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京總統曾表示,蘇聯解體是二十世紀最大的地緣政治災難之一,對絕大多數俄羅斯人民而言是真正的悲劇,許多人失去信仰和追求。
對于上世紀蘇聯解體這一歷史現象,各方做出了截然不同的反應,有人幸災樂禍,有人惋惜哀嘆,有人迷惑不解。至于剖析蘇聯大廈轟然倒塌的原因,更是眾說紛紜。
從表象看,“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但縱觀其歷史,卻似是某種必然的結果。應該說,這一事件的來龍去脈大體上是清楚的,可能由于意識形態等復雜因素,導致感受好惡不一,解讀起來甚至大相徑庭。
崩坍原因眾說紛紜
20多年前,較為流行的有三種說法:一稱這是美國和西方對蘇聯在政治上搞和平演變,加之長期軍備競賽將其經濟拖垮了;二說堡壘最容易從內部攻破,蘇聯亡黨亡國最終“亡”在戈爾巴喬夫手里,是他提出所謂公開性、新思維,把魔鬼從“潘多拉盒子”里放出來,結果一發而不可收拾;三認為蘇聯解體是其僵化體制發展演變的必然結果,是“蘇聯模式”自身導致聯盟在地球上消失。當時,占上風的是前兩種觀點。如今“外因論”逐漸淡出,而究其深層內因,看法依然不盡一致。
在俄羅斯國內,對蘇聯解體原因的看法也是五花八門。曾任蘇共中央領導人的利加喬夫認為,蘇聯解體的原因,首先是大批黨的領導人在國內外各種因素的影響下蛻化變質;其次是為增強國家的防御能力而過度消耗了大量資金人才;三是匆忙決定快速轉向市場經濟,結果遇到很多困難,尤其是消費品極度短缺,引起社會的強烈不滿。
曾任蘇聯部長會議主席的雷日科夫認為,俄羅斯議會1990年6月發表主權宣言,這是蘇聯瓦解的決定性事件,此后沒有任何東西能夠阻止蘇聯走向毀滅。
曾任蘇聯外長、格魯吉亞總統的謝瓦爾德納澤認為,蘇聯的實質是一個帝國,而任何一個帝國終將崩潰。作為少數民族的代表,對此則更為敏感,但他未料到會來得這么快。
俄羅斯共產黨主席久加諾夫認為,國內外破壞勢力的活動是導致蘇聯滅亡的主要原因。以成立“國家緊急狀態委員會”的方式拯救蘇聯,是一個應有和絕望的步驟,但其做法無濟于事,當時已沒人會上街去捍衛蘇聯政權了。
2009年,曾先后任俄聯邦外長和總理的普里馬科夫院士在《沒有俄羅斯的世界?》一書中,分析蘇聯解體的原因時指出,盡管美國和西歐都竭力削弱蘇聯,不少人也夢想蘇聯崩潰,但他不認為外國勢力介入了這一過程。蘇聯消亡主要是內因所致,包括體制內部各種矛盾發展以及某些領導人主觀決策的錯誤。我想,這一看法相對比較客觀,基本揭示了帝國大廈崩塌的內在原因。
曾任美國駐蘇聯大使的馬特洛克,在2014年3月15日《華盛頓郵報》網站上發表的文章中則這樣評說:人們普遍認為,西方促使蘇聯解體,從而贏得了冷戰勝利。這種看法是錯誤的。事實是,冷戰的結束是通過對雙方都有利的談判實現的。蘇聯解體前兩年,我們與蘇聯領導人戈爾巴喬夫合作的密切程度甚至超過與我們的一些盟友,雙方還達成“美國不利用蘇聯從東歐撤出而謀求好處”的諒解。蘇聯分為15個不同的國家不是美國造成的,也不是美國想要的,而是民選的俄羅斯領導人葉利欽與其烏克蘭和白俄羅斯同僚合謀,用松散的“聯合體”取代了蘇聯。
值得參考的是,在蘇聯解體20周年之際,環球輿情調查中心以“你認為導致蘇聯解體的主要原因是什么”為題,在中國7個具有代表性的城市進行了調查,結果顯示:有52.7%的人認為“政策錯誤,制度僵化,政治腐敗,喪失民心”是蘇聯解體的主要原因;45.7%的人認為“蘇聯領導人推行錯誤改革路線的結果”;41.1%的受訪者認為主要原因是“蘇聯與美國搞軍備競賽,在世界范圍內搞霸權主義,拖垮了經濟”;37%的人認為“蘇聯解體是西方顛覆、和平演變的結果”;29.9%的人表示“經濟改革失敗及長期的經濟增長停滯”是主要原因。其中,15歲至29歲的青年受訪者或本科及以上高學歷受訪者,更傾向于認為“政策錯誤,制度僵化,政治腐敗,喪失民心”是最主要的原因,比例均高于60%。
先“左”后右
個人認為,蘇聯衰落、瓦解是一個漸變、復雜的漫長過程。簡言之,蘇共先“左”后右,先“亡黨”后“亡國”。過去,我們強調階級斗爭和無產階級專政,批判赫魯曉夫背叛馬列主義,搞修正主義,包括“三和”、“兩全”理論(即“和平共處、和平競賽、和平過渡”和“全民黨、全民國家”),指責蘇共“蛻化變質”,“復辟資本主義”。蘇共則反批中共是“教條主義”,對“大躍進”和“文化革命”更是惡言相加。其實,冷靜下來思考一下,我們自己也沒搞清楚,究竟什么是馬克思主義,什么是真正的社會主義。
1989年,鄧小平會見戈爾巴喬夫時談到關于意識形態的那些爭論問題:“經過20多年實踐,回過頭來看,雙方講的都是空話。馬克思去世以后一百多年,究竟發生了什么變化,在變化的條件下,如何認識和發展馬克思主義,沒有搞清楚。必須根據自己的條件建設社會主義,一個固定的模式是沒有的,也不可能有。那些爭論,我們也不相信自己是全對的。”這是我國領導人第一次對兩黨意識形態爭論做出這樣明確的結論。
赫魯曉夫是個有爭議的歷史人物。平心而論,赫魯曉夫確實說過馬克思的某些觀點“過時了”需要“修正”,但沒有從根本上否定馬列主義理論;他以“老子黨”自居,干涉兄弟黨內部事務,但從未否定過共產黨領導。赫魯曉夫作風粗暴,犯有“唯意志論”錯誤,但上臺后敢于“揭蓋子”,反對斯大林“個人迷信”,采取了某些改革措施。值得一提的是,當初毛澤東主席不喜歡反對“個人迷信”這一提法,故將“культ личности ”(個人迷信)正式改譯成“個人崇拜”。應該承認,50年代是蘇聯經濟社會最為活躍、發展最快的一個時期。
為什么說先“左”后右呢?蘇共中央高度集權,計劃經濟完全排斥市場,本身就是被扭曲了的社會主義模式。1936年,斯大林宣布蘇聯已建成社會主義社會,3年后提出向共產主義過渡。1961年,赫魯曉夫提出要在20年內趕超美國,基本建成共產主義社會。勃列日涅夫上臺后調整了這個口號,1967年宣稱已建成發達社會主義社會。60年代,蘇聯發展確實較快,但經濟畸形,頭重腳輕,一個率先把衛星與宇航員送到太空的國家,竟然連糧食、棉紡織品都不能自給自足。柯西金試圖進行經濟改革,卻受阻失敗。70年代后期,蘇聯開始停滯、倒退。
癥結出在蘇共內部
當時,我剛好在蘇聯工作。到紅場附近國營大商場一看,貨架空空,日用消費品及食品短缺,到處排隊搶購,民眾不滿情緒溢于言表。難道這就叫“發達社會主義”?1982年起,蘇聯國運不好,三年內連死三任最高領導人。1985年,戈爾巴喬夫接手的是一個病入膏肓的爛攤子,提出改革和新思維,主張“人道、民主的社會主義”,直至1990年3月修改憲法,正式放棄了共產黨的領導地位。那時,蘇共內部思想混亂不堪,處于癱瘓狀態,喪失了執政能力,實際上也“領導”不下去了,最終為廣大民眾所唾棄。
最典型例證是,1991年6月俄羅斯聯邦舉行總統大選,蘇共中央推出的總統候選人一敗涂地;蘇聯解體前夕發生的“8.19”政變,由于沒有群眾基礎,不到三天就告流產。普京總統曾表示,蘇聯解體是二十世紀最大的地緣政治災難之一,對絕大多數俄羅斯人民而言是真正的悲劇,許多人失去信仰和追求。
蘇聯解體的同時,該地區國家決定建立“獨立國家聯合體”,算是“文明離婚”后繼續維持藕斷絲連的某種親緣關系。經過20年的“獨”與“聯”的苦斗,以俄羅斯為盟主的獨聯體國家正在探索加快經濟一體化進程,力圖建立“歐亞經濟聯盟”,以適應新的國際地緣政治環境。
上述只是近幾十年來蘇聯發展演變的大體軌跡。從中似可看出,盡管有各種各樣的原因,包括某些外部因素,但最主要的癥結出在蘇共內部,在于僵化體制自身及其領導人的問題,或者說是蘇共自己把自己搞垮了,最終導致有著69年歷史的蘇維埃社會主義聯盟瓦解消亡。我想,不應將如此錯綜復雜的問題,簡單化地歸罪于外因或某個人,而宜從蘇聯“亡黨亡國”的慘痛悲劇中,科學總結并認真汲取深刻的經驗教訓,不能再讓歷史這一頁重演!
(文章摘選自周曉沛新著《大使札記——外交官是怎樣煉成的》)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