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丹
摘 要:人際交往訓練作為大學生心理輔導的一種重要方式,對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人際交往觀念,提高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具有重要作用。從當前國內的研究來看,雖然之前的人際交往研究取得了不錯的研究成果,但是還存在一系列的問題,主要表現在對于大學生人際交往現狀、大學生人際交往問題形成的原因等的分析居多,但是對大學生人際交往的干預研究以及對干預效果的研究較少,特別是針對大學生人際關系改善、提升大學生人際交往能力問題所做的干預更少?;诖耍?,本文就人際交往訓練對大學生人際關系的改善進行研究.
關鍵詞:心理干預;大學生;人際交往
本次研究選擇成都市某高校的在校學生作為研究對象,將其分為A、B兩個訓練組和對照組,分為A、B兩訓練組的原因在于增加訓練結果的可信度,在人際交往訓練之前和之后進行問卷調查,由此探討人際交往訓練對大學生人際關系改善的影響。
我選擇了成都一所高校的97名學生作為研究對象,其中大二學生31人,大三學生36人,大四學生32人。97名學生中有文科生38人,理科生59人,男生54人,女生43人,其中年齡最小的17歲,年齡最大的25歲,平均年齡為21.7歲。在這97名學生中,38人被分入A訓練組,29人被分入B訓練組,對照組30人 (見表1):
在進行人際交往訓練輔導之前,對A、B兩個訓練組和對照組的成員進行大學生人際關系問卷第一次測量。大學生人際關系綜合診斷量表是由鄭日昌編制的,主要考察人際關系行為困擾,量表共四個維度,分別是交談方面、社會交往方面、接人待物方面、異性交往方面,得分越高說明交往困擾越嚴重。測量數據如下(見表2):
從表2我們可以看出,A組、B組和對照組的總分分別為8.01、8.0和8.07,對總分進行差異性檢驗后P值是0.630(>0.05),表明他們之間的人際關系不存在明顯差異。
接下來對研究對象進行人際交往相關訓練.訓練輔導時間是每周六晚6:00—8:00之間,總共進行8個課時,共計16個小時。第一個課時是我要圓夢。對訓練對象進行首次交往時的基礎禮儀訓練,既促進了他們之間的相互認識和溝通交流,又能使他們掌握到一些最基本的交往禮儀;第二課時是我們是親密的一家人。通過強化訓練對象團體凝聚力的訓練,既使他們感受到大家庭的溫暖,又能讓訓練對象認識到自己是集體的一員,自我的存在對集體產生至關重要的作用,還讓他們集體討論與人更好交往的方法,提高其人際交往的實際能力;第三課時是相信自己。對訓練對象進行人際交往自信心訓練,使他們樹立交往的信心。此外,讓他們學會適時的拒絕他人,讓他們認識到有時候拒絕他人也是普通人的一種正常行為,消除他們對拒絕的認識誤區;第四課時是牽手你我他。對訓練對象進行幫助他人和求助他人的訓練,讓他們在訓練過程中體會幫助他人的快樂和受人幫助的溫暖感,削弱他們對他人的不信任感,使之更好地接納他人的幫助和幫助他人;第五課時是我們生活在同一片天空下。訓練他們如何更好的處理生活中遇到的問題或矛盾,使他們認識到生活中的很多矛盾是可大可小的,關鍵看你以怎樣的心態應對,并使他們學會化解矛盾的方法,積極主動的解決生活中與他人之間的矛盾。第六課是你好我也好。對訓練對象進行人際交往心態訓練,使他們能夠在交往中樹立正確的交往觀念,學會幫助他人,善于發現別人的閃光點,并采用合理的表達方式對別人的閃光點加以贊揚。第七課時是認識自我。對訓練對象開展人際交往合作的訓練,使他們更好的融入到團體之中,讓其感受到團體協作的重要性,并讓其認識到每個人在生活中都有自己的角色,要認清自己的角色,避免在人際關系中發生沖突;第八課時是我的夢即將實現。讓學生總結人際交往訓練的心得和體會,正視自己的成長。鼓勵訓練對象放開思想,把自己學到的東西積極的應用于現實生活之中,祝福他們以后未來會有一個好的發展。
在進行人際交往訓練輔導之后,對A、B兩個訓練組和對照組的成員進行大學生人際關系問卷第二次測量,測量數據如下(見表3):
從表3可以得出以下結論:在人際交往訓練之前,實驗組的學生與對照組的學生在受干擾程度差異不大。而在實驗結束階段,A實驗組的學生們分值明顯降低,對照組學生分值與之前相比未發生大的變化,這就意味著A實驗組的學生通過課程訓練,改善了自身的人際交往。
通過分析表4,得出的結論與表3相似,B實驗組的學生們是自愿參與人際交往訓練輔導的學生,在實驗前B實驗組與對照組的分值相差不大,而在實現結束后,B實驗組的分值波動較大,而對照組分值仍未發生大的變動,與之前相比,實驗組學員的人際交往能力得到改善。
通過分析表5可以得出:兩個實驗組在課程訓練實施前分值較大,而在課程訓練實施后,分值明顯降低。對照組學生的測量分值在課程訓練實施前和實施后并未發生明顯的改變。這些可以得出,人際交往課程輔導訓練能夠改善大學生的人際關系,提高學生的人際交往能力。endprint
摘 要:人際交往訓練作為大學生心理輔導的一種重要方式,對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人際交往觀念,提高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具有重要作用。從當前國內的研究來看,雖然之前的人際交往研究取得了不錯的研究成果,但是還存在一系列的問題,主要表現在對于大學生人際交往現狀、大學生人際交往問題形成的原因等的分析居多,但是對大學生人際交往的干預研究以及對干預效果的研究較少,特別是針對大學生人際關系改善、提升大學生人際交往能力問題所做的干預更少。基于此,,本文就人際交往訓練對大學生人際關系的改善進行研究.
關鍵詞:心理干預;大學生;人際交往
本次研究選擇成都市某高校的在校學生作為研究對象,將其分為A、B兩個訓練組和對照組,分為A、B兩訓練組的原因在于增加訓練結果的可信度,在人際交往訓練之前和之后進行問卷調查,由此探討人際交往訓練對大學生人際關系改善的影響。
我選擇了成都一所高校的97名學生作為研究對象,其中大二學生31人,大三學生36人,大四學生32人。97名學生中有文科生38人,理科生59人,男生54人,女生43人,其中年齡最小的17歲,年齡最大的25歲,平均年齡為21.7歲。在這97名學生中,38人被分入A訓練組,29人被分入B訓練組,對照組30人 (見表1):
在進行人際交往訓練輔導之前,對A、B兩個訓練組和對照組的成員進行大學生人際關系問卷第一次測量。大學生人際關系綜合診斷量表是由鄭日昌編制的,主要考察人際關系行為困擾,量表共四個維度,分別是交談方面、社會交往方面、接人待物方面、異性交往方面,得分越高說明交往困擾越嚴重。測量數據如下(見表2):
從表2我們可以看出,A組、B組和對照組的總分分別為8.01、8.0和8.07,對總分進行差異性檢驗后P值是0.630(>0.05),表明他們之間的人際關系不存在明顯差異。
接下來對研究對象進行人際交往相關訓練.訓練輔導時間是每周六晚6:00—8:00之間,總共進行8個課時,共計16個小時。第一個課時是我要圓夢。對訓練對象進行首次交往時的基礎禮儀訓練,既促進了他們之間的相互認識和溝通交流,又能使他們掌握到一些最基本的交往禮儀;第二課時是我們是親密的一家人。通過強化訓練對象團體凝聚力的訓練,既使他們感受到大家庭的溫暖,又能讓訓練對象認識到自己是集體的一員,自我的存在對集體產生至關重要的作用,還讓他們集體討論與人更好交往的方法,提高其人際交往的實際能力;第三課時是相信自己。對訓練對象進行人際交往自信心訓練,使他們樹立交往的信心。此外,讓他們學會適時的拒絕他人,讓他們認識到有時候拒絕他人也是普通人的一種正常行為,消除他們對拒絕的認識誤區;第四課時是牽手你我他。對訓練對象進行幫助他人和求助他人的訓練,讓他們在訓練過程中體會幫助他人的快樂和受人幫助的溫暖感,削弱他們對他人的不信任感,使之更好地接納他人的幫助和幫助他人;第五課時是我們生活在同一片天空下。訓練他們如何更好的處理生活中遇到的問題或矛盾,使他們認識到生活中的很多矛盾是可大可小的,關鍵看你以怎樣的心態應對,并使他們學會化解矛盾的方法,積極主動的解決生活中與他人之間的矛盾。第六課是你好我也好。對訓練對象進行人際交往心態訓練,使他們能夠在交往中樹立正確的交往觀念,學會幫助他人,善于發現別人的閃光點,并采用合理的表達方式對別人的閃光點加以贊揚。第七課時是認識自我。對訓練對象開展人際交往合作的訓練,使他們更好的融入到團體之中,讓其感受到團體協作的重要性,并讓其認識到每個人在生活中都有自己的角色,要認清自己的角色,避免在人際關系中發生沖突;第八課時是我的夢即將實現。讓學生總結人際交往訓練的心得和體會,正視自己的成長。鼓勵訓練對象放開思想,把自己學到的東西積極的應用于現實生活之中,祝福他們以后未來會有一個好的發展。
在進行人際交往訓練輔導之后,對A、B兩個訓練組和對照組的成員進行大學生人際關系問卷第二次測量,測量數據如下(見表3):
從表3可以得出以下結論:在人際交往訓練之前,實驗組的學生與對照組的學生在受干擾程度差異不大。而在實驗結束階段,A實驗組的學生們分值明顯降低,對照組學生分值與之前相比未發生大的變化,這就意味著A實驗組的學生通過課程訓練,改善了自身的人際交往。
通過分析表4,得出的結論與表3相似,B實驗組的學生們是自愿參與人際交往訓練輔導的學生,在實驗前B實驗組與對照組的分值相差不大,而在實現結束后,B實驗組的分值波動較大,而對照組分值仍未發生大的變動,與之前相比,實驗組學員的人際交往能力得到改善。
通過分析表5可以得出:兩個實驗組在課程訓練實施前分值較大,而在課程訓練實施后,分值明顯降低。對照組學生的測量分值在課程訓練實施前和實施后并未發生明顯的改變。這些可以得出,人際交往課程輔導訓練能夠改善大學生的人際關系,提高學生的人際交往能力。endprint
摘 要:人際交往訓練作為大學生心理輔導的一種重要方式,對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人際交往觀念,提高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具有重要作用。從當前國內的研究來看,雖然之前的人際交往研究取得了不錯的研究成果,但是還存在一系列的問題,主要表現在對于大學生人際交往現狀、大學生人際交往問題形成的原因等的分析居多,但是對大學生人際交往的干預研究以及對干預效果的研究較少,特別是針對大學生人際關系改善、提升大學生人際交往能力問題所做的干預更少。基于此,,本文就人際交往訓練對大學生人際關系的改善進行研究.
關鍵詞:心理干預;大學生;人際交往
本次研究選擇成都市某高校的在校學生作為研究對象,將其分為A、B兩個訓練組和對照組,分為A、B兩訓練組的原因在于增加訓練結果的可信度,在人際交往訓練之前和之后進行問卷調查,由此探討人際交往訓練對大學生人際關系改善的影響。
我選擇了成都一所高校的97名學生作為研究對象,其中大二學生31人,大三學生36人,大四學生32人。97名學生中有文科生38人,理科生59人,男生54人,女生43人,其中年齡最小的17歲,年齡最大的25歲,平均年齡為21.7歲。在這97名學生中,38人被分入A訓練組,29人被分入B訓練組,對照組30人 (見表1):
在進行人際交往訓練輔導之前,對A、B兩個訓練組和對照組的成員進行大學生人際關系問卷第一次測量。大學生人際關系綜合診斷量表是由鄭日昌編制的,主要考察人際關系行為困擾,量表共四個維度,分別是交談方面、社會交往方面、接人待物方面、異性交往方面,得分越高說明交往困擾越嚴重。測量數據如下(見表2):
從表2我們可以看出,A組、B組和對照組的總分分別為8.01、8.0和8.07,對總分進行差異性檢驗后P值是0.630(>0.05),表明他們之間的人際關系不存在明顯差異。
接下來對研究對象進行人際交往相關訓練.訓練輔導時間是每周六晚6:00—8:00之間,總共進行8個課時,共計16個小時。第一個課時是我要圓夢。對訓練對象進行首次交往時的基礎禮儀訓練,既促進了他們之間的相互認識和溝通交流,又能使他們掌握到一些最基本的交往禮儀;第二課時是我們是親密的一家人。通過強化訓練對象團體凝聚力的訓練,既使他們感受到大家庭的溫暖,又能讓訓練對象認識到自己是集體的一員,自我的存在對集體產生至關重要的作用,還讓他們集體討論與人更好交往的方法,提高其人際交往的實際能力;第三課時是相信自己。對訓練對象進行人際交往自信心訓練,使他們樹立交往的信心。此外,讓他們學會適時的拒絕他人,讓他們認識到有時候拒絕他人也是普通人的一種正常行為,消除他們對拒絕的認識誤區;第四課時是牽手你我他。對訓練對象進行幫助他人和求助他人的訓練,讓他們在訓練過程中體會幫助他人的快樂和受人幫助的溫暖感,削弱他們對他人的不信任感,使之更好地接納他人的幫助和幫助他人;第五課時是我們生活在同一片天空下。訓練他們如何更好的處理生活中遇到的問題或矛盾,使他們認識到生活中的很多矛盾是可大可小的,關鍵看你以怎樣的心態應對,并使他們學會化解矛盾的方法,積極主動的解決生活中與他人之間的矛盾。第六課是你好我也好。對訓練對象進行人際交往心態訓練,使他們能夠在交往中樹立正確的交往觀念,學會幫助他人,善于發現別人的閃光點,并采用合理的表達方式對別人的閃光點加以贊揚。第七課時是認識自我。對訓練對象開展人際交往合作的訓練,使他們更好的融入到團體之中,讓其感受到團體協作的重要性,并讓其認識到每個人在生活中都有自己的角色,要認清自己的角色,避免在人際關系中發生沖突;第八課時是我的夢即將實現。讓學生總結人際交往訓練的心得和體會,正視自己的成長。鼓勵訓練對象放開思想,把自己學到的東西積極的應用于現實生活之中,祝福他們以后未來會有一個好的發展。
在進行人際交往訓練輔導之后,對A、B兩個訓練組和對照組的成員進行大學生人際關系問卷第二次測量,測量數據如下(見表3):
從表3可以得出以下結論:在人際交往訓練之前,實驗組的學生與對照組的學生在受干擾程度差異不大。而在實驗結束階段,A實驗組的學生們分值明顯降低,對照組學生分值與之前相比未發生大的變化,這就意味著A實驗組的學生通過課程訓練,改善了自身的人際交往。
通過分析表4,得出的結論與表3相似,B實驗組的學生們是自愿參與人際交往訓練輔導的學生,在實驗前B實驗組與對照組的分值相差不大,而在實現結束后,B實驗組的分值波動較大,而對照組分值仍未發生大的變動,與之前相比,實驗組學員的人際交往能力得到改善。
通過分析表5可以得出:兩個實驗組在課程訓練實施前分值較大,而在課程訓練實施后,分值明顯降低。對照組學生的測量分值在課程訓練實施前和實施后并未發生明顯的改變。這些可以得出,人際交往課程輔導訓練能夠改善大學生的人際關系,提高學生的人際交往能力。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