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福春
(焦作市中站區人民醫院內科,河南 焦作454191)
心臟毒性是表柔比星應用過程中,發生率相對較高且較嚴重的一種毒副反應。為控制表柔比星的心臟毒性,從而使化療順利進行,本文將參麥注射液與含表柔比星方案聯用,化療后采用ELISA 法檢測患者血清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肌鈣蛋白T(cTnT)水平,并以單用含表柔比星方案作為對照,以此評估參麥注射液對接受含表柔比星方案化療的惡性腫瘤患者心臟毒性的影響。
1.1 一般資料 入組焦作市第一人民醫院2009年1月至2012年6月收治的100 例接受含表柔比星方案化療的惡性腫瘤患者,男55 例,女45 例,年齡28 ~65歲,中位年齡50 歲;腫瘤類型:非小細胞肺癌34 例,乳腺癌32 例,宮頸癌9 例,卵巢癌8 例,腎癌7 例,前列腺癌7 例,非霍奇金淋巴瘤3 例;均接受含表柔比星方案化療,且至少2 周期;預計生存期>3 個月,KPS 評分>60 分,無化療禁忌證,且化療前心肌酶、心電圖及心臟彩超結果均正常。100 例惡性腫瘤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50 例,2 組患者的年齡、性別、腫瘤類型等具有可比性(P 均>0.05)。
1.2 治療方法 觀察組50 例患者在接受含表柔比星方案化療的同時給予參麥注射液。具體方案:表柔比星50 ~70 mg·m2,加入250 mL 質量分數0.9% NaCl注射液中,靜滴,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d1或d1,8給藥,21 ~28 d 為1 周期,連用4 ~6 周期,聯用的其他化療藥物參考說明書及臨床經驗應用;參麥注射液50 ~100 mL·d-1,用質量分數5%葡萄糖注射液250 ~500 mL 稀釋后應用,連用21 ~28 d 為1 周期。對照組50例惡性腫瘤患者僅接受含表柔比星方案化療。
1.3 心臟毒性的觀察 根據WHO 抗腫瘤藥物急性及亞急性毒副反應評價標準,分為0 ~Ⅳ度。觀察組50 例中,10 例(20. 0%)出現心臟毒性,其中I度6例,Ⅱ度4 例;對照組50 例中,25 例(50.0%)出現心臟毒性,其中I度10 例,Ⅱ度9 例,Ⅲ度6 例。心臟毒性發生率觀察組低于對照組(P <0.05)。
1.4 心肌酶檢測方法 2 組患者均與化療前及化療后抽取清晨空腹靜脈血3 mL,經過離心取上清后,采用ELISA 法檢測CK-MB 和cTnT 水平。
2 組惡性腫瘤患者化療前CK-MB、cTnT 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 均>0.05)。2 組惡性腫瘤患者化療后CK-MB、cTnT 水平均較化療前升高(P 均<0.05)。觀察組惡性腫瘤患者化療后CK-MB、cTnT 水平均低于對照組(P 均<0.05)。見表1。

表1 2 組患者化療前、后心肌酶水平的變化
表柔比星是一種新型蒽環類抗腫瘤藥物,在大部分惡性腫瘤的化療方案中可以替代阿霉素,達到減輕化療毒副反應的目的,然而隨著其臨床應用的增加,也相應出現了一定的毒副反應,心臟毒性是其中發生率相對較高且較為嚴重的毒副反應之一[1-3]。與其他原因引發的心臟疾病一樣,檢測機體的血清心肌酶水平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評估心臟毒性的發生情況及嚴重程度[2]。李燕妃等[4]將參麥注射液與蒽環類藥物聯用,結果發現參麥注射液能顯著改善患者毒副反應,特別是心臟毒性。本研究中選擇了CK-MB、cTnT 作為檢測對象,用于心臟毒性的評估,結果顯示,隨機分組后,2組惡性腫瘤患者化療前CK-MB、cTnT 水平相近;化療后無論是參麥注射液聯用含表柔比星方案化療還是單純含表柔比星方案化療,血清CK-MB、cTnT 水平均較化療前升高,提示化療后2 組患者心臟均受到一定的損害;聯用參麥注射液與含表柔比星方案化療后惡性腫瘤患者化療后CK-MB、cTnT 水平均低于單用含表柔比星方案化療,這提示參麥注射液能夠抑制心肌酶水平的升高,證實了其對心臟的保護作用。參麥注射液與表柔比星聯用能夠減輕后者的心臟毒性,有利于化療的順利進行,值得臨床進一步推廣應用。
[1]顧冰,李超.參芪扶正注射液治療含阿霉素方案心臟毒性的觀察[J].腫瘤基礎與臨床,2011,24(5):438 -439.
[2]劉勇欣,趙曉暉,孟存良,等. 芪藶強心膠囊對重組人血管內皮抑素聯合化療所致心臟毒性保護作用的研究[J]. 河北中醫,2013,35(4)∶ 576 -577.
[3]陳劍瓊.化療藥物的心臟毒性及研究進展[J].安徽醫科大學學報,2012,47(4):477 -480.
[4]李燕妃,許德明,趙小瓊,等. 參麥注射液治療蒽環類藥物所致心臟毒性的臨床研究[J]. 現代腫瘤學,2006,14(10):1277-12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