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光彩事業促進會主要由非公有制經濟人士和港澳臺、海外工商界人士及其他新的社會階層人士組成。該會自成立以來,認真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于扶貧開發的各項方針政策和工作部署,積極參加扶貧開發各項工作,以首都非公有制經濟人士為參與主體,堅持自覺自愿、義利兼顧的原則,廣泛動員組織北京市非公有制經濟人士和港澳臺、海外工商界人士及其他新的社會階層人士參與光彩事業。
光彩事業既體現了中華民族樂善好施的傳統美德,又遵循了市場經濟的規律,同時順應了國家西部大開發的戰略。光彩事業實施近八年,取得了舉世公認的成就,引起了國際社會的高度關注。廣大參與光彩事業的非公經濟人士也塑造了良好的社會形象,創造了光彩的人生歷程。
2001年11月,王兆國同志在中國光彩事業二屆二次理事會上,將光彩事業及其參與者的精神追求和價值取向概括為32字“光彩精神”:致富思源,富而思進,扶危濟困,共同富裕,義利兼顧,德行并重,發展企業,回饋社會。
北京市光彩會以開發式扶貧的方式,同北京市邊遠山區鄉(鎮)和我國“老、少、邊、窮”地區開展多種形式的合作開發,積極參與京蒙對口幫扶工作,在內蒙投資考察、拉動就業并開展多種形式的社會公益活動,扶貧開發成效顯著,得到了被幫扶地區的充分肯定和社會認同。
為落實、加強京蒙合作,北京市光彩會先后多次組織理事單位赴內蒙古自治區進行考察交流、投資洽談、產業合作,達成一批以洛娃集團投資總額5億元與呼倫貝爾市簽訂建乳品廠、牧場、萬頭牛改良項目為代表的投資項目,這些項目主要涉及建筑、制造、加工及城市基礎設施等領域。項目的實施促進了內蒙古自治區資源優勢向經濟優勢轉化,為自治區的經濟發展注入了活力。
在加強經濟合作的同時,北京市光彩會堅持探索京蒙合作項目新思路,組織理事單位北京柏萊斯實業有限責任公司投資6000余萬元買斷內蒙古磴口縣境內烏蘭布利沙區31萬畝荒漠化土地,對該地進行生態治理建設,建立15.7萬畝生態治理示范標準基地,開發林、路、電、水等配套的耕地3萬多畝,喬灌木上千萬株。同時,完成1.8萬畝灌木固沙林區和2.1萬畝封育區,有效地阻擋了黃沙對黃河的侵襲。
在此期間,柏萊斯公司在生態產業基地內接收自治區政府統一部署的500名被稱為“生態難民”的扶貧移民,建成了科發新村和科發希望小學,安置78戶,共計300人。公司花費130萬元對沙化土地進行治理,將治理后的土地送給移民種植,并投資12萬元用于學校和移民村的公共設施建設。為配合政府搞好移民工作,使移民脫貧致富,柏萊斯公司在生態基地隨時吸納移民富余勞動力,在工廠安排移民長期就業,移民可以在公司發展的同時加快致富,改變了由于單純政府行為而留有后遺癥的現象。吸納移民就業30余人,僅植樹季節每戶就平均增收500元。
北京市光彩會開展京蒙經濟交流合作的同時,還堅持“義利兼顧、以義為先”的光彩精神,向內蒙古貧困地區提供無償援助,組織理事單位力教多媒體技術有限公司向赤峰市4所中學捐贈了價值10萬元的教學軟件;組織北京清洗保潔商會在內蒙古烏蘭察布市開展“愛心走進大草原”公益捐資助學活動,向當地100名貧困家庭學生捐贈10萬元。據不完全統計,截至目前,北京市光彩會組織有關單位在蒙實施公益捐贈項目54個,捐款捐物合計2610.04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