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濤
山丹民間歌舞小戲“太平車”調查報告
◎陳 濤
太平車調是流傳于甘肅山丹縣的一種民間歌舞小戲,文章以2012—2013年春節期間,對甘肅省山丹縣東樂城西村社火表演調查為例。從太平車的歷史、演唱、舞蹈、服裝、使用道具、傳承特點及現狀等方面報告了這次調查的初步結果。
山丹太平車 調查 民間音樂 表演形式
太平車調是流傳于甘肅山丹的一種民間歌舞小戲。目前,流傳在我縣的民間音樂主要包括山丹民間小調和太平車調音樂兩大類。民間小調約120首左右,內容、曲調與周邊縣市多有共同和相似之處,也有部分曲目較為獨特。山丹太平車是流傳于山丹縣東樂鄉的一種民間藝術,是當地的傳統社火表演形式之一。從音樂上看,它有一套獨特的曲調,約十余種,曲調優美,基本能夠表達喜、怒、哀、樂等各種情緒,音樂伴奏也有文、武之分,其中也有不少屬當地民歌和民間小調旋律演變而成,已具備地方戲曲的基本雛形,太平車舞其歷史淵源至少可以追溯到明太祖洪武年間(1368--1398)。據傳,明太祖洪武時,大量陜西農民被征遷至新疆屯田戍邊,其中一支隊伍在西遷途中路經東樂城西,有感于當地人們的熱情好客,再加上看到當地民眾熱愛社火表演,遂將太平車舞傳授給東樂城西村名,與他們共同交流、娛樂,太平車舞中的唱詞中有“正月里來正月正,鶯鶯長亭送張生,十里長亭量分離,車兒扭西馬車行”,其中的“車兒”也就是指鶯鶯坐的車,也就是“太平車”,后來藝術家們受旱船的啟發并結合故事中的描述,把“太平車”當做了表演時的主要道具。
山丹太平車舞是每年春節,人們自發組織的社火表演之一,它集民間小調、舞蹈、戲曲于一體,它取材于《西廂記》中的“長亭送別”一段,它曲調優美,節奏明快,整個演出給觀眾帶來了歡樂和喜悅,讓人們感受到了春節的喜慶。
太平車舞的音樂曲調由當地民歌、民間小調組成,太平車舞有歌有舞,伴奏樂器多為笛子、二胡、鑼、三弦等樂器。它作為一種民間歌舞小戲,根據歌、舞、誦的結合方式,把“長亭送別”表演得惟妙惟肖。
1.“以誦為主”的表演形式
前奏起,張生騎馬、書童挑擔上場
張生:(誦詩)十年寒窗受煎熬,但愿有朝登金鰲。
此一上京身榮耀,轟轟烈烈闖出朝。
書童(白)伺候相公
張生(白)催馬前行
2.以“誦、舞、唱”相結合的表演形式
鶯鶯、紅娘、老翁上場
崔鶯鶯:(誦詩)裝扮:長辮子,紅色花衣服,紅色布鞋
月兒彎彎照九州,珍珠簾內掛金鉤。
桃花柳綠百樣景,對對鴛鴦水面流。
(白)奴崔丞相之女,崔鶯鶯是也,只因我母得下憂兒之病,許下普救寺降香,降香已畢,碰上馬虎人馬,將我母子困在了羅網,我母無奈,當眾言明,能退賊兵者,即為佳婿,多虧張相公休下小書一封,才將奴許與張相公為婚,今年是大比之年,皇王開科,張相公上京赴考。奉我母之命,去十里長亭餞行。
紅娘:(白)候姑娘
鶯鶯(白)吩咐老翁推車
前奏起,太平車走場,崔鶯鶯唱曲
推車老翁頭系白毛巾,身穿羊皮襖,下身棉褲,臉掛白胡子與持車的鶯鶯與迂回輾轉,輕盈飄逸;舞扇伺候車旁的丫環紅娘配合默契,舞步為秧歌舞步,騎馬的張生,挑擔的書童,舞步形態各異,與轎車緊隨呼應,組成一幅生動的長亭送別圖,在表演時,每段唱詞之間的舞車者都要持車跑場,跑場走四角,不能直走,必須前進后退,迂回曲折。太平車舞中的演員都有自己的唱段,以相互呼應,一唱一和的演唱形式來表演。
近年來,隨著人們經濟狀況的改善、思想意識的改變,山丹太平車也出現了一些新的變化:
1.表演目的變化
太平車舞,本來是在農閑時人們助興,耍樂的一種娛樂方式。但是,近年來,隨著時代的變化、城市的建設、現代文明的影響,該藝術已經不再是簡簡單單地耍樂娛樂了,而是只有在春節期間表演的一種固定節目。
2.使用道具的變化
隨著經濟的發展,太平車舞以前用花紙、竹子糊的道具“太平車”“馬”,現如今已被噴繪、各種花布所代替。
3.伴奏樂器的變化
以前太平車舞的伴奏樂器只有三弦、二胡、笛子,現今伴奏中也出現了手風琴、鑼、鼓等樂器。
作為民間歌舞小戲的山丹太平車舞,近年來,由于經濟的發展,物質生活的提高,大多數人接受現代文化,受各種媒體,音樂的影響,外出打工等影響,使得表演太平車舞的人越來越少,并且主要以中老年人為主力軍,山丹太平車舞已到了瀕臨失傳的境地,好多老藝人都擔心,長此以往,太平車舞將會失傳。
[1]陳希儒。《山丹史話》,甘肅;甘肅文化出版社
[2]郇芳,《飄落在鄉間的情歌-甘肅山丹太平車調音樂文化調查研究》2004.7
[3]《中國曲藝志·甘肅卷》
(作者單位:西北師范大學音樂學院)
(責任編輯 馮雪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