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竇 琨(本刊記者)
省婦兒發展基金會公益助貧在行動
文/竇 琨(本刊記者)
以倡導全民公益,動員社會資源,努力改善婦女兒童基本生存與發展環境為使命,擭年間,他們通過項目公益的方式為困境中的婦女兒童筑起溫暖港灣。
5月1日,西安大明宮萬達廣場,一場特殊的義賣和募捐活動吸引過往路人駐步,義賣者是一群五六歲的孩子和一批熱心志愿者,活動發起者是陜西婦女兒童發展基金會和陜西交通廣播。他們義賣的是患有自閉癥兒童的畫作,義賣和募捐的善款是為一位來自青海玉樹的藏族婦女老松措毛治病。
5月23日,老松措毛順利出院,久違的笑容再次浮現在她臉上。
“倡導全民公益,動員社會資源,努力改善婦女兒童基本的生存與發展環境。”這是陜西婦兒基金會的使命。
基金會秘書長孫磊介紹:“基金會現階段的重點服務人群,是農村貧困的婦女兒童和處境困難的婦女兒童。”
漢陰縣漢陽鎮長嶺村7歲小男孩伊揚旭,父親幾年前因病去世,家里欠下高額外債,母親無法忍受家中的凄苦生活,撇下小揚旭改嫁,年幼的小揚旭被年邁的爺爺奶奶撫養。上學后,小揚旭每天要步行1個多小時上學。在學校,他很羨慕同學有漂亮的筆袋,有嶄新的書包……可是,懂事的他想到爺爺每天晚上腿疼得直哆嗦也不肯買藥的情形,想到奶奶因勞累過度而彎曲的脊背,他從來沒向家里提起過。
去年11月,基金會了解到小揚旭的情況,將他列為資助對象。在愛心人士和老師們親切的關懷和鼓勵下,小揚旭的臉上漸漸有了笑容,他驕傲地對同學們說:“我再也不是‘野孩子’了,我也有人疼,有人愛,有人關心。”
和小揚旭一樣,西鄉縣駱家壩鎮金家嶺村小姑娘歐陽洋靜,母親在她很小的時候就失蹤了,父親外出打工再也沒有消息。她和年邁的爺爺奶奶一起生活。在基金會將她列為資助對象時,小姑娘和所有接受禮物的孩子一樣,小心翼翼拿著錢說:“有了錢,爺爺就可以給我買彩筆了,我終于可以畫彩色的爺爺奶奶了!”
如今,陜西婦女兒童發展基金會在全省各地實施愛心行動,她們也成為我省公益基金的先鋒代表。
2011年4月,一條微博讓“免費午餐”在網上持續發酵并創造了公益奇跡。
這讓基金會聯想到陜南山區孩子們在學校吃不上熱飯、喝不上熱水的現象,便開展了“愛心小伙房”項目。
“項目從一開始就傳達了新的理念和模式:以學生為中心;一切從實際出發,因地制宜,因陋就簡,花較少的錢讓學生吃上熱飯,喝上熱水,確保飯菜干凈、衛生、營養、安全;不搞重復建設,杜絕過度建設。”孫磊說。
項目在陜南7縣實施后,共投入105萬元為貧困山區小學新建、改建28所小伙房,受益師生達6234人。這樣的低成本和項目效果深受當地學生、家長、學校和教育部門的歡迎。僅以洛南縣為例,項目投入17.5萬元,為5所偏遠農村小學新建、改建小伙房,拉動該縣千萬余元資金,使90%以上農村小學生營養改善計劃有了物質保證,2012年洛南縣被評為全國學生營養餐改善工作先進縣。
“愛心小伙房”項目深受資助人贊許。2013年資助人又捐出100萬元繼續實施“愛心小伙房”項目。兩期新建、改建小伙房50個,受益師生11000多人。
如今,在“愛心小伙房”里,山區的孩子每天都可以吃到熱飯,喝到熱水。
“以前吃冷飯,喝冷水,學生生病時有發生,有了‘愛心小伙房’,學生生病的情況變少了,受益的不僅是學生,還有我們這些老師。”學校的教師對基金會實施這樣的項目充滿感激。
“我是一名來自農村貧困家庭的學生……‘春蕾’貧困生資助,使我的生活學習得到了保障,我擺脫了內心的陰影,可以安心地努力學習,追求自己的理想……感謝何爺爺的慷慨資助,感謝陜西婦女兒童發展基金會及縣婦聯對我關心和關愛……請相信,今天受到資助的我一定不會辜負大家的期望,我一定會把這份愛變成將來對祖國、對社會最好的回報。”
去年4月11日,基金會收到一封寄自陜北的感謝信,收信人是基金會潛在資助人何崇本和基金會實施的“春蕾”貧困生資助項目。受助學生張妮在臨近高中畢業時將所有的感激之情寫在了字里行間。當年7月,張妮高分考入西安交通大學。
“像張妮這樣受資助的貧困學生還有很多,我相信未來她們也會感恩社會,回報社會,這也是我們基金會所追求的目標。”孫磊說。
4年來,基金會以“探索模式,撬動資源,爭取公益效能最大化”的策略,讓基金會實現了較突出的公益績效。據統計,到2013年底,基金會公益性項目支出1080萬元,直接受益的婦女兒童近4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