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旭傳
“傾聽”是人類認識世界、溝通交流的基本途徑。王尚文教授說:聽,是語文學習的精髓。沒有“傾聽”為前提,課堂的積極發言只是低效的鬧騰。在蒙臺梭利教育法里,孩子對秩序的熱愛在其成長的過程中的某一關鍵時期內會自然形成。她認為秩序是和平與幸福的必要條件。在蒙臺梭利的教室里,物質世界的秩序是用來引導靈魂深處的寧靜,或者是她稱為“優雅”的一種品質。(《學會關心》)如何培養低年級學生這種“優雅”的品質,養成良好的傾聽習慣,對學生語文學習素養的形成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一、努力營造氛圍,使學生愛聽
兒童的年齡特點是注意力集中時間較短,集中的注意力容易發生轉移,主要表現為做小動作,開小差。低年級兒童正處于“自我言語”時期,在和別人交流過程中會無意識地插話。《教育漫話》里有這樣一段話:“小時候孩子的容易塑造,正如水是柔軟的,可以輕易改變它的方向。”就在這童年伊始之際,教育者應抓住受教育者心理特點,努力創設積極有效的傾聽壞境,滲透“傾聽”意識。
1. 雙“管”齊下。課堂教學應激發學生傾聽的興趣,特別是在低段語文課堂教學過程中,以“聲”、“色”教學為重,特別是“聲音”,它是學生的“提神劑”,也是課堂氣氛活躍的“補充丸”。教師可采用富有童趣的課堂教學語言,生動、形象、富有趣味的語言方式同樣可以引人入勝,吸引學生的耳朵。一教師在教學《丑小鴨》時,讓學生欣賞故事情節,聽課文錄音,要求學生邊聽邊劃出丑小鴨遭遇不幸的句子。等課文錄音結束的時候,學生已經在聽中完成了思考,并找到了答案。 聽、想、做同時進行,節約了時間,提高了效益。
而低年級的教學文本內容簡單,富有童趣。在教學有關于動物的童話時,可以穿插一些動物聲音,分角色表演,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聲情并茂。在教學感受春天氣息的課文時,可以采用清新、恬靜適宜的背景音樂,在無形中培養學生傾聽的能力,耳聽則目明。“聲”“色”兩種方法并重,關注興趣。
2. 潤物無聲。以潤物無聲的方式,注重潛與默化的作用,進行名言激勵。在教室黑板的左上角,開發一片“空地”,每周抄上一些關于傾聽的名言,墻報上貼上傾聽的名句,如:“一雙靈敏的耳朵勝過十張能說會道的嘴巴。”“聽也是讀,用耳朵來讀。” 通過“與名人交談”,讓學生切實體會“聽”的魅力。在平時的課間談話時,和學生交流對于這些名句的理解,各抒己見,相信這些名句都對學生產生潛移默化的作用。教育無痕,讓這無言的教育,如春之和風,柔和綿長,如冬之雪花,來無聲兮。
二、積極引導學生,使學生會聽
1.目標指向,有的放矢
傾聽的過程是以生命影響生命的過程,在思維火花的撞擊中學會傾聽,不僅僅用雙耳傾聽,更是要用心去傾聽,在聽中學會思考。良好的傾聽素質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循序漸進,注重傾聽的目標指向,進行反復訓練。在傾聽過程中做到“四心”如:專心、耐心、虛心、用心。
2.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日本著名的教育學者佐藤學說:“想要讓孩子學會傾聽,教師首先要懂得傾聽學生,除此之外,別無他法。”教師在教學活動中,首先是一個傾聽者的姿態。學生的模仿能力很強,榜樣示范作用在教學過程中起到了潤物細無聲的浸化作用,在課堂上,教師以平等的首席來在傾聽學生的回答。要做到耐心、細心、專心地將學生的話聽完,可能是學生的表達詞不達意、詞不達意,也許是他的朗讀結結巴巴,都不能在中途粗暴地打斷學生的發言。讓學生感受到傾聽他人發言是一種對他人的尊重。在聽完之后,要做出積極的評價。教師不僅有良好的傾聽習慣,更要有敏銳的洞察力和細致入微的分辨力。在平等的對話中,使學生能說,善思。
三、教給方法,使學生善聽
1.多重角色換位思考。在教學活動中,偶爾互換角色,也是孩子們非常喜歡的。如,“請你當當小評委,當當小老師”在之前,請同學為他們提出要求,如聲音響亮,口齒清楚,儀態自然等等。學生的角色發生改變,會讓他們感到新鮮有趣。在教學《棉花姑娘》時,請同學分角色朗讀課文,一雙雙小手高舉如林。只有幾個小朋友能被叫上,很多高舉的小手遺憾地放下。“但沒有關系,在坐的同學來當當小評委,要想當好這個評委,可不簡單呀,誰來說說,你將如何當好評委呢?”學生各抒己見,聽得很認真。在此次的角色互換中,學生都是作為主人翁的意識在聽他人的發言,以實現角色互換所達成的傾聽環境。
2.注意“傾聽”品質的養成。“注目”“側耳”是傾聽的良好品質。在一位學生站起來發言的同時,其他學生能做出與之相適應的動作。如,坐在前排的同學站起發言,其他同學能注視著他。坐在后排的同學發言,其他同學可以適當的轉身側耳傾聽,用友善、欣賞的眼光投去關注。在聽的時候應有具體的目標指向,如:仔細聽,然后說說他哪里讀得好,哪里讀得不好;請你當當小評委,請你給他評一評;你覺得他的發言怎么樣?此類問題,讓學生養成全神貫注地傾聽,通過評一評,想一想等方法,“把感官、感情和智力綜合起來,尋求其含義和理解的智力和情感過程。”透過語言文字,理解對方的感受和情感。久而久之,成為自身的良好習慣。
低年級傾聽能力不是朝夕之間就能是形成,需要長期的培養、訓練。營造讓學生愛聽、會聽、善聽的傾聽環境,使學生語文素養得到形成和發展,需要時間才能養成。傾聽,是教育的一種言說,是一種特殊的教育,在傾聽中,你會聽到學生心靈的訴求,聽到素質教育之花開放的聲音。“非寧靜無以致遠”,讓給我們的學生在寧靜的環境中,到達遠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