鞏海生
摘 要: 本文通過分析我國高中英語教學的現狀,發現傳統課堂理論教學的方式枯燥,學生的學習興趣較低,教學效果較弱,無法真正培養學生的英語能力。要保證高中英語教學的有效性,可以采用探究式等先進的教學方法,活躍課堂氣氛,讓學生主動學習,結合多媒體等教學設備,最大限度地提高英語教學的有效性。
關鍵詞: 高中英語 有效性 探究式 多媒體
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我們與其他國家之間的交流合作越來越多,英語作為國際上通用的一門語言,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為了提高我國整體的英語水平,教育部將英語作為一門基礎課程納入整個教育體系中,無論哪個階段的教學,都要學習英語這門課程。高中作為中學與大學之間的過渡,英語教學更重要,是學生聽力、口語能力培養的重要時期,英語成績也會影響學生對大學的選擇。但是在傳統應試教育的影響下,采用課堂理論教學的方式,很難達到理想的英語教學效果,因此必須采用先進的教學方法,結合現有的教學基礎設施,提高高中英語教學的有效性。
1.高中英語教學的現狀
目前我國的高中英語教學,主要采用課堂理論教學的方式,老師依照教材上的內容,講解相關詞匯、語法等知識,在短暫的課堂環節中,學生很難消化這些知識,需要大量的課余時間,對單詞和語法等進行記憶,要在考試中取得良好的成績,還要做大量的試題,學會運用這些詞匯。由此可以看出,在目前的高中英語教學中,主要重視學生的書面能力,口語和聽力水平無法得到很好的鍛煉。導致這種現象的主要原因是受到考核方式的限制,現在的高考環節中,雖然加入了部分聽力的內容,但是無法真正檢驗學生的聽力水平,傳統口語更是沒有相應的考核標準。對于英語這種語言學科來說,學習的主要目的是與外國人正常交流。在實際溝通的過程中,口語和聽力非常重要,但是傳統英語教學的方式顯然無法達到這樣的教學效果,失去英語教學的真正意義。隨著近年來我國教育改革的深入,很多一線高中教師都對高中英語教學的有效性進行了實踐研究,并提出了多種有效的教學方式。
2.提高高中英語教學有效性的措施
2.1采用探究式、案例式先進的教學方法
通過實際調查發現,在高中英語課程教學中,很多老師會受到教材內容的約束,限制學生的發散思維。如在課堂提問中,學生回答了一個正確的答案,但是與這節課程教學內容無關,老師就判定學生的回答是錯誤的,這樣的教學方式顯然不是有效的。在實際教學中,老師應該積極地與學生進行交流,共同探討一些問題,引導學生主動思考和探究,最大限度地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和對英語的學習興趣。如在高中英語語法狀語從句的課堂上,老師可以首先提問有哪些原因狀語,學生會給出because,for,as,that,now,since等,這些是教材上面的內容,如果學生回答得不完全,老師可以進行補充。有些學生的思維比較發散,可能會給出with短語這個答案,表面看來這不符合教材的內容,但是從英語教學的角度看,with短語確實可以作為原因狀語使用,老師可以進一步提問,除了with短語之外,還有哪些詞語可以表達原因。這時學生的積極性和思維必然會被調動起來,從而努力地思考,給出各種各樣的答案,老師可以對錯誤的答案進行糾正,并分析錯誤詞匯的正確用法,對回答出新穎答案的學生,進行口頭上的鼓勵,如果時間允許,可以讓其講述所說答案的用法,這樣的教學方式,必然會極大地提高高中英語教學的有效性。
2.2合理使用多媒體等教學設備
隨著我國經濟水平的提高,教育經費的投入越來越多,高中教學基礎設施的建設越來越完善。目前很多學校都配備了多媒體等教學設備,但是通過實際調查發現,受到老師自身素質等因素的影響,多媒體等教學設備很難真正應用到高中英語課堂教學中,尤其是一些年齡較大的老師,不會操作相關設備,導致多媒體等先進的教學設備閑置,無法發揮應有的作用。因此在實際高中英語教學中,應該鼓勵老師使用這些先進的教學設備,對其進行相關的培訓,引進國外先進的教學設備使用方法,讓老師獨立自主地制作課件,并根據教學的內容,將課件制作得具有自己的特色。如在涉及風景的詞匯教學中,可以找一些配套的優美圖片,讓學生可以看到實際的景物,這樣必然可以極大地提高高中英語教學的有效性。
3.結語
英語作為高中教學中的一門重要課程,如何提高教學的有效性,是很多一線教師研究的問題。受到考核方式的影響,教師必然會以課堂理論教學為主,而且持續使用很長一段時間,因此,要提高英語教學的有效性,只有改變教學模式,采用探究式等先進的教學方法,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結合多媒體等教學設備,培養學生的口語和聽力水平,保證高中英語教學的有效性。相信隨著教學改革的深入,會出現越來越多的有效教學方式,不斷強化高中英語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王玲,劉丹丹.有效性教學的構成因素研究[J].海外英語,2011(11):12-13.
[2]馮秀紅.如何組織高效的英語教學活動[J].河北教育(教學版),2011(01):40.
[3]駱北剛.新課程改革環境下中學英語教師教學觀念與教學行為特征及其相關性研究[J].教育與教學研究,2009(03):38-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