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芳田
收視冠軍=完美節目?
——試論《花兒與少年》改進空間
◎孫芳田
《花兒與少年》(以下簡稱花少)是一個展示由七位不同年齡的年代偶像組成的無經紀人和助理、每天生活費有限的“歐洲自助游”的節目,播出后,“花少”以1.14%的收視率和6.61‰的收視份額,成為周五同時段收視冠軍。與此同時,相關話題也長時間登頂微博熱門話題榜。“花少”的收視率大大高于同時段其他節目的收視率,是否就意味著該節目沒有可修改之處呢?好看的節目與有意義的節目是否又能夠并存?
(一)從結構層面看
1.目標定位
一般來說,當代中國電視觀眾的基本收視心理主要包括
(1)獵奇心理:人們對未知的新鮮事物所持有的好奇心理。出于獵奇的天性,觀眾對信息的追求常常體現出求快的特點,希望在最短的時間內了解到最新的事件。
(2)參與心理:在互聯網發展的大環境下,觀眾已不再滿足傳統的你播出我接收的觀看模式,更多的是想參與到節目當中,與節目產生互動。
(3)移情心理:研究者發現,人們在觀看電視節目時常常帶有移情心理,對生活中很多無法實現的行為、對自己能力無法實現的欲望,受眾往往選擇通過對信息內容的角度置換,達到心理的滿足,這種心理還表現為利用媒介感受與自身所處現實不一致的境遇。
通過觀眾收視目的及心理我們分析,“花少”這檔節目,在內容上除去明星自身的吸引力之外,最吸引人眼球的應為兩點:①明星團隊窮游時發生的故事(花少團隊將其記敘為陌生團隊磨合至融洽過程的故事)這也是節目主要要表達的內容。②異國的風景,這是在1的前提下節目可以順勢做到的。而該節目給人帶來的感覺應該為輕松、娛樂。
從這一角度來說,在大的結構上,明星團隊從磨合至融洽有十分明顯的改變,但是對于異國風景的展現,相較于與之類似的韓國綜藝節目《花樣姐姐》,“花少”除最后幾期稍多外,對風景的展現偏少,這樣的節目呈現首先浪費了國外可餐的秀色,又對于不是抱著看明星心態的人降低了吸引力。
2.小結構設計
在小結構框架里,“花少”是一條單線多層的時間線邏輯,雖然每個有意思的點幾乎都被記錄下來,但給觀眾一些流水賬且瑣碎的感覺,吸引力降低,這與每一環節的結構安排有關。節目組在預告片的懸念制作中花了很大力氣,但節目主體中做得不夠,這使得懸念只成為了一個點,而沒有很好地融入到整個節目的敘事當中。懸念可以通過敘事結構變動來展現,打破傳統的由原因到結果的敘事方式,不僅可以調動觀眾的好奇心,還可以使整個節目的制作體現一定的藝術效果。其次,合理使用問題來設置懸念,將敘事中最異乎尋常的點挑出來,最先敘述,然后隨著節目的推進一步步找出答案。最后,反復情節點的剪輯可以使懸念更好地融入到劇情當中。如花少團差點趕不上飛機的那一期,在節目的開始先提出問題:神秘的機場怎樣使花少團屢屢崩潰?花少團又能否順利登機?在接近機場時,通過音樂、字幕、特效等營造氛圍,再次提出懸念:花少團正在接近機場,他們還未察覺到這將是一個幾乎令所有人崩潰的夜晚。到達機場后,無論是怎樣都會超重的箱子,亦或是女強人劉濤防丟證件還是差點登不上機,都算作崩潰的一二三事件,使整個節目完整且有吸引力。
另一例,在錄制第一天機場集合段,為使簡單的見面寒暄充滿懸疑,可以把很多以后發生的畫面交叉剪輯進去,進而達到了預告和使觀眾期待的目的,而劇情發展到海外部分的時候,又把機場那段回憶放進去。兩個場景的簡單交叉,未來變成現實,現實包涵回憶,使得節目更具有吸引力。
(二)從內容方面看
1.人物設置
花少人物的選擇與定位整體來說做得很到位,七人各有自己的風格與特色,后期剪輯也強化了觀眾對這些嘉賓的性格認知,而年齡上的差異也使得彼此間的代溝自然而然就能夠帶來故事,增加可看度,但是,這樣的人物設計仍有不到位的地方。
增加的“會計”華晨宇和李菲兒兩角,均定位不明確,角色存在感低。就整期節目來說,華晨宇的表現對于節目組給他的定位是不合格的,在財務事情上,華晨宇均未參與,導游張翰全權處理。對節目組來說,華晨宇的設置應源于網絡上強大的粉絲支持,不少網友高聲呼喊“花花(華晨宇)上(節目)就支持,不上就沒意思”,因此節目組想借華晨宇目前強大的粉絲號召力進一步提高收視率,然而,華晨宇專注賣萌可以,但角色方面需要重新定位,否則,以目前第一季來看,華晨宇的角色可有可無。而李菲兒則除了有些糊涂之外存在感幾近為零。如果要將李菲兒一角加入節目中又不使其成為路人甲,亦或芒果臺想借此捧紅李菲兒,那么就應該為她的公眾形象定位并宣傳。
其次,人員選擇的問題還有七個主人公均缺乏綜藝節目經驗,大姐二姐年齡原因自身不具備太多綜藝屬性,三姐許晴在此之前一直很少接觸綜藝,劉濤菲兒兩人均屬于日常比較低調的人,也沒有太多綜藝經歷,張翰為電視劇出身,唯一綜藝選秀節目出身的華晨宇又是一個綜藝怪咖,不具備太多綜藝節目的屬性,因此,對于七個綜藝經驗較少的人來說,尤其在節目初期,容易出現冷場尷尬氣氛,因此,節目組在選人時,應至少選一到兩名深諳綜藝之道的人,可以活躍氣氛,使節目更好看。
2.人物關系搭建
(1)花少團內部的溝通
縱觀整期和單期節目,也許為了能夠更好地展現從最開始的陌生到最后親密的變化,節目組在剪輯時很少展現姐姐們之間的溝通,這使得節目會給人以人員之間的疏離感。
(2)節目組與嘉賓之間的零交流
根據播出來看,節目組對7位旅行者們實施的是最為嚴苛的要求,全程毫無交流顯得既嚴肅又無趣,相反,韓國的《花樣姐姐》在保證“不提供幫助”的大前提下,節目組與旅行者們的溝通是非常流暢不做作的,節目組與嘉賓之間的交流可以使劇情更流暢且溫情。
3.真人秀的真實度
記錄形態真人秀必須帶有一定的真實度,與韓國的《花樣姐姐》相比,兩個節目在拍攝時一個不同就是《花樣姐姐》使用了比較多的無人攝像機,例如未出發前李勝基在自己家為姐姐們訂旅館時的畫面就是用無人攝像機拍攝記錄的,這樣才會出現李勝基在鏡頭面前調光調角度尋找最佳上鏡方向的畫面。與攝影師在場相比,無人攝像機能夠給參與的嘉賓更大的空間與自由感,真實感也將更強烈。
《花兒與少年》作為周五晚間的收視冠軍節目的確實至名歸,在節目版權未買到只能不借任何外力的情況下做出此效果的節目,導演廖柯及節目組的工作人員必然付出很多。對于一個有大量素材的室外真人秀來說,能夠剪出一條清晰明朗的邏輯線并不容易,更何況在邏輯線架構出的前提下又塑造出了不同的人物性格,展現了人物的變化,這里面,編劇/文案也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總而言之,“花少”瑕不掩瑜,是一部值得國內學習的記錄形態真人秀節目。
(作者單位:中國傳媒大學電視學院)
(責任編輯 劉月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