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汝飛 趙彥云
摘要:文章借鑒IMD國際競爭力指標體系編制思想,采用對稱性指標體系設計原理,建立包括競爭力實力、成長競爭力、市場競爭力、成本競爭力、創新競爭力、投資競爭力和管理競爭力共7個方面49項明細指標的戰略性新興產業競爭力指標體系,并結合2005年和2011年相關產業數據,對我國戰略性新興產業與非戰略性新興產業競爭力進行量化考察和對比分析,結果顯示我國戰略性新興產業與非戰略性新興產業競爭力差距基本維持不變,同時提出進一步發展我國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對策建議。
關鍵詞:指標體系;戰略性新興產業;競爭力
一、 引言
我國戰略性新興產業對經濟社會發展和國家安全具有重大意義。截至2011年年底,中國規模以上工業生產總值達到91.36萬億元,其中戰略性新興產業生產總值達到44.47萬億元,相當于全國規模以上企業生產總值的48.7%,年均增長22.89%;規模以上工業從業人數達9 955.6萬人,戰略性新興產業從業人數達4 167.7萬人,占規模以上工業從業人數的41.9%;主營業務收入達到44.3萬億元,年均增長26.62%;實現利潤總額3萬億元,年均增長30.75%;上繳所得稅3 780億元,年均增長24.54%。戰略性新興產業已經在我國經濟發展中起到了支柱作用,那么,如何客觀、科學、全面地反映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全景,測度戰略性新興產業競爭力,保障戰略性新興產業平穩健康發展就成為當務之急。為此,本文嘗試借鑒IMD國際競爭力指標體系編制思想,構建包括競爭力實力、成長競爭力、市場競爭力、成本競爭力、創新競爭力、投資競爭力和管理競爭力,共7方面的戰略性新興產業競爭力指標體系,以期正確測度戰略性新興產業競爭力,為相關部門決策提供可靠依據。
本文后續結構安排為:第二部分,戰略性新興產業競爭力指標體系的構建;第三部分,戰略性新興產業與非戰略性新興產業競爭力對比分析;第四部分,簡要結論及對策建議。
二、 戰略性新興產業競爭力指標體系
競爭力最初是以國家競爭力的形式進入學術研究領域的。1980年洛桑國際管理學院(IMD)率先開展國家競爭力研究,他們認為國家競爭力是創造增加價值,從而增加國民財富的能力,并由此出發從企業管理、國內經濟實力、國際化程度、政府作用、金融環境、基礎設施、科學技術和國民素質八個方面加以評價。而美國哈佛大學商學院教授波特認為國際競爭力的研究應著重于產業競爭力。他把產業國際競爭力定義為:一國在某一產業的國際競爭力,為一個國家能否創造一個良好的商業環境,使該國企業獲得競爭優勢的能力。因此,國與國在某一產業的競爭,應是國與國之間在商業環境方面的競爭。所以服務業的國際競爭力是指一個國家能夠創造良好的服務業發展環境,使該國的服務業企業獲得競爭優勢的能力。他認為國家競爭優勢是產業的競爭優勢問題,而產業的競爭力,即是一個國家的經濟、社會、政治法律環境如何影響該產業的問題,而影響最大、最直接的因素是:生產要素、需求因素、相關與支持產業以及企業戰略和組織結構、政府和機遇,即"五力"模型。
1. 指標體系的構建。戰略性新興產業競爭力是一個復雜的系統,為此,我們借鑒IMD國際競爭力指標體系編制思想來研究戰略性新興產業競爭力指標體系的構建,提出了7個方面共同支撐的競爭力指標體系:競爭力實力、成長競爭力、市場競爭力、成本競爭力、創新競爭力、投資競爭力和管理競爭力。戰略性新興產業競爭力評價指標具體情況如表1所示。
2. 評價方法。本文在評價指標體系設計時采用平衡指標體系設計原理,因此,對于戰略性新興產業競爭力指數采用標準化方法等權加總計算指數總得分。具體計算步驟及公式如下:
(1)數據標準化處理。對于正向指標采用公式(1)進行標準化處理,逆向指標則采用公式(2)。
(2)用每個工業企業占整個評價總體的總產值比重進行加權,得到評價總體在每個指標上的標準化值,其后將評價總體各子方面內部7個指標進行均權加總,具體方法為:
將7個子方面進行均權加總得到戰略性新興產業競爭力指數總得分,具體方法為:
三、 戰略性新興產業與非戰略性新興產業競爭力對比分析
根據所建立的戰略性新興產業競爭力評價指標體系,選取2005年和2011年數據進行戰略性新興產業與非戰略性新興產業競爭力比較分析,具體結果如表2所示。
2005年,我國戰略性新興產業總體競爭力得分為53.38分,比非戰略性新興產業總體競爭力得分50.83高2.55分。2011年,戰略性新興產業競爭力得分為52.44分,比非戰略性新興產業得分50.16高2.28分。經過7年的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總體競爭力較非戰略性新興產業相對水平基本沒有變化,戰略性新興產業競爭力相對水平有微小下降。
從七個子方面來看:(1)競爭力實力,2005年非戰略性新興產業較戰略性新興產業得分高2.16,而到2011年時,戰略性新興產業較非戰略性新興產業高15.32,此外,戰略性新興產業競爭力實力2011年較2005年有顯著提高,提高了14.72%,而非戰略性新興產業競爭力實力2011年較2005年卻有所下降。(2)成長競爭力,2005年~2011年戰略性新興產業較非戰略性新興產業相對提高的更多,其中戰略性新興產業利潤額增長率、資本額增長率和勞動力資本額增長率比非戰略性新興產業相應增長率分別高2.0%、6.6%、5.8%,總產出和投入勞動力的增長速度有所減緩,資本利潤率增長率下降,高于社會平均水平的利潤正在逐漸消失,戰略性新興產業正在不斷發展、日漸成熟。(3)市場競爭力,我國戰略性新興產業市場競爭力明顯好于非戰略性新興產業,其中產品銷售利潤和出口交貨值水平遠遠高于非戰略性新興產業,其增長量分別是非戰略性新興產業的1.15倍和1.78倍。戰略性新興產業市場占有率、出口產品比率以及產品銷售收入增長率、出口交貨值增長量較非戰略性新興產業都有所提高,戰略性新興產業占領國內外市場份額的能力逐漸提高,但提高速度不斷減緩,銷售收入及利潤絕對值不斷提高,但提高速度也逐漸減緩。(4)成本競爭力,我國戰略性新興產業在產品銷售成本、銷售費用、運營管理費用方面都向積極方面發展,財務費用和勞動力成本則增長有限。與非戰略性新興產業相比,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產品銷售費用降低更快,銷售和管理成本雖然都逐年降低,但降低幅度小于非戰略性新興產業,戰略性新興產業的財務負擔偏重,需要合理調節投資比例,勞動力成本逐漸提高不利于成本競爭優勢。(5)創新競爭力,如果戰略性新興產業出口商品都是本土研發的高技術含量商品,則出口越多,說明產品技術越好,自主創新能力越強。在這個假設下,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單位勞動力出口貿易值、單位勞動力出口交易值增長率都有一定提高且高于非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水平,而單位出口交貨值、單位出口交貨值增長率、出口交貨值貢獻率都有所降低,但稍好于非戰略性新興產業情況,除此之外,戰略性新興產業勞動生產率和資本生產率都沒有顯著變化,綜合來看,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創新能力沒有顯著提高,要用行政手段和經濟手段積極促進自主研發,并合理培育新技術產品市場。(6)投資競爭力,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固定資產資產回報率、固定資產增長率、折舊收益率和資產增保值率都非常相近,資本回報率則稍小些,資本回報率增長率和實收資本增長率則稍大些,戰略性新興產業較非戰略性新興產業相比資本投入回報較小,但回報水平逐漸提高,所有者注入資金也越來越多,戰略性新興產業較非戰略性新興產業相比投資競爭力在向積極方向發展,處于產業的成長階段。(7)管理競爭力,戰略性新興產業相比非戰略性新興產業相對降低。一方面,戰略性新興產業在單位管理費用、總資產貢獻率、所有者權益比率、單位勞動力產值生產率以及應收賬款凈額增長率方面都優于非戰略性新興產業,說明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管理效率較高,長期償債能力有較好的保證,盈利能力較強,預計的壞賬越來越少。另一方面,戰略性新興產業流動資產周轉次數有所降低且低于非戰略性新興產業水平,說明戰略性新興產業資產利用率水平低于非戰略性新興產業。總體來看,戰略性新興產業管理競爭力在朝著好的方向發展,在管理效率、盈利能力、償債能力方面都優于非戰略性新興產業。
四、 簡要結論及對策建議
本文基于IMD國際競爭力指標體系編制思想,構建包括競爭力實力、成長競爭力、市場競爭力、成本競爭力、創新競爭力、投資競爭力和管理競爭力,共7方面的戰略性新興產業競爭力指標體系,對2005年和2011年我國戰略性新興產業與非戰略性新興產業競爭力進行量化考察和對比分析。
本文結論如下:第一,2005年~2011年,經過7年的發展,我國戰略性新興產業與非戰略性新興產業競爭力差距基本維持不變;第二,從7個子方面來說,戰略性新興產業和非戰略性新興產業競爭力實力都是不斷提高的,而戰略性新興產業提高更快,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成長競爭力和市場競爭力明顯好于非戰略性新興產業,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管理競爭力水平則相比非戰略性新興產業表現略低,而其他的成本競爭力、創新競爭力以及投資競爭力方面則較非戰略性新興產業沒有明顯差別。
根據以上分析,提出以下對策建議:第一,繼續發揮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優勢,不斷壯大國家經濟實力,努力拓展科技創新,為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提供必要支撐;第二,充分發揮國家宏觀調控與市場經濟體制靈活互補的優勢,建立和完善戰略性新興產業損害預警機制;第三,擴大我國戰略性新興產業產品市場占有量,不斷開拓海外市場,挖掘更廣闊的市場需求;第四,努力促進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不足方面的改善,積極研發核心技術,不斷積聚創新人才,逐步提升戰略性新興產業國際競爭力。
參考文獻:
1. 郭曉丹,何文韜.戰略性新興產業規模、競爭力提升與“保護性空間”設定.改革,2012,(2):34-41.
2. 譚蓉娟.戰略性新興產業競爭力維度結構與測度——低碳經濟背景下廣東省數據的實證研究.科學學研究,2012,(5):673-681.
3. 張國強,湯向俊.區域戰略性新興產業競爭力比較:以長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為例.經濟問題探索,2012,(8):42-47.
4. 鄧芳.珠海戰略性新興產業競爭力的省內比較.經濟研究導刊,2014,(1):33-38.
5. 吳佐,許千里,聶鵬程.我國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競爭力與經濟貢獻度——以光伏產業為例.西安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2):15-21.
6. 丁長峰,張國強.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與產業競爭力提升.企業研究,2013,(8):19-22.
基金項目: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經濟社會公共數據的空間統計樣本數據開發及應用研究”(項目號11&ZD157),項目負責人:趙彥云。
作者簡介:趙彥云,中國人民大學統計學院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張汝飛,石家莊經濟學院經貿學院講師,中國人民大學統計學院博士生。
收稿日期:2014-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