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彬鄒 暢楊 帆
淺談忻東旺油畫的“平民情懷”
◎趙 彬1鄒 暢2楊 帆3
通過對忻東旺作品藝術風格的淺析,即從忻東旺的繪畫成就和對中國油畫的影響兩大方面進行分析論述。忻東旺的作品質樸感人,他關注的不僅僅是人的內在精神世界,同時他更加關注人的生存狀態(tài)與生命的意義。他利用西方繪畫的理性分析和對人物的內心情感的審視,創(chuàng)作出了感人的作品,給當今的油畫注入了新的力量。
情感 體驗 意象
忻東旺1963年出生在河北張家口康保縣忻家坊村,從小生活在農村的他家境貧寒,農民的辛勤勞作與貧困生活給他留下了深刻的記憶。從小便喜歡繪畫的他經常拿起畫筆隨地涂鴉,繪畫就像顆種子一樣在他幼小的心靈里慢慢成長,從鄉(xiāng)間畫匠、煤礦工、山西師范大學的教師、天津美院教師,再到清華大學美院油畫系副教授,這一路走來非常的不容易,但他始終堅持繪畫,也正是這種繪畫精神支撐著他,最終成為中國新現實主義油畫中名聲最高的畫家之一。
油畫在中國經歷了風風雨雨,也出現了一批具有代表性的畫家,在90年代末,中國的油畫農民工題材成為高潮,忻東旺是最具代表性的畫家之一,忻東旺非常提倡現實主義,同時非常提倡寫實精神和畫家對社會的關注。近幾年,畫家忻東旺以一個藝術家的敏感把繪畫視點鎖定在了平民、民工的社會主題上,這一點不會讓我們感到驚訝,因為他是農民的兒子,對于農民工這樣的平民,畫家有非常深刻的體會,他就是從農村進入都市的,自己經歷了從農民工到畫家的轉變,他有自己的經歷和感受,所以他筆下的這些人物,不是生活在上層社會的人,不是那些有錢的富二代,而是最普通的、最底層的勞動階層的人們,他筆下的農民工有的是自己的親戚朋友,有的是相鄰。畫家用樸素的“平民化”寫實創(chuàng)作風格,把中國老百姓的形象表現得淋漓盡致。他的作品《江湖——盟》《山霞》《寒露》和《早點》這些作品反映了當前社會一個大的主題,而且也真實地表現了平民與打工者的生活狀態(tài)。《早點》是他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畫中的幾個普普通通的人物圍著一張非常破舊的桌子吃著最常見的中國小吃豆腐腦,這些人非常的平民化,不是我們看到的明星、名模,而是很真實、很樸實的人,是生活在最底層的普通的老百姓,他們憨厚老實,誠實勤勞,面部滄桑,人物的造型很壓縮也很扭曲,沒有美化,但是反而覺得他們更加親切,更加貼近生活的本質了,透出了畫面的樸素美。畫面有一細節(jié),就是小廣告,在街道我們隨處可見,這一細節(jié)畫家用他那敏感的視覺與洞察力把社會上的這種白色污染表現的非常形象,誠如他所說:“是因為在我看來這一社會景觀是極具時代表情的,而藝術作品的藝術魅力和價值除了繪畫本身的因素之外,更是應該承載反映社會和時代批判的責任。”[1]
忻東旺的“平民化”作品具有高超的繪畫技巧,畫家自覺地融入了中國的文化血脈, 中國古代的顧愷之曾經提出“以形寫神,悟對通神。”[2]畫家正是利用了中國畫畫白描的方式起稿,線條靈動自然,結構明確,造型真實,又在似與不似之間,他筆下的人物形象具有鮮明的精神意味,人物造型是“意象”的造型,比例是畫家心中的比例,結構是表情的結構。畫家通過敏銳的感受力使筆下的人物形象不光是表面的像,而是內在的像,人物的神采氣質已經在腦海里留下了深刻印象,畫家似乎看透徹了人物的心里,畫由人物內心泛出來的形象,這是畫家對生命的敏銳感受,畫透徹了,作品的靈魂也就顯現出來了。畫面人物矮小敦實,忠厚老實,面部滄桑,似乎經歷了好多風雨,人物的造型給人以親切自然感。《裝修》這幅作品刻畫了7個工人的形象,畫面人物形象有意地進行了壓縮,人物矮矮胖胖,敦敦實實,讓人有種親切感,同時我們看到的是人物的那張飽經滄桑的臉,干裂發(fā)白的嘴唇以及那被曬傷的臉頰、亂糟糟的胡子、粗糙的雙手、臟亂的衣服、滿地的工具和垃圾,在這種環(huán)境下生活他們或是若有所思,或是憨憨地傻笑,這讓我們仿佛想到了在這種惡劣的環(huán)境下民工們的種種不容易,也許他們也有對未來美好生活的向往,向往自己建造的安靜干凈優(yōu)雅的房間。當我們細心地觀察忻東旺的作品,每一張都能深深的打動我們的靈魂,想用心去觸摸一下,去體會繪畫本身的意義。
忻東旺之所以能在中國寫實油畫中有著重要的位置,是因為他具有敏銳的觀察力,筆下的平民形象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真正有著普通人的內在本質,讓人過目不忘,給人以心靈的震撼。畫家把人物的精神狀態(tài),人性的真實在畫面中呈現給了我們,在繪畫界引起了強烈的關注,農民工是弱勢群體,對社會主義建設起到了不小的作用,可以說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他們在社會中的社會地位應該給與提升,這是畫家的心聲,同時也引發(fā)了觀者的思考。對中國油畫界來講也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同時對中國油畫的發(fā)展提供了豐富的經驗。
[1]賈德江.忻東旺新寫實主義油畫.北京:工藝美術出版社,2003
[2]徐復觀.中國藝術精神.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作者單位:1、2內蒙古民族大學美術學院;3.長春大學特殊教育學院)
(責任編輯 劉冬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