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麗
摘要:《追風箏的人》是美籍阿富汗作家卡勒德·胡塞尼的第一部作品,這一作品一經出版便受到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作品真實地揭示了人的本性,客觀地描述了當時的社會背景。本文從身體和心理兩個方面論述主人公阿米爾的成長歷程。通過對主人公成長歷程的描述反應當時社會的現實情況,阿富汗人民執著于內心的信仰終生不變得到世人的敬重,外族的入侵,同族人受到欺凌被迫流亡海外,對家鄉故土的思念激發了阿米爾內心的成長。
關鍵詞:流亡;成長;現實
引言:人的成長分為自然成長與心靈成長兩部分。自然成長是指人的身體機能隨著時間的推移不斷地變化,經歷幼兒、少年、青年、中年、老年幾個階段,心靈的成長經歷幼稚、半成熟、成熟幾個階段。而有信仰的人則經歷了無信仰、有信仰、堅定不移地信仰幾個階段。本文的主人公阿米爾同樣經歷這幾個過程,但他的經歷是痛苦的、刻骨銘心的。
一、自然成長
主人公阿米爾出生在一個富裕的家庭,祖父是將軍父親也是當地知名的企業家。阿米爾從小就失去了母親,母親在生他的時候難產去世了,在父親眼中阿米爾永遠是那么懦弱,連自己都保護不了,父親更為欣賞作為奴仆兒子的哈桑。對于父親的偏愛阿米爾非常嫉妒哈桑,為了證明自己的強大他在風箏比賽中嶄露頭角。比賽中發生了一件讓阿米爾痛苦半生的事,哈桑為了幫助阿米爾保住風箏受到了極端分子的侮辱,而阿米爾因為害怕雖目睹了整個過程卻沒有幫助哈桑。為了掩飾自己內心的懦弱,幼小的他覺得哈桑作為奴仆為了自己這個主人犧牲一下是應該的,用這樣的想法來逃脫內心的譴責。阿米爾家境優渥,從小就生活在受人寵愛的環境中,沒有試著去承認自己犯下的錯誤,沒有為別人付出的意識父親的蔑視也讓他缺少一個男人應該有的氣魄。阿米爾高人一等的優越感在父親這里卻感受不到,這讓阿米爾內心缺少自信。因為戰亂跟父親移居美國,在美國的經歷讓阿米爾逐漸成長起來。二十年過去阿米爾成家立業,成為知名的作家。流亡海外的生活讓阿米爾很快成長起來,沒有人前呼后擁的關懷和服侍,只有歧視和冷眼,阿米爾的生活從天堂掉進了地獄,原本的公子哥淪落為難民,這樣的生存條件起初給了阿米爾很大的打擊,然而骨子里向往美好生活的沖動一直陪伴著他成長。
二、心理成長
小說對于阿米爾生活狀態的描寫為的是烘托出阿米爾的心路成長歷程。兒童時期阿米爾因為內心懦弱沒有勇敢地站出來幫助哈桑,后來又因想獲得自認為屬于自己的父親的愛而誣陷哈桑,內心的譴責伴隨阿米爾大半生。阿米爾的內心成長從懦弱到成熟再到強大。從小的富裕生活導致阿米爾沒有責任感,缺乏勇氣。眼睜睜看到幫自己的哈桑受人侮辱卻不敢出手相救,相反回到了家里阿米爾為了贏得父親的贊賞居然恩將仇報誣陷哈桑偷東西,哈桑毫無怨言地承認了,并且跟隨父親離開了阿米爾的家。兒童時期阿米爾與哈桑的做法截然相反,這種對比顯示出阿米爾的軟弱與哈桑的堅強,同樣阿米爾成年后的堅強與兒童時的軟弱形成鮮明對比。阿米爾帶著這種贖罪感活了大半輩子,直到他再也受不了內心的煎熬回到離開多年的故鄉尋找哈桑,然而他沒有找到哈桑,卻找到了哈桑的兒子,此時哈桑的兒子正遭受苦難,阿米爾想起當年對哈桑的所作所為決定幫助哈桑的兒子改變命運,在救哈桑兒子的過程中阿米爾遍體鱗傷可阿米爾的內心卻得到了救贖,積壓在內心的長時間的負罪感如同壓在阿米爾內心的巨石,終于被搬開了使得他的內心也輕松了。
阿米爾之所以一直有著負罪感源于阿米爾是個虔誠的信徒,有著堅定的信仰。是內心中的信仰讓他對自己犯的錯有罪惡感。如果他內心沒有這堅定的信仰和那顆善良之心,他也不會在內心譴責自己這么多年。沒有信仰的人會認為哈桑理應做替罪羊,為了主人的利益犧牲仆人的利益就是理所應當的事。正是由于阿米爾是一名虔誠的信徒,因此他內心不斷譴責自己的罪惡,冥冥之中一個聲音呼喚著他要為自己的過錯付出代價。在阿米爾得知哈桑是自己同父異母的兄弟時,阿米爾內心更加痛苦,他的贖罪不光是為了自己也是為了父親犯下的錯,父親居然與他仆人的妻子生下了孩子,為了彌補孩子父親將原本屬于阿米爾的愛給了哈桑,父親犯下的罪孽也由兒子承擔了起來,阿米爾心中一直替父親也替自己感到懺悔。只有讓自己替哈桑承受一些苦難阿米爾的內心才可能得到解脫,只有內心得到解脫他才能原諒自己,內心才能像平常人一樣安寧。
三、國家的復興
本書以《追風箏的人》為題,一層含義是小時候參加風箏帶賽,阿米爾和哈桑追逐風箏,阿米爾希望通過贏得風箏比賽來贏回父親的關愛;第二層含義是把風箏比作內心的信仰,剛開始的時候搖擺不定,當你拉緊風箏線的時候,也就是內心堅定信仰的時候,風箏穩定了,內心也隨之平靜了;第三層含義是將風箏比作自己的祖國,俄國的入侵讓阿富汗這個國家處在風雨飄搖之中,戰亂的侵擾使阿富汗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期盼國家早日安定下來是人民內心的期望;第四層含義是將風箏比作流亡國外的難民,背井離鄉得到人民就如同這風箏一樣,沒有了祖國的保護變得無依無靠,希望國家早日安寧早日回國的迫切心情就如同追逐風箏一樣。
阿米爾再次回到阿富汗的時候國家正遭受塔利班的侵襲,阿富汗這個風雨飄搖中的民族,受到俄國的侵占之后塔利班武裝又對它肆意的侵略,人民在戰爭中痛苦,即使國家還在但家園已失,人民的精神家園只能寄托于幻想之中,面對這個殘破不堪飽受欺凌的家園,阿米爾內心無限的痛苦如同斷線的風箏一樣無依無靠。書中體現出阿富汗人民對安定生活的向往,對世界和平的向往。作為一個有信仰的民族,無論走到哪里他們心中都有著那一份凈土,為祖國,為人民,為全世界各族人民祈禱,祈禱這世界不再像風箏一樣飄忽不定,世界各族人民都生活在安定祥和的環境中。
可以說沒有哈桑就成就不了阿米爾,哈桑一出生就剝奪了父親對阿米爾的愛,哈桑從小的表現一直優于阿米爾,在父親面前的失寵讓阿米爾對哈桑產生嫉妒并對哈桑進行報復,然而正是由于阿米爾對哈桑的報復使阿米爾內心過意不去,在幾十年的時間里他一直在內心中譴責自己,再加上海外的漂泊生活讓阿米爾更加清晰地看清了這個世界,內心隨著生活環境的發展不斷強大起來。
結語
書中對情節銜接的敘述很自然,阿米爾小時候為了得到父親的贊賞,犧牲了好朋友的尊嚴,更可恥的是他利用欺騙的手段欺騙父親逼迫好友哈桑離開了莊園,然而戰亂迫使他和父親流浪到美國,原本天堂上的生活一下落到了地獄,生活上的落差讓他的內心陷入極度的慌亂之中,內心中堅定的信仰讓阿米爾度過了難關,忍受了非人的生活,但內心的譴責是他無法忍受的,為了贖罪他回到祖國尋找哈桑,但卻沒有哈桑的消息,只找到了哈桑的兒子,于是阿米爾將贖罪的情節依托到了哈桑兒子的身上,通過幫助哈桑兒子來贖罪,將自己虧欠哈桑的還給哈桑的兒子。本文從自然與心理兩個方面來論述主人公阿米爾的成長,借助追風箏的人來反應阿富汗這個國家,這個民族不可磨滅的精神,體現了作者對和平的向往。
參考文獻
[ 1 ] [ 美] 卡勒德·胡賽尼著,李繼宏譯:《追風箏的人》,上
海人民出版社,2 0 0 6 年版,文中引用的該小說所有引文如無特殊說明均出自該部譯著。
[2][德]荷西特:《德語學習詞典》,北京: 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2年版,第74頁。
[3]Fuderer, Laura Sue. The Female Bildungsroman inEnglish: An Annotated Bibliography of Criticism [M].New York: Modern Language Association of America,1990,P21.
[4]芮渝萍:《美國成長小說研究》,北京: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2004年版,第3-4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