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編輯部
卷首語
以新思維推進法律法規的貫徹實施
文/本刊編輯部
近年來,各級人大開展執法檢查的頻率明顯增加。以上海為例,市人大常委會繼去年開展食品安全法律法規和促進中小企業發展條例執法檢查后,最近又結合正在制定的《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條例》,選擇《關于促進和保障浦東新區綜合配套改革試點工作的決定》實施情況,再次啟動執法檢查。各級人大對執法檢查的重視及隨之而來的人大執法監督的某種“復興”,一方面回應了社會各方面對法律法規實施的關切,另一方面從履職的角度提出了一個帶有挑戰性的問題,即面對全面深化改革的新形勢,面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形成和完善的大背景,人大應該以怎樣的思維、怎樣的方式,才能更好推進法律法規的貫徹實施?
加強對法律法規實施情況的檢查監督,是憲法和法律賦予人大的重要職責,也是人大依法行使監督權的重要方式。憲法規定,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保證憲法的實施,地方人大在本行政區域內保證憲法、法律、行政法規的遵守和執行。地方組織法對地方人大的執法檢查權作出了與憲法同樣的規定。監督法更是專列一章,具體規定了人大執法檢查的程序和內容。多年來,各級人大貫徹落實憲法和法律的精神,開展了數以千計的執法檢查活動,為推動和保證法律法規的實施作出了重要貢獻,也使人大的執法檢查與法律法規的施行更加緊密地聯系在一起。
然而法律的實施并不是法律的全部。法律的真正價值也并不在于它是否得到了有效實施,而在于其是否徹底體現了現代社會的法治理念和法治精神。因為在一個普羅大眾遵守法律而少數人卻凌駕于法律之上的社會,任何精巧的法律建構和嚴格的法律實施最終都難逃敗落的命運。中國兩千多年封建社會有法制而無法治,最根本的一條也是致命的缺陷,就是“刑不上士大夫”。用法律的語言說,就是缺少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理念和實踐。黨的十八大將“民主”、“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共同列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建設法治中國,必須堅持依法治國、依法執政、依法行政共同推進,堅持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體建設。”可謂從思維理念與行動舉措兩大方面進一步打開了當今中國通往高水平法治社會的現代之門,而這也正是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推進法律法規貫徹實施所必須遵循的方向和重點。
有人或許揣測,以新思維思考法治中國建設,用現代手段推進法律法規的實施,是否要淡化甚至貶低長久以來人大通過執法檢查、專題審議等既有方式推動法律法規實施的合理性和有效性。其實不然。新思維本質上是一種現代意識和創新精神,它產生于現代社會之中而又指導現代社會的實踐。對人大監督而言,樹立新思維的目的是要在深入了解現代社會結構特征的基礎上,常態化地以現代意識思考和開展人大的執法檢查工作。比如,現代社會是一個權利覺醒和高度組織化的社會,追求公平正義是社會成員的普遍愿望。由此要求人大在立法過程中,必須充分尊重公民和法人的合法權益,必須盡最大智慧尋求立法的最大公約數,這樣才能制度化降低法律法規執行的成本;又如,現代社會中種類繁多的群體、組織在形成各自群體意識和組織觀念的同時,由于受不良因素的影響或蠱惑,可能出現危害社會的極端行為甚至群體性違法事件,從而加劇社會的緊張和國家治理的難度,而解決這些問題的長遠之策,事實上已經超越了傳統思維和傳統手段的能級。也就是說,我們必須學會和敢于以新的理念、新的方法突破傳統思維的局限,讓眾多社會問題的解決成為政治參與和社會共治的過程,在參與和共治中推進法律法規的貫徹實施,在法律法規的有效實施中實現社會的共存共榮和共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