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許
劉其敏素描藝術的啟迪
◎陳 許
當周圍的畫家們都在追求大山大水,或是描摹美人美景之時,劉其敏毅然地選擇了截然不同的藝術道路。他用自己的眼睛去看別人見過的東西,在別人司空見慣了的東西上他總能夠發現出美來。劉其敏是通過其高尚的人品成就了其偉大的藝術。從某種意義上講,他是一個光輝的典范,故而,他的藝術價值同時也包含其高尚的人品。他無愧是一流的藝術家,和那些曾經取得偉大成就的藝術家們并列,而為二十一世紀中國的藝術長廊增添了耀眼的光彩。
劉其敏 素描 情感 展現
劉其敏老先生在最后的十幾年時光里,留下了近二百幅木碳筆素描力作,數百幅速寫作品,生動記印了廣東改革開放三十年以來的“第一現場”——珠三角工地、工廠、農村、人民公社等的巨大變化。這些作品把畫家對廣東改革開放三十年以來輝煌的歷史巨變與畫家本人的藝術追求活生生地展現給了我們,真正地將藝術和歷史方面積累的力量準確地傳達給了我們,是一個高水平的藝術創作整體,是一部記錄廣東改革開放30年以來滄桑歷史巨變的百科全書。畫家通過純化的構圖、單純的黑白關系、富有強烈現代感的直線分割、靜靜地沉于勞作的人物姿態、僻靜的畫面場所以及人物和環境的巧妙融合等,向我們傳遞出他對于生活的激情、對參與為了新南粵而貢獻力量的勞動人民的深情贊頌。
他的作品充滿了對生活的激情,充滿了真摯的“情”,他從情感出發,力求發掘出最能撼動人心的美。在他的筆下,無論是工地、碼頭的建設場面還是一望無垠的農場還是空曠的草坦糧倉、筆直無人的鐵路公路,無一不流露出畫家深沉的“情”味。尤其值得指出的是,畫家僅以一支木碳筆和一把尺子畫筆直的高速公路,畫培育室中辛勤勞作的培育工人,畫剛建好的微波通訊電站,畫家所挑戰的題材幾乎是沒有人敢挑戰的。看他畫的稻田,溫情擺動,稻香彌漫,他筆下的防護林,更是隨風鼓動,如同團團的火焰一般,仿佛還能聽到陣陣的蟬聲,站在劉其敏的畫作面前,我們能夠感受到光線的流動,時間的流逝……當代著名的美國版畫家肯特曾經說過:“一切優秀的藝術,所表現的都是藝術家對于生活的熱愛。”劉老師對肯特的作品是大加贊賞的,我深信,對于他的這句話,劉老師也會贊同的。
放眼整個美術界,劉其敏是一個極其特殊的現象。他從不追求名利和奢華的物質享受, 他也從不賣畫,他甚至認為他的藝術是“公共藝術”,他的作品應該擺放在美術館內供大眾參觀,感染大眾。他的人品和他的藝術達到了高度的契合,他擁有最單純,最簡潔的力量。相比之下,那些追逐名利、大紅大紫的畫家們,劉其敏是一個鮮明的反襯,“劉其敏現象”確實是值得現今的人們加以反思的。
1.木碳筆素描——這種過于簡潔、單純的技法,通常是沒有市場價值的。然而,劉其敏卻選擇了木碳筆素描,他選擇用木碳筆素描把生活的各種所見所感都敏銳地記錄了下來。當然,我想,他的這種選擇和他的性格是有著極大關系的。
2.劉其敏是一個性格倔強,遇事頗有主見的人。在他的身上,交融著他們身處的那個時代的中國知識分子的典型特征。他從不隨波逐流,隨聲附和,他一生用功,知人之所不易知,行人之所不易行,言人之所不敢言,而又不失其正,力排眾議,獨樹一幟。面對劇烈變幻的社會形態,他始終堅守自己的信仰而獨善其身,終其一生,他將廣東改革開放三十年以來輝煌的歷史巨變與畫家本人的藝術追求活生生地展現給了我們,他以他的藝術熱情謳歌了珠江三角洲三十多年來的風雨歷程和偉大成就,可以說是真正地將藝術和歷史方面積累的力量準確地傳達給了我們。他的木碳筆素描藝術創作是一個高水平的藝術整體,可稱得上是一部記錄廣東改革開放三十年以來滄桑歷史巨變的百科全書。
3.他原來的專業是版畫,煩制版速度慢,感覺無法趕上珠三角的建設和變化,所以轉而主攻木碳筆素描,這樣一來,一年就可以畫上百張。
4.他始終堅信羅丹的那句話:“生活里不是沒有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他還說:“我為了找到這個美,我經常得跑上百里,到大型建設工地。”番禺的圍海造田、南海的鄉鎮企業、陽江的核電站、虎門大橋建設工地等現場,每次,他都和工地工人、農民一起吃住、參加勞動,連續創作幾個月,木碳筆素描最大的作用就是幫助他發現“美”和記錄“感受”,因為素描無論是在工具上,還是技術上,對于他發現美都更有幫助。他說:“我要畫些實實在在的,對普通人能多少起點作用的東西。”
在我看來,劉其敏木碳筆素描藝術最為珍貴的價值并不僅僅在于他把木碳筆素描這一外來的常被認為是習作的畫種推到了一個出神入化、登峰造極的高度,更在于他以人們看似平常的木碳筆素描為手段,通過對人們看似平常的風景、普通人物的描繪,充分展現了藝術家所追求的核心價值:從他作品中所流露出來的崇高、剛勁、博大的氣魄和對高尚美學品位近乎執拗的追求已然使他的藝術具備了震撼人心的品格。我毫不猶豫地認為這正是人類文化審美的最高境界,也正是中華民族長久以來尤其是自當代以來為人們所漠視和損害的,最為寶貴的人的精神品格。那就是力量、博大、崇高和尊嚴。他的作品從不涉獵在中國具有主流意義的宏大敘事創作題材的表現,但卻都是他深入體驗生活的有力見證。這正是他留給我們的寶貴的精神財富。他的作品在形式與內容上都達到高度統一,他對于繪畫理論的不懈追求、不斷創新的創作精神更是值得我們去認真體會、學習和借鑒。
[1] 劉其敏。畫后補記。廣州美術學院。美術學報。1994.總第15期
[2] 劉其敏著。劉其敏素描風景選集[J].廣東。嶺南美術出版社,1993.10
[3] [美]凱瑟/著,李宏偉/譯 《美術雜談》,北京出版社,2000.3
(作者單位:廣東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館)
(責任編輯 劉月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