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國內競爭的不斷加劇,使得許多投資者的目光聚集到了國外。隨著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建立使得我國與東南亞地區經濟合作不斷加深。我國企業向東南亞地區進行投資不僅促進中國與東盟地區緊密合作,同時對促進我國實施“走出去”戰略具有重要意義。文章結合近年來中國對東南亞投資現狀,通過多指標綜合評價法對東南亞各國的投資環境進行分析,為我國企業向東南亞地區進行投資提供參考建議。
關鍵詞:東南亞;投資環境;評價指標體系;多指標綜合評價法
一、 中國對東南亞地區投資現狀
為了加快我國企業走向世界的步伐,近年來我國對外直接投資逐年呈遞增趨勢。尤其是對東南亞地區的投資,以大幅度增長態勢不斷增加。從表1可以看出自2003年到2012年以來中國對東南亞地區投資流量由1.19億美元增加到61億美元,投資存量由5.87億美元增長到282.37億美元增長了近50倍。此外東南亞各國的經濟始終保持良好的增長趨勢,預計我國對東南亞地區的投資將會進一步加強。
根據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統計公報資料顯示,我國對東南亞地區主要投資國為新加坡、印尼、緬甸等國且逐年呈遞增態勢。中國對新加坡直接投資存量近五年來大幅度增長,對東南亞其他國家的直接投資為緩慢增長趨勢,其中對東帝汶的投資從2009年開始一直處于同一水平。
二、 東南亞投資環境評價
1. 投資環境評價理論基礎。從英國經濟學家亞當·斯密的分工理論到李嘉圖相對比較優勢學說再到德國學者杜能的區位理論,都是投資環境理論的重要來源。1976年由英國經濟學家彼得·巴克萊和馬克·卡森共同提出的內部化理論認為跨國公司將優勢內部化,可以降低成本并使其更加有利可圖。1981年英國經濟學家鄧寧在海默和其他經濟學家研究基礎上建立了國際生產折衷理論,為國際直接投資和投資環境分析提供了基本分析框架。該理論認為跨國公司只有在同時具有所有權優勢、內部化優勢和區位優勢,對外投資才會發生。
對投資環境評價最早始于20世紀60年代。1968年美國學者伊西阿·利特法克和彼得·班廷在《國際商業安排的概念構架》論文中提出的冷熱對比分析法,該方法主要考察投資環境宏觀因素的分析。1969年美國學者經濟學家羅伯特·斯托伯在《怎樣分析外國投資氣候》中提出了主觀性較強的等級尺度法。隨著投資環境評價的不斷發展,1985年施文蒂曼在《多國公司與東道國投資環境》中提出的道氏評估法、我國香港中文大學閔建蜀教授1987年提出的多因素和關鍵因素評估法。各種評價方法的評價指標各有不同,但大體都有政治類、經濟類、法律類等指標。例如等級尺度法具體分析影響投資環境的八大因素即資本抽回自由度、允許外國所有權比例、外國企業與本國企業之間的差別待遇與控制、幣值穩定程度、政治穩定程度、給予關稅保護的態度、當地資本的供應能力、近五年通貨膨脹率。多因素和關鍵因素評估法把投資環境因素分為政治環境、經濟環境、財務環境、市場環境、基礎設施環境、技術條件、輔助工業、法律環境、行政效率和文化環境。
2. 投資環境評價方法的選取。國內對區域投資環境評價多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結合的方法。2007年黃麗馨發表的《東盟十國的投資環境分析與我國企業“走出去”戰略》一文中運用定性和定量相結合的方法對東盟十國的投資環境進行分析。該文章首先對區域投資環境進行深入的定性分析,即對目標國的經濟硬環境和政治法律軟環境進行具體的分析得出新加坡、文萊、泰國等國投資環境相對較好。然后通過定量方法對相應指標給予賦值并得出各國投資環境指標綜合值及排名。最后結合定性和定量分析結果確定東盟最適合投資為新加坡、文萊等國,投資環境較差的國家為越南、印尼、柬埔寨等國。2009年聶檳發表的《試析東南亞投資環境及中國企業對東南亞的投資》一文中采用定性法對東南亞地區的政治、經濟、文化等環境進行了系統分析,同樣認為新加坡、文萊等地投資環境相對占優。同時給出我國企業對東南亞地區投資的建議即避免惡性競爭將最據優勢的產品投資到相應的目標國。2013年曾海鷹和陳琭婧在《泰國直接投資環境分析與評價——基于主成分分析法的比較研究》中運用主成分分析法分析比較了東南亞五國的投資環境及其綜合排名,其認為我國對泰國進行投資應選擇具有互補性的行業、稀缺資源行業和具競爭優勢的行業。例如橡膠業、航空工業生物技術業等。2014年劉娜在《東南亞投資環境分析》中通過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方法闡述了中國對東南亞地區投資環境現狀,并對東南亞地區政治、經濟、法律、社會文化環境進行分析,認為我國對東南亞地區進行投資要提防政策風險。例如越南對我國在南海設置石油鉆井平臺進行無理干擾,泰國一直政局動蕩不安,2013年泰國、印尼、馬來西亞等國爆發的匯率危機。此類因素對我國企業的經營將產生很大的影響。
3. 投資環境評價指標體系構建。影響投資環境的因素有許多種,設計的投資環境評價指標體系應該全面放反應目標國投資環境的各方面。
本文根據投資環境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原則并結合前人的評價指標體系構建思想,形成表2所示的四大類25個投資環境指標。政治環境中政治穩定性是影響投資環境最直接的政治因素,政府工作效率直接影響外國投資者的生產經營活動,尤其是腐敗問題直接影響相關的辦事效率,直接涉及到外商投資的成本問題。政治環境的內部矛盾和外部矛盾主要有內戰/政變威脅、恐怖主義/政治暴力、內亂、戰爭、國界沖突、其他來自他國的壓力等因素。一旦發生其中一種狀況將對外國投資者產生很大的影響。法律環境中的因素主要影響外商進入便利性、外商投資的待遇和東道國的社會秩序。其中企業納稅項、總稅率等直接影響投資者的運營成本。經濟因素是一個比較豐富的影響因素,通脹率和失業率直接反映東道國的經濟穩定性,經濟穩定與否將會影響外國投資者的經營風險。GDP增長率影響經濟活力,GDP反應經濟規模,外商投資占GDP比例反映的是目標國的市場開放程度。商品出口總值與進口總值之比反映該國是進口型國家還是出口型國家,此指標直接影響外商的投資規模。基礎設施影響的是企業運營的物流成本及生產運輸的便利性。東道國公民受教育的情況反映該國的社會文化,直接影響外商投資用工的勞動力素質和勞動力成本。
4. 評價過程。
第一,數據選取。本文數據主要來源于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發表的資料和《世界銀行》發布的數據。其中政治環境和法律環境中的相關指標為定性指標,其評價標準是根據ICRG中的相關項目綜合加權合成的。如政府穩定性主要評價政府的執政能力、政策的連續性和民眾支持度等因素,最高分為12分,最低分為0分。政府工作效率主要考察腐敗問題和行政機構執政水平,最高分為10分,最低分為0分。內部矛盾涉及內戰/政變威脅、恐怖主義/政治暴力、內亂三個指標,最高分12分,最低分0分。外部矛盾包括戰爭、國界沖突、其他來自他國的壓力三個方面,同樣的最高分12分,最低分0分。法律和社會秩序主要包含一國的立法能力和公民的守法情況,最高分為6分,最低分為0分。以上各種指標得分越高代表狀況越好,反之表示投資環境差。其他指標數據來源于世界銀行,其中匯率穩定性根據最近五年的匯率狀況而定1表示最穩定,0表示最不穩定。
第二,指標標準化。為了對一國的各個指標作出一個總的評價,必須將所有指標結合成為一個統一體來認識。然而各種指標的衡量方式不同,在進行統一評價是要對相關指標進行標準化處理即無量綱化,使其具有一致性然后將其合成一個綜合指數。本文根據上述公式對原始數據進行標準化處理。
第三,指標權重的確定。指標權重反映的是各指標影響投資者決策的重要程度,不同的投資者對投資環境的期望不同,因此他們對各指標的重要性程度的看法也不相同。本文使用標準差權數法來確定東南亞各國投資環境評價指標的相關權重。通過計算得出各指標權重如表3所示。
第四,綜合評價結果。對東南亞各國投資環境的25項指標進行綜合評價得到綜合指標數并對其進行排名(見表4)。
從表4可以看出東南亞地區投資環境排名靠前的是新加坡、馬來西亞、文萊和東帝汶,中間部分為泰國、柬埔寨老撾,排名靠后的是越南印尼、菲律賓和緬甸。通過分析可以知道新加坡、馬來西亞和文萊排名靠前的原因是他們的政治環境相對穩定,經濟和基礎設施環境相對占優。然而東帝汶作為東南亞地區最落后的國家卻能排第四位的主要原因是該國政治穩定,可以確保外國投資者在本國的正常經營,即政治風險低。排在中部的三個國家除泰國外其他兩個國家政治相對穩定,但經濟相對落后,基礎設施差很大程度上會影響外國投資者的經營便利性,而且會增加企業的物流成本。印尼雖然經濟環境優越,基礎設施良好,但政治不穩定為影響投資環境的關鍵因素。菲律賓排名靠后的最主要原因是政治因素,另外總稅率高也是影響其投資環境重要因素。越南、緬甸地區政治風險高,經濟落后,基礎設施不完善是導致其投資環境差的原因。總之投資環境的四大因素中任何一種因素的變動都會影響整體環境的變化。
三、 中國對東南亞地區投資的建議
我國企業對東南亞地區進行投資首先要考慮我們國家與東道國之間的關系問題。目標國投資環境再好如果與我國有沖突勢必影響我國企業對其投資的經營風險。例如目前菲律賓與我國南海爭端問題,越南對我國在南海設置石油鉆井平臺無理干擾問題。因此目前我國企業對這兩個國家進行投資應該謹慎考慮。
1. 新加坡、馬來西亞和文萊等國投資環境較好,我國企業對其進行投資應該慎重選擇相應行業。例如日本和歐美等國的家電產業占據了新加坡的多半市場,我國家電品牌競爭力弱,因此我國企業應該選擇最優的產業進行投資,避免在新加坡地區進行惡性競爭。對于科技、教育等產業我國可以與新加坡進行緊密的合作。
2. 文萊擁有豐富石油和天然氣資源,但其國內市場狹小對于我國企業實施戰略資源型投資具有重要意義。此外文萊和馬來西亞相鄰,我國企業對文萊進行石油投資時也可以對馬來西亞進行石油投資,這樣可以提高協作效率。
3. 印尼、泰國政治不太穩定,因此我國企業應該慎重考慮對其進行重大投資。
4. 緬甸、老撾、柬埔寨和東帝汶地區經濟比較落后,基礎設施差勢必影響企業運營的便利性,我國企業對其進行投資投資時應考慮合資等經營風險小的投資方式。
總之,根據我國企業自身的條件及產業類型選擇合適的國家進行投資,這樣不僅可以充分利用國外資源,而且可以降低投資風險提高投資成功率。
參考文獻:
1. 張漢亞,張長春.投資環境分析.北京:中國計劃出版社,2005.
2. 鐘霞,鐘懷軍.多指標評價方法及應用.內蒙古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報),2004,(4).
3. 王笑寒.區域投資環境評價體系研究.蘭州商學院學位論文,2009.
4. 曾海鷹,陳琭婧.泰國直接投資環境分析與評價——基于主成分分析法的比較研究.東南亞縱橫,2013,(2).
5. 黃麗馨.東盟十國的投資環境分析與我國企業“走出去戰略”.Economic&Trade update,2007,(10).
6. 魏益華.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研究.吉林大學學位論文,2005.
重點項目:江蘇省軟科學研究計劃(項目號:BR2013088)。
作者簡介:高清,上海交通大學安泰管理學院博士生,高級工程師。
收稿日期:2014-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