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萬存
摘 要: 新一輪歷史課堂教學改革下,教師應摒棄說教式的授課模式,俯身課堂活動,使學生覺得容易,學得有趣,從幫助學生學會的角度來教,視角一變,成果豐碩。
關鍵詞: 初中歷史教學 以學定教 有效性
多年的初中教學歷程與體會,可以用四個階段和相關探索;硬著頭皮上馬,為課改而模仿;琢磨好課的標準,為評價而精彩概括。俯身課堂活動,為學生易學而備課,重審歷史價值,聚集課堂為學而教。我認為,在更高層次上實現返璞歸真,找到初中歷史教學的課改落腳點,以學生的學習為核心,以學定教,是擺在初中歷史教師面前的重要課題。下面就初中歷史教學有效性的探索談談認識。
一、課程改革初期,在模仿中走出模仿
新課程教學提倡轉變教師的教學方法和學生的學習方法。在剛剛進入新課程教學時,我僵化而片面地理解新課程之“自主、合作,探究”,并邯鄲學步,走進形成化誤區(qū)。
1.提問填充化。由于歷史教科書中陳述性知識較多,為了使課堂“自主、合作、探究”熱鬧點,就把教科書內容“巧妙”地編成若干個首尾相連的填空題,我頻繁提問,學生照著教科書齊答,反應迅速,氣氛熱烈。結果表面的熱鬧掩蓋了思維的缺席,學生的作業(yè)錯誤不少。
2.活動形成化。當看到歷史公開課上學生表演各式各樣的課本?。ù_有精品,但多數表演戲說,搞笑成分很重)、各式各樣的合作學習時,我進行了設計意圖明顯的角色扮演、小組討論嘗試,但對內容選擇、討論效果關注并不多,這無疑是對合作學習的庸俗化理解。
二、領會課程標準,在磨課中實現成長
伴隨新課程改革的推進,各種各樣的賽課、評課層出不窮,看得多了,參與多了,結合自己的實踐,我在琢磨這樣的問題:什么樣的課才是一節(jié)好課?一節(jié)好的歷史課應該達到什么樣的標準?說實話,這樣的問題很讓人困惑。如學校組織年輕教師評優(yōu)課時,就有選手打聽評委是哪幾個人,然后揣摩評委的評課標準,依據評委的“口味”精心備課。一些有經驗的老師說:“平時的課是為學生上的、為考試上的,要扎實有效輕松;評優(yōu)課是為評委看的,要多姿多彩忙互動?!睘榱烁淖冞@種局面,我開始把目光聚集于常態(tài)課,致力于把常態(tài)課優(yōu)質化,把評優(yōu)課常態(tài)化,在各類著作中尋求理論支持。
什么樣的課才是一節(jié)好課?葉瀾教授提出了五個基本要求:“一是有意義的課,即扎實的課。二是有效率的課,即充實的課。三是有生成性的課,即豐實的課。四是常態(tài)下的課,即平實的課。五是有待完善的課,即真實的課?!睏罹趴∠壬J為,教學有三種境界:超越的境界、靈活的境界、反思的境界,教師要追求殘缺的真實,摒棄完美的俗套,遵循規(guī)律是科學。靈活地運用規(guī)律是藝術教學也是藝術。關于如何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楊九俊先生的觀點是:學生有效思維的長度決定了課堂教學效率?;诶碚搶W習與反思實踐,我逐漸認識到,一堂課是否值得肯定,應根據三維目標考察,實現目標的自然是好課;沒有實現目標的說明有缺陷;三維目標的設置不可片面求全,可以有所側重。
三、落實課程標準,步入教學“三境界”
初中歷史課到底應該怎么上呢?歷史特級教師陳毓秀在《歷史教學面面觀》中關于“備課三部曲”的說法使我頗受啟發(fā),“第一步,要使自己懂,第二步,要使學生懂;第三步,要使學生學得容易,學得有趣”(參見柳斌主編《新世紀教育文庫·中國著名特級教師思想錄》,江蘇教育出版社,1999年第一版上卷),與此相對應,歷史課堂就分成了“三重境界”。
“第一重境界”:注重教的境界——教師懂了,我說你聽。這一重境界最基礎。從備課角度來看,教師要逐字逐句認真研讀教材,多問幾個是什么、為什么。其主要目標是,一堂課只使用講授法,如開設歷史專題講座,教師從頭講到尾,頭頭是道,條理井然,沒有科學性錯誤。這就要求老師讀透課本,深究史實,不犯史實性錯誤。
例如“漢通西域與絲綢之路”一課,關于西域,教科書上說:“也就是今天新疆和更遠的地區(qū)。”為什么說“更遠”,而不說“更西”?“西域”的“域”作何理解?是“疆域”還是“區(qū)域”?“教學參考”上說,本課的西域主要是廣義的西域。對此教師需要認真對待。
“第二重境界”:注重學的境界——學生懂了,我?guī)湍銓W。新一輪課程改革的出發(fā)點和落腳點“是一切為了學生的發(fā)展”,歷史教學是否有效,學生的認知和理解很重要。
例如我在執(zhí)教“漢通西域和絲綢之路”時,曾為學生呈現了這樣一道計算題:
據史料記載,在古羅馬,1磅絲綢可賣到12兩黃金。1磅≈454克,1兩=50克)。請問:1兩黃金能買到1兩絲綢嗎?
學生通過換算、計算,知道了絲綢在古羅馬是一種極其昂貴的奢侈品,是最有影響的貨物,由此理解了將這條橫貫歐亞大陸的陸路交通線冠以“絲綢之路”的意義。
“第三重境界”:注重方法的境界——學得容易,教得輕松,同樣達到“懂”的目的。選用不同的辦法,“懂”的難易程度是不同的。有的是好不容易弄懂了,有的是輕而易舉就明白了,所謂“一點就透”。歷史教師應該追求“一點就透”式的教學,即深入淺出、寓教于樂,讓學生學得容易,學得輕松。
例如為了引導學生分析曹操官渡之戰(zhàn)以少勝多,赤壁之戰(zhàn)卻以多負少的原因,提高其歷史認識,我選用一段《三車演義·赤壁之戰(zhàn)》的視頻——曹操被火燒逃走片斷,并將畫面定可格在一臉憤怒不解的曹操。屏幕上打出一個問題——“我為什么也會輸?”。課堂上學生先是大笑,然后饒有興趣地分析曹操赤壁戰(zhàn)敗的原因。
四、回歸課程標準,聚集課堂為學而教
毫無疑問,當下初中歷史課堂教學正在逐漸揚棄標簽式的教學方式,向更高層次努力——返璞歸真,追求真正符合課改理念的課堂教學的有效行為。作為一線教師,我們在教研活動中開始嘗試“一課多上”(即“同課異構”),注重課堂觀察。一方面,通過提高專業(yè)素養(yǎng)杜絕“對不對”“是不是”這樣的口頭禪,杜絕形式化,注重教學策略,降低教學隨意性。另一方面,通過閱讀思考加深對教學的理解,重視教學的風格化、特色化,注重歷史感,上出無法“拷貝”的常態(tài)優(yōu)質課。
參考文獻:
[1]馮克誠.中學歷史課堂提問設計教學評估[M].呼和浩特:內蒙古大學出版社,2000.
[2]皮連生.教學設計——心理的理論與技術[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