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全
摘 要:特殊教育師范院校的辦學理念必須滿足社會發展的需求,通過對江浙地區特殊教育狀況的調查,為專業院校特殊教育人才的培養提供參考。
關鍵詞:特殊教育;調查;人才培養
1 序言
筆者在經濟比較繁榮的長江三角洲的江浙地區,選取經濟還處于相對落后的長興和經濟比較發達的蘇州作為樣本,調查這兩個地方的特殊教育情況,以點見面,作為我院未來辦學方向的參考意見。
2 浙江省湖州市長興縣的特殊教育現狀
長興的特殊教育事業起步較晚,即便是在湖州市內的三縣里比較,長興也排在最后。長興縣培智學校,是一所招收智殘兒童、少年入學的九年一貫制公立寄宿制特殊教育學校,于2010年10月18日正式開學。長興縣培智學校的成立,填補了長興縣特殊教育的空白。2012年的八月,長興縣培智學校搬到了雉城街道人民南路上(原長興婦保院的舊址)。培智學校搬遷后,共投入200多萬元進行了改造,加大教學設施投入,建有運動康復室、心理康復室等8個專用教室,配備了電腦、電子白板、視頻展示臺、液晶電視等設施設備;學校異地新建的新校區已開工建設了。
長興目前正在加快推進隨班就讀的工作。2013年新增隨班就讀試點學校4所,投入30多萬元在長興三小、虹星橋鎮中心小學、林城鎮中心小學、小浦鎮中心小學建立了4個資源教室,滿足具有顯著個別差異兒童的特殊教育需求,為他們在普通學校接受平等的教育提供最適合的環境與條件。計劃到2015年年底前將全面建設隨班就讀資源教室。
如今,長興的特殊教育事業依然面臨著不少問題,最直接的一個就是師資力量的不足。
長興殘疾人康復指導中心設在縣殘聯的辦公樓里,這里是湖州市首個縣級的殘疾人康復指導中心,由殘聯和長興中醫院合作開設。受各種客觀條件的限制,長興殘疾人康復指導中心和一些先進的康復醫院相比,還存在著很大的差距。目前只有康復技師,還沒有康復醫師。
3 江蘇省蘇州市的特殊教育現狀
改革開放以來,蘇州市高度重視特殊教育的發展,政府加大特教經費投入、特教學校與普通中小學同步改善辦學條件。蘇州市特殊教育始終與普通義務教育同步發展。得益于蘇州高標準和高水平創建省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示范區、向高水平教育現代化邁進的努力,蘇州特殊教育學校更是獲得了新一輪發展。
據統計,蘇州市殘疾兒童、少年義務教育入學率連續五年保持在98%以上,其中三類(視障、聽障、智障)兒童義務教育入學率接近100%。目前蘇州市共有59%的殘疾學生在普通學校隨班就讀。全市特教學校13所,公辦12所,民辦1所。為建立支持與服務殘疾學生特殊教育管理體系,更好地服務于59%的隨班就讀學生,在蘇州市殘聯和蘇州市教育局的共同努力下,蘇州市特殊教育指導中心在2014年5月18日正式掛牌成立。
蘇州市盲聾學校是蘇州特殊教育的龍頭學校,在省內外特教界也頗具名氣與影響力。創辦81年,現址辦學50年,學校所在的“柴園”美麗、寧靜,是蘇州市盲、聾孩子成長的快樂天地。但相對于特教事業發展的需要,空間畢竟小了。2008年,蘇州市政府正式立項批準蘇州市盲聾學校易地新建,2010年底全面開工,一期工程投資7000萬元。
蘇州市盲聾學校新校區柴之園位于姑蘇城外、天平山下、壽桃湖畔,依偎在新開發的“青山溪語”大型居民區內。學校占地面積21814.4平方米,建筑面積16963.6平方米;8棟建筑單體,飛檐斗拱,粉墻黛瓦,連廊相接。柴之園最為搶眼的亮點還是以1000萬專項資金打造的“數字化校園建設”的成果。校園內建有一個中心控制機房,7個二級接入層,200多個固定IP接口,20個AP,300多個節點,29個多媒體教室,2套錄播系統,300套喚醒系統,42個監控攝像安全防范系統,一套聲光聯動校園廣播系統,90個SOS救助呼叫點,97套門禁系統與E卡通系統集成。
4 對我院辦學的幾點啟示
4.1 特殊教育的“師源”還是比較緊張的
長興的特殊教育目前面臨的最大問題就是師資力量的缺乏。其實這樣的問題在全國范圍內大量存在,由于正規的國家特殊教育的學校數量有限,師資和資金都有所控制,所以,導致大量師資力量的缺失。我校可以發揮特教師范專業的優勢,擴大師范生的招生規模,為社會培養大批合格的特殊教育教師。
4.2 中國康復事業還是處于嚴重的供不應求的狀態
長興殘疾人康復指導中心目前存在的問題是:只有康復技師而沒有康復醫師。這其實也是全國目前普遍的現狀:大部分醫務工作者是在國內的康復機構進修一段時間,然后直接成為康復醫師或治療師,缺乏資格認證。由于康復醫師的專科化培訓只在極少數的醫院開展,且醫學院也很少開設相關的康復專業,所以不少業內人士也直言:嚴重缺乏康復人才,是制約中國康復醫學事業發展的“瓶頸”。我校的康復科學學院可以抓住機遇,大力培養康復人才,甚至可以考慮和醫學院校聯合辦學的方式,亦可以采取學歷教育、專業培訓等多層次的培養方法,積極為中國的康復事業作出貢獻。
4.3 “數字化校園建設”是發達地區特殊教育發展的趨勢
從蘇州地區特殊教育的現狀可以看出,發達地區特殊教育發展的方向是建設多媒體教室以及數字化校園,我校信息科學學院可以此為契機,調整課程設置,多多培養現代教育技術人才和網絡技術人才,同時強化培訓特教專業師范生的多媒體運用能力,滿足社會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