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魏斌
制度讓代表更接地氣
文/魏斌
人民群眾有意見和要求,怎么向人大代表反映?人大代表了解到原汁原味的民意,如何反映給有關方面推動解決?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要“完善代表聯系群眾制度”。張德江委員長明確指出:“密切人大代表同人民群眾的聯系、更好發揮人大代表作用,是堅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做好新形勢下人大工作的重要內容。”密切人大代表同人民群眾的聯系,成為當前人大工作中面臨的一個重大課題。
近年來,上海市人大常委會始終以推進代表“接地氣”、發揮代表主體作用為目標,使代表聯系人民群眾工作制度化。市十三屆人大常委會就從制度規范入手,2008年由常委會主任會議通過了《關于加強市人大代表與人民群眾聯系的若干意見(試行)》,其中的亮點在于:對市人大代表聯系原選舉單位和人民群眾的有關活動提出了基本的量化指標,如,相對固定聯系原選舉單位的區縣人大代表不少于兩名;參加區縣人大代表接待選民的活動,每年不少于一次;參加市或區縣人大常委會組織的代表參與常委會信訪工作在任期內不少于一天等等。
代表聯系人民群眾的制度建設并非“獨善其身”,而是與代表閉會期間的履職活動創新及制度化、代表聯絡服務機構的建設和完善緊密關聯。2010年以來,代表聯系社區活動這一代表聯系人民群眾的重要形式實現常態化。根據市委要求,每年在全市范圍內兩次集中組織開展市人大代表聯系社區活動,推動解決群眾反映的突出問題。2011年以來,社區(街道)人大代表聯絡室成為保持和拓寬代表與人民群眾聯系的固定聯絡機構。全市現掛牌成立了100多個代表聯絡室,基本都實現了人員、場地和經費“三落實”。
總結這些實踐經驗,結合開展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2013年12月常委會主任會議對試行的若干意見進行了修訂,其中對代表聯系人民群眾的內容表述更為全面,不僅要了解社情民意,也要宣傳法律政策,反映意見訴求,監督支持“一府兩院”工作。對原有的量化指標進行評估并作了調整和完善,還將代表每年不少于兩次進社區聯系人民群眾也寫入了若干意見。同時規定代表要在本系統和工作單位、居住地所在社區等主動聯系人民群眾,避免少數代表把“聯系了社區”與“聯系了人民群眾”簡單畫上等號。
代表聽取民意是履職的“入口”,推動解決問題還須靠“出口”。若干意見規定了人民群眾提出意見、建議、要求和反映情況的處理方式,也規定本市各有關機關、組織和個人都要尊重代表的權利,支持和保障市人大代表聯系人民群眾,并對常委會組成人員、各委員會成員、常委會辦事機構與工作機構、區縣人大常委會、鄉鎮人大、社區(街道)代表聯絡室、有關機關和組織以及代表所在單位服務保障代表聯系人民群眾的要求作了明確規定,織起一張全社會的“服務網”。
《代表法》對間接選舉產生的人大代表如何向原選舉單位報告履職情況未作明確規定,但從上海市人大代表的產生方式和法律地位及相應要求來看,接受原選舉單位的監督是應有之義。為此,若干意見在代表公布有關個人信息、運行代表履職登記系統等方面作了規定,并且明確,根據原選舉單位的安排,市人大代表可以采取書面、口頭等形式,向原選舉單位報告有關聯系人民群眾、執行代表職務的情況。
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實踐證明,人大代表只有深入基層、深入群眾,才能收集到“不摻水”的社情民意,才能在火熱的代表實踐中不斷提高履職水平,發揮好代表作用。修訂后的若干意見在今年年初市十四屆人大二次會議上作為參閱材料發給每位市人大代表。今年市人大常委會已將上海市實施《代表法》辦法的修訂工作列為立法正式項目,其中,代表閉會期間如何密切同人民群眾的聯系將是法規修訂的重要內容。現行上海市實施《代表法》辦法在代表的義務條款中規定,代表要“與原選區選民或者原選舉單位和人民群眾保持密切聯系,聽取和反映他們的意見和要求,努力為人民服務”,該規定是十分原則的。此次修法擬梳理若干意見實施以來的實踐情況和經驗,對代表聯系人民群眾的內容和形式、反映群眾意見訴求的途徑及處理方式、對代表聯系人民群眾的工作服務和機構保障、代表接受原選區選民或者原選舉單位監督的方式等進行細化和完善,進一步為代表密切同人民群眾的聯系、更好發揮代表的主體作用提供強有力的法制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