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曉英
新課程標準強調尊重學生的主體性,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仔細推究一下,所謂“自主學習”無疑可以概括為:建立在自我發展意識基礎上的“能學”;建立在學生具有在學習動機基礎之上的“想學”;建立在學生掌握了一定的學習策略基礎上的“會學”;建立在意志努力基礎上的“堅持學”。而“合作”、“探究”式學習,雖然各有側重,(合作學習是指學生在小組或團隊中為了完成共同的任務,有明確的責任分工的互助性學習,探究性學習強調探索精神和創新能力的發展)。但是,無論哪一種學習方式不都是建立在學習主體自主、獨立基礎之上的學習,哪一種方式不需要學習主體積極、主動、自覺地參與。你尊重學生的主體性,他非但不領情,而且無動于衷。“濟世良方”好開,但主體不屑享用,效果由何產生?因此,欲使學生獲得生活和工作必需的知識和技能,讓他們的思維得以全面發展,成為能夠適應現代社會的人,從而得到更好的生存發展能力。我認為我們的語文教學必須充分調動學習主體對如何學習運用語言文字的自覺關注,切實喚醒學習主體的主體意識。那么,該如何喚醒學生的主體意識,落實新課標的要求,從而推進課改,提高中學語文教學水平和教學效益呢?
首先,呼喚主體意識的覺醒就要發展學生的人性與個性,使“主體”真正成為語文學習的主人。在語文教學過程中,作為語文教師要循循善誘、因勢利導,重視學生心靈中需要勞動、需要學習、需要創造的那部分人性。而學生要努力成為學習的主人,就必須自覺地發展自己人性的成份,發展自己心靈深處真善美的成份,力爭由自在的人變為自由的人;由蒙昧的人變為理智人。為此大力培養自主學習的精神是極為重要的途徑,作為教學活動的合作者、參與者,教師要幫助引導學生在學習活動之前自己能夠確定學習目標,制定學習計劃,做好具體的學習準備;在學習活動中能夠對學習進展,學習方法做出自我監控、自我反饋和自我調節;在學習活動后能夠對學習結果進行自我檢查、自我總結、自我評價和自我補救。
呼喚主體意識的覺醒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就必須引導學生多參與教學,即不僅參與學而且參與教,參與的多了,才會增強主體意識。閱讀是人的個體行為,需要獨立的閱讀時間和空間,需要沉心靜氣地思考和陶醉其中的內化,要尊重學生閱讀的個性化,給予安靜而自由的時空,營造平和而內斂的氣氛,實現自主閱讀。至于作業的留置和批改,寫作訓練究竟寫什么,如何寫,教學決策要民主,要尊重學生的發言權,給予相當份額的自由度,教師不要總是越俎代庖,橫加干涉。
其次,呼喚主體意識的覺醒必須強化學生語文學習的“非認知因素”。非認知因素是指人的智力因素(觀察力、記憶力、注意力、思維力等)以外的一切心理因素,主要是指人的動機、興趣、習慣、情緒、態度、意識、毅力、性格等心理因素。語文教學要呼喚主體意識的覺醒,保障和提高語文教學水平還得十分重視學生的非認知因素的培養,即重視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的生成。這一點和新課標的要求是一致的。
(1)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經常而細心地觀察和發掘學生的興趣對教育者是重要的。語文教師就是要通過翻新教學內容,更新教學方法,增加活動機會,激發學生的需要和疑問,讓學生體驗學習成功的樂趣,以鞏固學習的動機,改變學習態度。
(2)“學習如果只以興趣為基礎,不可能鞏固學生的自制力和意志,因為一切學習并非都是有興趣的,并且有許多事物必須借助于意志力始能獲得”(俄教育家烏申斯基語)。呼喚主體意識的覺醒,培養學好語文的內驅力──動機是不容忽視的。動機是個體需要和形成主體的意志力的重要因素,教師要通過誘導、激發動機讓學生逐步明白學習語文的重要性,主動、自覺、積極地學習語文。
(3)良好習慣是主體意志力的體現或外化,自覺的主體意識的形成過程,就是語文學習良好習慣的形成過程,語文學習中預習、復習的習慣,閱讀課外書的習慣,寫日記的習慣,查閱工具書、搜集資料、勤于練筆、修改文章的習慣等,對提高語文水平有直接作用。
(4)情感是主體意識生成的催化劑,語文新課程標準要求培育學生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情感及正確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能力。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善于挖掘文本中濃厚的感情色彩,挖掘語言的美感,并引導學生去體驗、鑒賞和運用,使他們從中受到熏陶、感染,從而生發情感的因子,滿腔熱情地學好語文。
再次,呼喚主體意識的覺醒,教師要真正改變自己的角色,努力爭取建立平等互助的師生關系。傳統教育中教師凌駕于學生之上,我講你聽,我教你學,不尊重學生是扼殺主體意識的重要根源。落實新課標,語文教師就要率先改變自己的角色,做學生學習的引導者、合作者和參與者,以給主體意識的覺醒營造一個自由、寬松的天地和氛圍。其一,教師要善于在新課標要求與學生的心靈實際之間架橋,要努力防止離開學生的心理此岸世界而只在課標、教材的彼岸世界動腦筋、做文章的傾向。要充分了解學生,因班因人而異,把教學目標盡量定得低些,使學生經過努力能夠實現,不斷得到體驗成功的愉悅。其二,教師要真正明確自己的職能不是“灌”和“考”,那種只顧照本宣科的“灌”和借助“考”以求得檢測反饋的做法,只會使學生產生逆反心理、戕害主體意識,得不償失。其三,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做平等對話的首席,在師生、生生的互動中只起相應的導向作用,在一般性的學習活動中,例如作業的留置和處理、背誦的檢查、作文的批改,要在給予一定方法指導的前提下,盡量多給學生一些自主的機會,讓學生在平等互助中滋生主體意識。
說到底,教育的核心問題是人的問題,是人的發展以及發展機制的問題。語文作為人文學科和基礎工具學課,在人的發展中起著極為重要甚至決定性的作用,語文教學若能順應時代發展和課程改革的需要,以人為本,在教學過程中最大限度地喚醒學生的主體意識,使學生對語文學習形成自覺的心理關注,那么教學效果將是不言而喻的,學生不僅可以在學習過程中,掌握好祖國的語言文字這一工具,而且還可以產生人性、人格的升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