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欣
中國畫筆墨語言探微
◎周 欣
筆墨是中國畫的主題語言。但是在唐以前的中國畫多是以著色為主,王維首次開創了水墨畫。此時的“用墨”在當時并沒有受到重視,直到五代荊浩在《筆法記》中寫到:“吳道子筆勝于象,骨氣自高,樹不言圖,亦恨無墨。”從這些話中可以看出當時荊浩對于筆墨的重視與追求,所以在那個時期他是第一個將筆墨并重的人。自荊浩在《筆法記》中“墨者,高低暈淡,品物淺深,文彩自然,似非因筆”之后,用墨才開始受到世人的重視。
筆墨不僅是材料的概念,更是藝術形式、技法,藝術語言和藝術品位的概念,是中國畫幾千年來獨特的審美精神的體現,是中國畫寫意傳統的特質。筆格調有高下之分,筆墨有文野之分。筆墨所承載的人文修養和精神氣質只有在用筆時才能體現出來,成功的用筆有利于形成畫家自己的獨特繪畫風格和個性。這種繪畫作品既不拘泥于形物,又統一于筆墨的語言形式。所以筆墨是中國畫語言的承載者,是畫學精神的體驗者,是中國繪畫語言的主體。
1.筆墨語言具有審美功能,由節奏、技法和情趣體現
“筆墨”是藝術家將自己對生活的主觀感受通過感性的方式,運用點畫墨痕,構圖、虛實、造境等表現手法實現其作品傳神及情感表達的總稱。那么,筆墨語言就是創造者通過繪畫中筆墨節奏的不同變化和筆墨情趣,傳達出的一種情感,一種感受和一種意境。
“筆墨”的“筆”是指線的表現形式在運用過程中所展現出來的程式。中國畫的線具有獨立于描繪對象之外的審美價值和審美標準,這種審美的追求與實現,往往使描繪的對象更加生動活潑,同時還展示了創造者的心理狀態與精神風貌。各種“不同風采”“不同性格”的線,則成為了客觀世界中的各種狀態在人心里喚起的不同感受,而筆墨則是對這種感受的實錄和模擬,是人與自然進行對話的心理描寫。
畫面中的線,長短曲直、強弱虛實、輕重緩急、抑揚頓挫,都能夠形成不同的節奏,構成畫面的韻律感,傳達出不同的藝術感染力,給人以不同的審美感受。如西方畫家凡·高的《星月夜》,筆墨節奏沉穩有力,傳達出震撼、鮮明的感覺,給人以一種急切的熱愛;北宋范寬的《溪山行旅圖》,筆墨雄沉渾厚無浮夸,反復嚴謹的皴法,給人以氣勢如宏的感受,傳達出內涵的深度;梁楷的《太白山行吟圖》,傳達的是一種自由奔放的情感。再如,運筆的筆鋒有中鋒、側鋒、逆鋒和散鋒。中鋒用筆華麗柔潤,側鋒用筆散淡灑脫,逆鋒用筆遲澀古拙。畫家恰到好處地運用技巧來表達自己的心境,并在筆墨中產生共鳴,這便是內容上的節奏,這種節奏帶給人的是一種視覺與精神上的雙重享受。如黃賓虹晚期山水畫作品中所表現出的濃重黝黑、陰陽分明的繪畫風格;石濤山水畫中濃重的墨點與山石勾勒線條的強烈反差;齊白石花鳥畫中大寫意物象與工筆草蟲的對比。由此可見,筆墨語言中的節奏技法,不僅可以表達與人有情感的物象,還可以形成畫面的內容,更可以反映作者的性情和心境,筆墨語言是通過節奏來展現的,它是中國畫的筆墨語言中重要的組成部分。
中國畫的筆墨,是人文品格和人性品格的外化與張揚。道德涵養、性格特征、人生閱歷,作為一種綜合素質,都要能夠折射在畫家的筆墨言語中。中國畫的筆墨語言,不僅只是通過筆墨節奏技法和筆墨情趣來體現,更重要的是,這種語言是繪畫作品透露出的創作者的心靈感受和心境性情。
2.傳統文化對筆墨語言審美功能的影響
儒、道、禪是構成中國傳統文化與審美特征意識的基礎。不僅中國畫所形成優秀的傳統風格,與儒家、道家、佛學文化有密不可分的關系,而且中國畫的審美也深受傳統文化的影響。在古人的繪畫作品當中,文人大多都是以梅、蘭、竹、菊四君子為題材,其目的是為了表現作者自身“剛健”、“高潔”的精神。繪畫者能夠將四君子以筆墨表現出來,并且還將自己的品性寓意其中,這正與戰國時期的《周易大傳》中關于“剛健”和“自強不息”的思想相印證。因此中國畫壇自古就有“人品即畫品,畫品即人品”的認識。這不但表現出了中國畫家對于繪畫的態度,而且還形成了對中國繪畫作品的審美標準,同時也說明了孔孟學說對于中國畫審美的影響。
在唐代,畫家通過佛學中的“色空”思想,體會到了一切事物的存在與變化都包含著必然的內在聯系和變化規律,所以中國繪畫作品更注重內涵與深度,這就把筆墨語言的審美功能推向了一個講究內涵與深度的藝術境界。筆墨語言的審美功能最終也升華為一種意境,而中國畫的“意境說”是通過佛學《唯識宗》主張的“心境相依”的理論提出的。在佛學文化的影響之下,中國畫的審美取向得到了完善,豐富了中國畫藝術的語言,這使中國畫的審美功能愈加成熟。
道學,作為中國本土產生的一門綜合性的學說,對筆墨語言的審美功能也具有影響。老子在《道德經》中提出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道常無為,而無不為”的求變思想理論,同樣的在中國繪畫中也產生了“畫道無常,意理隨機”的哲學思想,中國繪畫的發展證實了老子的理論。中國畫從線描到大寫意技法,集中體現了一種求新、求變的創新思想。國畫家講究的“氣韻生動”,也是出自道家提出的“以精化氣,以氣化神”之理。有了這些變化和創新,再加上繪畫的靈魂——精、氣、神,筆墨語言的審美功能才會更為全面,更加完美。
可見,儒、道、禪文化的思想理論,對筆墨語言的審美功能的影響和引導是深遠的,中國繪畫的發展和創新也一直沒有脫離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沒有傳統文化的精髓,也就不會有中國畫獨有的審美藝術。
*渭南師范學院研究生科研啟動金(NO.11YKZ051)資助項目
(作者單位:渭南師范學院)
(責任編輯 劉冬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