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靜敏
淺談基層文化俱樂部管理與發展
◎范靜敏
農村基層文化俱樂部建設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重要內容之一,它為新農村建設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三門縣開拓創新建設理念,按照“新建、改建、擴建、聯建”的工作思路,利用“三堂一樓”建設模式,成功地走出了一條新建、改建、擴建和聯建的建設路子,完成了基層文化俱樂部的建設。但基層文化俱樂部建設和管理還面臨著許多問題,我們要重視基層文化俱樂部建設、管理與發展。認真總結,不斷探索,積極拓展,勇于創新,使基層文化俱樂部健康向前發展。
俱樂部 開拓創新 做法 成效 建議
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提高人民群眾生活質量,為提前基本實現現代化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努力推進文化大縣建設,完善基層文化俱樂部勢在必行。三門縣的基層文化俱樂部建設從2003年開始,縣委、縣政府十分重視,根據國家、省、市有關精神,成立了縣基層文化建設領導小組,每年把基層文化俱樂部建設列入鄉鎮年度經濟社會考核指標。到2012年底,全縣基層文化俱樂部建設不包括房屋基礎設施,僅文化設施共投入經費2000余萬元,共創建不同標準的基層文化俱樂部511家,其中示范性10家,一類標準60家,二類標準60家,三類標準381家。
目前,我縣的基層文化俱樂部的建設模式基本上是縣、鄉鎮、村三級共同投資建設模式,通過合建、改建、共建等多種形式,實現互聯互通,資源共享的作用,緩解了政府在構建農村公共文化設施上支付成本的壓力。以海游鎮為例,全鎮63個行政村(居),完成了63個村基層文化俱樂部創建。基層文化俱樂部的廣泛創建,使基層文化俱樂部成為了“送文化”與“種文化”的有機結合點,一方面為政府“送文化”下鄉提供了一個長期的平臺,有利于文化下鄉長效機制的形成;另一方面,也為農民“種文化”提供了豐厚的土壤,讓農民有文化體驗、文化參與、文化創作和文化展示的陣地。基層文化俱樂部還通過有針對性地舉辦各種知識講座、培訓班等,組織農民群眾積極參與文化學習和文體活動,改變了農民的生活方式和價值觀念,培育和塑造了新型農民,形成了文明健康、積極向上農村新風尚。
總的來說,三門縣目前村級俱樂部的設施老舊損毀嚴重,俱樂部的活動很難開展,還有日常管理也不能到位。那么存在這些問題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
1.群眾對文化生活的需求與各級政府對文化的重視程度還有很大的差距
我縣從2003年創建基層文化俱樂部開始至今,已有文藝隊伍將近100余支,這些隊伍基本上都是自發組織起來。特別從2008年舉辦了全縣排舞培訓后,全縣15個鄉鎮(街道)的農村大部分都興起跳排舞的熱潮。但是我縣的文化活動場地很少,就如我縣的老城區,連最起碼的一個文化廣場都沒有,群眾的文化活動只能在大街上的人行道、街頭巷尾有空的地方開展,這樣既妨害了城市的環境,又影響了交通安全。
2.投入機制不健全
一是個別鄉鎮政府為了追求短期內的政績,擺脫不了單單注重經濟發展的思維,缺乏投入文化建設的積極性。從近幾年來我縣的農村文化建設的投入來看,除了從2003年開始縣政府每年投入40萬元左右資金,用于補助農村文化俱樂部建設外,其它渠道對農村文化俱樂部建設的投入很少,甚至可以說是空白;二是村級集體經濟薄弱,基層俱樂部作用沒有得到充分發揮,目前我縣有集體經濟的村不多,有的村甚至連辦公場所都沒有,而在俱樂部建設過程中,有條件的村基本都已建設,其余各村或無房無場地,或因無資金,或因干部積極性不高,創建難度很大,況且一些基層組織的作用沒有充分發揮,特別是部分村兩委的作用發揮不夠,少數行政村還是習慣坐等政府送文化設施下來,或等縣政府這點補貼來運作。
3.農村業余文化團隊建設不平衡
全縣目前已建立各類業余文體團隊140余支,吸收文體骨干及愛好者1000余人,形成了以舞龍、跳蚤舞、舟山鑼鼓、木偶戲、民樂、舞蹈、廣場健身舞等為主體的群眾文化隊伍網絡。但是70%集中在城關地區,鎮、村一級的業余文化團隊數量較少,對農村文化骨干的培訓開展不力。
另外,還存在創建一陣風,搞形式走過場現象。建而不管,管而不用等情況普遍存在。缺乏長期有效的創建管理機制。因而,如何抓好基層文化俱樂部建設和管理,是一個迫在眉睫的問題。
1.創新投入機制
基層文化俱樂部在發展中,已經成為群眾文化載體,載體形成需要獲得廣大群眾的培育和認可,同時也需要各級政府的鼓勵和支撐。建立好俱樂部,需要與當地財政掛鉤,和當地經濟發展相協調。建設村,每年都需要獲得大量的經費,將其當成各種文化建設備用資金,使得文化建設活動開展得精彩。在經濟基礎上,安排好經費基礎,更廣范圍地開展文化活動建設以及項目建設。
2.強化隊伍建設
俱樂部硬件設施,一般都是基礎設施,基礎設施應該發揮出實際作用,另外軟件建設也刻不容緩,軟件建設指的是文化隊伍,這是關鍵。在俱樂部內部開展文化活動時,需要更加注重文體隊伍建設,充分發揮出隊伍的能動作用。俱樂部前期建設、管理以及后期的管理,都需要一支有能力的隊伍負責,從而更好地保障俱樂部后續的管理和發展。一般而言,俱樂部想要持續發展,在財力、物力以及人力上的投入是不可缺少的。這涉及到的層面比較多,出現的問題也相對復雜。需要相關領導人親自負責,因此,需要建立起領導班子,各盡其責,每個人為俱樂部建立奉獻力量。俱樂部應該經常性去開展相關文化藝術工作,這個時候需要獲得文化藝術隊伍支撐,后備軍力量強大之后,才能使得文化藝術表演更加吸引人。在進行藝術隊伍建設時,應該注重人文自然和傳統文化一致。隨著文化體育事業不斷發展,人們對身體健康要求越來越高,人們希望獲得休閑且舒適的生活方式。基層文化俱樂部順應人們需求而出現,形式多樣的休閑活動給人們選擇。休閑活動都和人們的生活實際相關,都和本地區的傳統文化相關。這樣開展體育活動,會使得體育隊伍建設力量逐漸強大,活動影響力更大。
3.挖掘活動內容
文化娛樂活動已經成為人們需求的活動,尤其是在經濟快速發展的當下,人們的生活水平逐漸提高,人們追求精神層面的享受的欲望更加強烈。俱樂部除了一些傳統的文體活動之外,如看報、讀書、唱歌以及下棋,還應該開展更加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可以舉辦各種文藝演出,使得本地區的文化得到發揚光大。具有特色的文體活動,使得人們的生活質量更加提升。另外,基層俱樂部除了開展一些經常性的文化體育活動之外,應該將更多的力量放置在傳統民間文藝的建設上,進行新項目挖掘,整理出有價值的藝術項目。這些活動應該是基于資源共享基礎上執行,建立起一鄉一品、一村一品特質的文體體育活動,使得在活動進行中,將該地區的文化發揚。
4.完善管理機制
眾所周知,基層文化俱樂部建設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建設任務量非常大,建設要求也比較高。涉及的面也比較廣,建設后期管理出現的問題也相對較多。為了保障基層文化建設質量,使得俱樂部建設水平提高,更加滿足人們需求。需要做好管理工作,需要提升宣傳質量。
第一,建立起組織機構。從以往的發展經驗中看出,建立起一個成功的俱樂部,必須建立起組織機構,該機構有專門的領導帶領。領導成為小組的組長,小組成員是由骨干組成。每個小組之間的分工明確,各盡其責。另外,還需要選舉出責任心較強的人員進行管理,確定出管理制度,從而保障管理工作得以持續發展。第二,健全管理制度。基層文化俱樂部建設是農村文化發展的核心內容。俱樂部應該根據地區的實際情況加以建設。制定的時間也應該跟農村活動時間相聯系,體現出村民的意愿。在文體活動確定之后,要求大家對活動的規律和準則有所了解,并且自覺遵守。第三,強化科學管理。基層文化俱樂部建設后不僅要有健全的管理制度,更要在管理工作中科學完善。所謂強化科學管理,一要加強組織領導;二要健全各項規章制度;三要加強隊伍管理;四要確保文體經費投入。做到以上四要,才能搞好俱樂部的建設、管理與發展。
文化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魂,是城市鄉村發展的根。基層文化俱樂部建設,不僅豐富活躍了當地群眾文化的生活,而且提升了地方精神文化風貌,也推動了鄉村經濟社會的發展,人文環境的改變,為社會各項事業的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因此,我們要重視基層文化俱樂部建設、管理與發展。認真總結,不斷探索,積極拓展,勇于創新,使基層文化俱樂部健康向前發展。
[1] 浙江省出臺了《關于進一步加強農村文化建設的實施意見》(浙委辦﹝2007﹞38號)
[2] 省委、省政府《關于浙江省推動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綱要(2008—2012)》
[3] 浙江文化月刊2004——2005相關文章
[4]市委、市政府頒發的《基層文化俱樂部建設標準》
[5]臺州市示范性基層文化俱樂部評選標準
(作者單位:三門海潤街道辦事處)
(責任編輯 馮雪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