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 娜
試論群眾文化工作的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
◎馬 娜
群眾文化工作對于滿足人民群眾的精神生活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特別是近年來隨著我國經濟的不斷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升,人民群眾的精神生活需求呈現不斷增長的態勢。本文研究的重點就是從群眾文化工作的性質和功能以及作用等方面進行論述,從而促進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最佳融合。
群眾文化 社會效益 經濟效益
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我國群眾文化工作不僅要面對市場化的競爭,需要尋求自身的突破和生存,而且還要承擔其公益性文化的重要責任,從而發揮群眾文化工作的重要功能。本文研究的重點就是通過分析群眾文化工作的性質和功能以及作用等方面,從而促進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最佳融合。
群眾文化工作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較為重要的構成。這是對群眾職業之外的一種具有社會性文化性質的有組織和計劃的輔導工作。群眾文化工作的核心就是通過組織豐富多彩的群眾文化活動,激勵廣大群眾積極參與,能夠接受不同藝術的影響,從而實現對群眾素質的提升,進而推動社會的和諧發展。要想更好地開展群眾文化工作,其核心原則主要包括下面幾個方面:第一,堅持將社會效益放在首位,并力求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統一。運用經濟和輿論等傳播方式和扶持手段,將那些社會上需要這些文化,但是在市場競爭環境下卻處于困境下的文化產品或者產業進行重點扶持和引導,從而實現多元化的文化發展局面。
1.正確處理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之間的關系
群眾文化工作的公益性屬性,決定了要將社會效益放在首要位置。這一點在我國建國初期就已經明確。比如現在的群眾藝術館和文化館等,就是豐富群眾文化生活,促進群眾道德和科學文化素質提升的重要途徑。雖然近年來由于文化事業部門的改革,讓群眾文化工作出現了思想上的波動,但是十二五規劃重新明確了群眾文化工作要以社會效益作為首要地位的發展方向,從而有效推動了我國群眾文化工作的發展。
堅持公益性質就要牢牢把握住自己工作的核心內容,認真履行相應的職責,將社會效益放在更加突出的前沿位置。群眾文化是構建我國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特色內容,也是影響群眾思想和信仰的主要途徑。就算是在目前市場經濟環境下,其履行的許多功能同樣也是當前市場文化和正規學校所難以取代的。群眾文化工作的開展主要是通過群眾喜聞樂見和健康向上的活動內容,從而提升了廣大群眾的凝聚力,通過文化又能夠陶冶廣大群眾的文化道德情操,在引導群眾進行文化消費上同樣具有非常突出的優勢。特別是在開展業余群眾藝術等娛樂活動方面,也具有很好的示范作用。
而且當前社會上算命看相、黃賭毒等不良現象沉渣泛起,就進一步說明了,如果健康的群眾文化不占領文化陣地,封建糟粕,腐朽資本主義思想就會趁虛而入,所以要正確處理群眾文化工作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不能夠為了經濟而損害社會效益,而是要以社會效益為核心,為首要位置,突出主旋律,激勵群眾熱愛祖國,奮發向上,提升群眾的科學文化素養。
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人們群眾對文化的需求也從過去的單一需求逐步發展成多層次、多元化的需求結構。群眾文化工作要充分發揮自身的指導和示范功能,同時要用健康的文化產品和多元化的娛樂活動來提升群眾積極參與的興趣。這就需要群眾文化工作者要以社會效益為核心,不斷創新娛樂形式和內容,加強群眾文化工作的理論研究,從而提升群眾文化工作的社會效益。
2.堅持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融合發展
群眾文化工作要在堅持社會公益行為核心的基礎上,不斷深化改革,促進群眾文化產業的發展,這樣通過不斷促進群眾文化的經濟效益,就能夠有效解決開展群眾文化工作時容易出現的經費不足等問題,所以群眾文化工作建設要以社會效益為核心并不和群眾文化工作的經濟效益產生必然的矛盾,而是要在具體的工作過程中,通過發展文化產業,促進經濟效益提升。而文化產業的發展就需要緊密結合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采用多元化的娛樂活動方式,不斷吸引廣大群眾積極參與,所以在發展經濟效益的同時,實際上也推動了我國群眾文化工作事業的發展。
事實上經過數年的發展,文化產業也開始有公益性文化產業和經營性文化產業兩個重要分支,這實際上就代表了我國群眾文化工作在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兩個層面,只有在具體的工作過程中,將經濟效益作為社會效益的有效補充,才能夠真正地實現群眾文化工作中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有效融合發展。
總而言之,群眾精神文化生活需求的不斷豐富,決定了群眾文化建設有著豐厚的土壤,在發展過程中只有堅持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有效結合,才能夠不斷推動群眾文化建設的發展,從而為構建和諧社會做出應有的貢獻。
[1]謝小兵。對群眾文化工作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關系的思考[J]. China's Foreign Trade. 2011(20)
[2]劉先春,董沁澤。論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與人民文化素質的關系[J]. 寧夏社會科學。 2012(03)
(作者單位:東明縣陸圈鎮人民政府)
(責任編輯 徐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