與弊,并讓學生談談考試失利后的心理狀態。然后,由老師向學生發問,現代應試教育與古代的什么制度相類似,學生會自然想到科舉制度。老師再繼續發問,古人如果科考落第會則是什么心理。最終,老師引出唐代詩人張繼及其名篇《楓橋夜泊》,并由介紹詩作的創作背景,從而帶領學生一起學習,感受古人科考落第后的心理情緒。
二、結合學生年齡進行提問,激發學生好奇心
初中生尤其是初一學生,作為剛剛小學畢業的學生,往往存在很強的好奇心。因此,老師在進行有效性提問時,還要兼顧學生的年齡特點,從學生的年齡特點認識提問的重要性。符合學生年齡及心理的提問,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積極性,使學生更好地配合老師的教學工作。
比如,《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是初中語文教材中的名篇。老師在教授這篇課文時,可以讓學生回憶童年時的樂趣,看看學生都經歷過哪些有趣的事情,相信很多學生會將“捉魚、捉蟬、掏鳥窩、斗蟋蟀”等趣事說出來。這樣,老師可以及時發問,讓學生說出一些感悟,感受童年的美好。繼而引出《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并讓大家帶著好奇心閱讀課文,閱讀完畢,再向學生發問,是否在課文里找到了自己童年的影子。最終,學生能夠在老師的有效性提問下,與課文內容產生共鳴,既完成了教學任務,又陶冶了學生的情操。
三、把握住教學主題,引入同類主題的其他表現形式
很多時候,一個主題有多種多樣的表現形式。在初中語文教學過程中,老師要格外注意一些主題往往在不同領域采取了各種表達方式。因此,老師在語文教學過程中,如果遇到一個比較鮮明的主題,則可以聯系其他領域的作品或表現形式,并將其他領域的作品或表現形式傳達給學生,讓學生感受不同領域對同一個主題的詮釋和解讀。
比如,講《背影》一文時,老師可以先讓學生演唱歌曲《父親》,或播放這首歌曲。然后,老師發問:大家基本上都聽過這首歌曲,但大家是否接觸過其他表達父愛的文學藝術形式呢?”學生會給出電視劇、電影、小說、公益廣告等答案。老師在給予肯定的同時,可以介紹散文《背影》,讓大家帶著“誰的背影”這個疑問感受濃濃的父愛,從而落實教學內容,完成教學計劃。
四、適當加大問題難度,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習慣
有些時候,老師可以適當加大問題難度,有效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和習慣。這樣,學生才能具備縝密思維,并在與老師的互動中達到良好的學習效果,為將來的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當然,這種難度要適當,或者在學生感到困難的時候,可以通過一兩個問題化解,引導學生找到答案。
例如,老師要介紹李白這位唐代大詩人時,可以先發問:哪位詩人善于運用夸張的修辭手法?學生會思考,畢竟,他們聽聞的詩人不多但是也不是特別少,他們會篩選,努力尋找答案。如果學生經過思考還是沒有頭緒,則老師可以再給出一個條件,這位詩人是唐代的詩人,然后繼續由學生思考;如果學生還是沒有頭緒,則老師可以接著補充條件,他善于運轉夸張的修辭手法是因為他是一位與現實主義相對的詩人,這樣學生會自然而然地想到浪漫主義詩人李白。最終,老師可以讓學生舉例說明李白運用夸張修辭手法的詩句,讓學生更加深刻全面地了解大詩人李白。
五、有效借助歷史知識,傳達有效性信息
初中語文教材有很多內容都與歷史存在非常密切的聯系。因此,老師在語文教學過程中可以將歷史知識與語文教學內容很好地結合或銜接,使學生更加全面準確地了解詩文的創作背景及現實基礎。這樣,對于學生的理解和鑒賞都大有益處。
比如,《捕蛇者說》是柳宗元的散文名篇。老師在教授這篇古文時,要提問“唐宋八大家”的相關知識,然后問學生,誰能對柳宗元進行簡要概括和闡述。這樣,學生就會從歷史知識中尋找答案,對柳宗元的相關事跡及文學地位進行敘述。最終,老師加以完善,讓學生懂得這篇古文的創作背景,以此固定文章的主旨基調,讓大家真實地感悟觸摸歷史,更加順利地學習這篇文章。
六、凸顯特定文化內涵,實現有效性提問
初中生對于生活已經有了一定認知和感受。因此,老師在語文教學過程中,要學會利用學生對生活的感悟進行提問,使他們的思想逐漸與現實生活接軌,并通過文學作品完成思想上的刷新與洗禮。這樣,學生的思想情操才能得到更好的陶冶,從而充分發揮語文學科的人文性作用。
比如,老師在教學現代詩《鄉愁》時,可以介紹我國濃郁的故鄉文化與思鄉文化,讓大家分別從歌曲、小說、散文中尋找出典型例子,學生會舉出《流浪歌》、《故鄉》《月是故鄉明》等作品。此時,老師就可以將現代詩歌《鄉愁》引薦給學生,并與學生共同感受濃濃的鄉愁。老師可以在教學過程中,讓學生對抽象的鄉愁進行比喻,從而鍛煉學生的理解能力和仿寫能力,使他們感受游子的思鄉情緒,熱愛家鄉,心懷建設家鄉之志。
總之,老師的有效性提問對于強化師生互動效果,確保學生的語文學習效果都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老師的課堂提問顯示了老師的教學水平,也為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因此,我們要積極探索各種有效途徑,提高語文課堂提問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