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錢翊樑
盡快建立消費者權益糾紛仲裁制度
文/錢翊樑
在現實生活中,有兩個“絕大多數”耐人尋味:一方面,相對生產者和經營者而言,消費者占絕大多數;另一方面,一旦產生消費者權益糾紛,由于消費者往往是單獨的消費行為,涉及的金額也往往不大,考慮到維權成本過高,時間與精力耗費太大,于是絕大多數消費者選擇了放棄,即使資深的法官、律師也不例外。
要有效保護消費者的合法權益,單靠消費者的自身維權是遠遠不夠的,需要從制度層面考慮。在消費糾紛不斷增加的情況下,為消費者提供便捷高效的維權途徑,建議考慮設立專門的仲裁機構,以便捷、高效的民間仲裁的方式解決消費爭端,具有現實的必要性及可行性。
一個不爭的事實是,目前我國解決消費者權益糾紛的程序具有很大的局限性。除《民法通則》、《合同法》之外,盡管我國還制定了專門針對維護消費者合法權益的一系列法律、法規,例如《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產品質量法》等等,但是,相比實體法律制
度,解決消費者權益糾紛的程序卻存在局限性。消費糾紛發生后,除消費者與經營者或生產者自行協商解決外,消費者可采取的救濟程序有兩種:一是向消費者協會投訴,二是向法院起訴。在消費者協會的主持下,由消費者與生產者或經營者就有關消費糾紛問題自愿協商,達成調解協議,從而解決糾紛。但是,調解的基本原則是自愿,一方不愿意就無法調解,另外,即使達成調解協議,也只能由雙方自愿履行,消費者協會無法強制要求當事人履行。因此,即使消費者協會在調解過程中通過對事實的調查,已經能夠充分明確產生糾紛的責任方,但只要任何一方堅持不肯接受調解協議,均會導致調解無果。同樣,對于已經達成的調解協議在履行過程中遭到拒絕或者被打折扣,消費者協會也無能為力。可見,這一程序由于缺乏法律強制力的保護,導致諸多消費糾紛無法解決。
在消費糾紛協商未果時,向法院起訴往往成為消費者無奈的最后選擇。從理論上講,訴訟應該是消費者最為有力的維權方式,但是,在消費者與經營者的訴訟中,消費者為討回“小額的公道”,有可能會花費很多的精力與費用,影響了自身正常的工作和生活,而商家卻可以從容地委托專業律師與消費者展開拉鋸式的持久戰。在這種情況下,權益受到損害的消費者如果僅僅依靠個人力量追求合理賠償,到頭來很可能“得不償失”。因此,在面對復雜的法律專業知識和漫長的訴訟程序時,更多消費者往往選擇放棄權利,從而使不法經營者逍遙法外。雖然單個消費者對于權利的放棄對社會的影響面很小,但從宏觀上看卻體現了一個非常可悲的現實,實際上是對不法商業行為的縱容。因此,為消費者提供便捷有效的救濟途徑,改變目前廣大消費者維權難的現狀,顯得十分必要。
據悉,在我國一些城市已開始了消費糾紛仲裁的嘗試。筆者認為,針對消費者權益糾紛的特點設計一套專門的消費仲裁規則,盡快建立起專門的消費者權益仲裁制度,具有現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首先,法律層面上,我國已經建立并完善了一系列保護消費者權益的法律、法規。其次,目前我國已經普遍建立起了消費者協會,可以考慮在現有消費者協會下設立法律地位相對獨立的“消費糾紛仲裁庭”,消費糾紛仲裁庭在管理上可以由各級消費者協會負責,行政人員由其工作人員兼任,在選擇仲裁員名單時,考慮到消費者權益糾紛的多樣性,可選擇聘任的仲裁員要求涉及多種行業,如工商管理專業人員、食藥監專業人員、律師、醫務人員及其他專業技術人員等。同時,要制定較低的仲裁費用標準,使消費者能夠以較低的費用及時聘請到更適合自己的專業仲裁員。很重要的一點是,在訂立消費仲裁規則時,通過賠償機制將仲裁費用轉由不法商家承擔,提高不法商家的違法成本,對違法商家產生震懾力,促使其規范經營。
因此,以現有法律、法規為基礎,盡快制定統一的消費權益糾紛仲裁規則,建立專門消費權益糾紛仲裁庭,可以從根本上改變目前消費者維權難的現狀,使更多消費者的權益糾紛得到便捷、有效的解決。(作者系市人大代表,上海律師協會副會長,上海錢翊樑律師事務所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