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明麗
摘 要:隨著課程改革的深入,情感教育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特別在語文教學中表現得更加明顯。初中語文教學中充分關注作者的情感,引導學生用心體悟,與作品中的人物同呼吸共命運,聆聽作者的心聲,愛其所愛,憎其所憎,這樣才能輕松地把握文章的主旨,愉快地投入到語文學習中,從作品中感悟到人生的真諦。因此,教師在語文教學活動中,充分運用情感教育,引導學生用心審視文章的內在情感,才能讓學生情動于衷,發之于外,導之以行,使學生在情感的熏陶下,完美自己的人生。
關鍵詞:初中語文;課堂教學;滲透;情感教育
蘇霍姆林斯基說:“我一千次地確信,沒有一條富有詩意的感情和美的清泉,就不可能有學生的全面智力的發展?!边@里強調的就是在課堂上的情感教育。情感教育可以通過語文教學中的作品欣賞、情境體驗、故事聯想、思維拓展等教學活動陶冶學生的情操,更重要的是在語文教學中加大人文性的教育,情感生活宣泄,心理上的整合,這樣才能實現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教學目標。因此,新課程理念下的語文教學應切實突出情感教學的重要地位,讓學生在語文學習中感受真、善、美,使學生在知識上得以充實和延伸,在情感上得以熏陶和豐富,在人格上得以美化和完善的有效方法。
一、突出人文性教育,是滲透情感教育的基礎
在以往的語文課教學中,人們過于強調了語文課的工具性,政治性,忽視了語文課的“人文性”,語文課給人們一種只能講工具感覺,使初中語文教學缺少了人情味,沒了情感,知識就沒有了生命,學生就沒了對語文藝術魅力的認知,從而嚴重地影響了初中語文課的教學效果。列寧說:“沒有情感,就從來沒有也不可能有人對真理的追求?!卑拙右渍f:“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边@些話道出了情感教育的真諦,也就是消極的情感對人的行為動機產生消極的作用,積極的情感對人的行為動機產生積極的作用。新課程標準強調初中語文新課程要“注重以民族精神和優秀文化培養學生,關注學生的成長需要與生活體驗,尊重學生學習與發展規律,不斷豐富學生的思想情感,引導學生確立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培養堅強的意志和團結合作的精神,促進學生人格健康發展?!边@點我們可以看出,新課程標準非常重視用中華民族精神和優秀文化陶冶學生的情操,讓學生在鮮活人文生活中感受、體驗、理解國家和社會對中學生的要求,養成良好的思想行為和習慣,使初中語文課更貼近中學生的生活,更富有人情味,使之成為一門受初中生歡迎的課程。
二、突出主體情感生活,是滲透情感教育的保證
著名的教育家貝克曾指出,盡管各國,各民族乃至個人具有多種價值內容,但是人類“學會過美好生活”的愿望是共同的。初中語文課教學的真正任務應該是使學生獲得幸福的生活。要實現這一任務必須切入中學生的生活世界,因為學生不可能把自己的生活、自己的印象、自己的感受丟在校門之外,學生的可接受性,是初中語文課教學取得效果的一條“紅線”。只有從初中生逐步擴展的生活實際出發,以課堂為起點實現語文的生活化(例如憑借生活創設問題情景、聯系生活進行思想感悟、模擬生活進行語文實踐)。切實幫助他們解決生活中遇到的問題。在組織學習七年級上冊的《走一步,再走一步》一文時,可以設計這樣一些情景來引導學生走入情感生活中:你在多姿多彩的生活中是否遇到一些困難,你是怎樣把艱難的歷程分成一小步一小步的?再聯系到課文中的一句,“不要想著距離有多遠,你只要想著你是在走一小步”,這有什么好處?“走了這一步,再走下一步”,又意味著什么?這樣,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了理解和體驗,獲得了思想啟迪,享受了審美樂趣。因而,在語文教學中我們一定要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多引導,多鼓勵引導學生自我學習,自我發現,特別是討論過程中學生思維出現障礙而中斷和錯誤時,要多引導啟發,盡量讓其完成,保護學生的積極性,使學生享受到獲得知識的喜悅和成功的快樂,從而認識自我,增強學習的自信心,表現出更大的學習興趣和參與熱情。同時,我們在教學中要把學生引到愛國主義情感、正義感、責任感、同情感等情感生活中去。我們在教詩歌《我愛這土地》時就可以這樣攝入情感生活。在詩中,詩人呼喊道:“我死了,連羽毛也腐爛在土地里”,這里詩人所表達出來的就是一種刻骨銘心、至死不渝的最偉大、最深沉的愛國主義感情,然后,作者筆鋒一轉,“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淚水”,這樣一個靜態的特寫,表現了一種悲憤痛苦的情感久久的縈繞在“我”的心中,“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此時,其情之切怎能不引起我們中學生的強烈共鳴呢?新課改強調的是“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學方式,它呼喚與之相適應的新教學形式的誕生。在課改中我們推出了許多以人為本的教學組織形式----歌舞晚會式、答記者問式、拔河式……因而,在教學中,以活動為主、不鎖住學生;讓學生在活動中學,在玩中學,在探索知識的過程中發現結果和規律,教師不再做現成飯喂學生,這樣的話,學生的手指靈活了,思維的閘門打開了,迸發出智慧的浪花,激蕩出創新的激情和成功的歡欣。
三、重視心理健康教育,是滲透情感教育的關鍵
初中生語文形成的過程,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統一。這個過程遵循著由外化到內化再外化為行動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的幾個心理要素之間是互相聯系、互相影響,每個過程都充滿著矛盾。一個人的思想只有內化為穩定的心理品質,他才擁有良好的行為習慣、生活方式、交往方式,才擁有健康的心理、健全的人格。當今快速發展的現代社會,對初中生心理素質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因此,新課程標準加大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力度,試圖通過整合心理健康學習的內容,使學生養成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和對學習、事業的信心,把優良的品德轉化為良好的行為習慣和心理品質,始終保持樂觀的精神狀態,養成沉著、冷靜、務實、高效的心理品質,促進學生形成健全人格。
總之,初中語文教學中滲透情感教育應引起廣大語文教師的充分重視,教師在教學活動中積極地設計和促成一種民主的、活潑的、適合于學生情感、心理發展的文化氛圍,使學生的身心在這種氛圍之內得到真正完善的發展。在教學中我們要充分把握和加強學生的情感功能,對學生進行積極情感的滲透,運用師生情感的互動和學生間的情感交流,使整個教學活動趨于“和諧”,這樣才能實現新課程目標要求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協調發展,全面提高初中學生的語文素養。
參考文獻:
[1] 黃雪梅.讓課堂成為學生釋放情感的場所[J].甘肅教育.2009年07期.
[2] 李鳳珍.初中語文教學與情感教育淺談[J].現代語文.2010年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