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進萍
[摘 要]16世紀西歐發生的“價格革命”是一個具有重大歷史意義的事件。對于它的原因,傳統的貨幣數量理論往往側重美洲進口金銀的影響。事實上,“價格革命”的發生是多種因素共同起作用的結果。西歐社會由農本向重商的轉變,商品經濟的發達是“價格革命”最深刻的根源。美洲金銀的大量涌入、氣候、人口增長、糧食供應等因素則對“價格革命”的產生起了催化劑作用。
[關鍵詞]“價格革命”;貨幣數量論;農本到重商;人口增長
16世紀歐洲爆發了嚴重的通貨膨脹,因其涉及到幾乎所有歐洲國家,持續時間達一個世紀之久,物價上漲幅度又高達幾倍,故稱“價格革命”。據統計,到1600年,全西歐總價格水平比1500年高出20O~300%,其中西班牙上漲幅度最高,平均達到4倍。法國、英國、德國、荷蘭則平均上漲兩倍到兩倍半[1]。
一、貨幣數量理論的缺陷
對于西歐“價格革命”的動因,學界過去往往側重美洲進口金銀的影響,即貨幣數量理論。美國歷史學家漢密爾頓是這一理論的集大成者,他以大量數據資料論證了美洲白銀輸入對于西班牙和歐洲的影響,認為美洲金銀是西班牙“價格革命”的主要原因,從而使貨幣數量論成為占主導地位的解釋模式。[2]這種理論影響深遠,在吳于廑、齊世榮主編的世界史教材中,也單純地將“價格革命”的動因歸為美洲進口金銀的影響,“美洲白銀的大量涌進歐洲,引起通貨膨脹及物價上漲,稱為‘價格革命”[3]。所以有必要對貨幣數量理論進行探討,以明晰其理論上的缺陷。
首先,貨幣數量說認為商品價格的高低是由貨幣數量的多少決定的,即供求關系決定價格,而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已明確地闡明了商品的價值量是由生產商品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的,價格由價值決定并受供求關系的影響。況且在以金屬貨幣作為流通手段的條件下,貨幣有充當儲藏手段的職能,它可在一定程度上調節貨幣流通量,保持物價相對穩定,所以不能認為貨幣數量可左右一切。
其次,漢密爾頓的研究主要是以西班牙作為研究對象,缺乏普遍意義。西班牙有其特殊性,由于種種原因,出現財政危機,使得貴金屬貨幣處于短缺狀態,據史料載,“西班牙比任何國家得到的貴金屬都多,但在國內商業流通方面卻缺少黃金,一直苦于貨幣不足?!盵4]西班牙的特殊性使其不能反映出歐洲價格上漲的整體性特征。
再次,將美洲金銀的流入看作16世紀西歐物價上漲的主要原因不符合當時的史實。西歐物價的漲落與金銀輸入的時間和數量并不一致,西歐在16世紀前半期上漲率最高,但金銀流入西歐是從16世紀中葉才開始擴大。而且據資料顯示,“盡管18世紀美洲金銀仍源源不斷地輸往西歐,但這個時期西歐的物價卻并未隨之持續上漲。不但如此,在西班牙,金銀輸入量最大的16世紀末和17世紀初,物價反而穩定下來。”[5]
此外,16世紀西歐還存在著一些對美洲金銀流入起抵消作用的因素:其一,中世紀后期,西歐金屬貨幣一直處于缺乏狀態,諾大的西歐市場對貴金屬理應有較強的吸納能力;其二,新航路開辟后,東西方交往擴大,為購買東方的胡椒、香料等產品,西歐金銀的輸出迅速增加,對市場上金銀的飽和也會起到消解作用。
綜上所述,把“價格革命”的動因單純看作美洲金銀的輸入是缺乏說服力的。“價格革命”無疑與美洲白銀輸入歐洲有關,但它不是根本原因,而只是加劇了歐洲通貨膨脹的嚴重性。因此有必要突破貨幣數量理論的局限,將西歐“價格革命”的原因置于更為廣闊的社會經濟背景中去。
二、“價格革命”產生的時代背景
15、16世紀是西歐社會經濟劇烈變動的時代。隨著西歐莊園制和農奴制的瓦解,商品經濟開始發展。這種變革產生了多方面的影響。
其一,商品經濟的發展引起了社會經濟結構的變動,這一變動的結果與16世紀的物價上漲有密切的關系。一方面,圈地運動的盛行使得養羊業侵占了大量的農業,改變了種植業和畜牧業的比重,糧食種植規模大大縮減,從而導致糧食供應緊張程度加劇,使糧價上漲日益嚴重。另一方面,由于農產品生產周期長,受自然條件限制大,生產成本較高,使得農產品價值難以迅速下降。而耕地向牧場的轉化,更加劇了糧食價格的上漲趨勢。因此,“隨著自足經濟向市場經濟的轉變,農產品價格多呈上升趨勢。”[4]
其二,社會經濟領域的變化還促進人們價值觀的變化,商業不再被認為是賤業,商人地位逐步提高。16世紀西歐各國普遍推行重商主義政策,鼓勵工商業的發展,人為地擴大了國內貨幣儲備,推動了物價的上漲。而物價上漲“歸根結底是根源社會經濟結構的一系列的比例關系的建立,是由于舊的社會生產和供給機制不適應新的經濟模式引起的”[6]。
三、“價格革命”發生的多因論
西歐社會由農本向重商的轉變,商品經濟的發達為“價格革命”的發生提供了可能性和必要性。但不可否認,“價格革命”的發生是多種因素共同起作用的結果。
首先,自然氣候因素起到一定的客觀作用。
16世紀的物價上漲主要是由糧食價格飛漲引起的,這與歐洲許多地方農業收成欠佳,紛紛改耕為牧有很大關系。古貝爾在對17世紀博韋地區的研究中,發現每隔30年就會出現一次糧食歉收(1597、1630、1661、1691、1725),并且將其與太陽活動周期,即太陽黑子周期及耀斑聯系在一起,認為農業生產的波動性與自然環境有著極大的關系[2]。1450到1750年,英格蘭的總價格指數從100上漲到600。在法國,從1500到1592年,價格增長了十倍。這種現象在很大程度上都與氣候不佳導致的糧食歉收有很大關系。
其次,人口增長也對需求和價格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歐洲各國在十四、十五世紀都經歷了瘟疫與戰爭的劫難,人口或停滯或下降。十五世紀后期開始出現人口增長。據里格利帶領的劍橋人口小組調查結果顯示,在整個16世紀,人口自然增長一直處于上升狀態??滴譅栔赋?,“英國1430年人口為210萬,在16世紀20年代上半葉為230萬,而此后進入高速的增長期,到1545年達到280萬,16世紀中期短暫的降低之后,到1603年達到了375萬,在80年的時間內增長了63%”[2]。
隨著人口數量的不斷增長,食品短缺的情形益發嚴重。加之土地兼并,商品經濟的發展,許多農業生產者被迫脫離土地,轉變為城市的無地勞工。非農人口增加,糧食的市場需求也隨之增長。在此推力下,小麥的價格在16世紀上半葉急劇上升,“洛林的小麥價格從1540年的144格羅索上升到1575年的300格羅索,增長了兩倍”[2]。這說明在生存必需品有限的條件下,日益增長的人口必然會推動價格的上漲。在這個意義上,或可以說人口增長是“價格革命”的重要助力。
毋庸置疑,“價格革命”的發生是多種因素共同起作用的結果。西歐社會由農本向重商的轉變,商品經濟的發達是“價格革命”最深刻的根源。美洲金銀的大量涌入、氣候、人口增長、糧食供應等因素則對“價格革命”的產生起了催化劑作用。歷史從來沒有“述而不作”的,在回答“西歐價格革命發生的動因”這類問題時,單一的結論幾乎是不可能的。探析一種歷史現象的原因必須著眼于多因論,把它置于大的歷史背景中并綜合考察與其相關的各種因素,才有可能得出一個盡可能客觀的結論。
參考文獻:
[1]周一良、吳于廑主編:《世界通史?中古部分》,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354頁
[2]朱明:《16世紀西歐“價格革命”新探》,《史學理論研究》2008年第4期。
[3]吳于廑、齊世榮主編:《世界史?近代史編(上卷)》,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18頁。
[4]姚凱:《“價格革命”原因質疑》,《世界歷史》1987年第3期。
[5]蘇聯科學院編:《世界通史》第4卷上冊,三聯書店1962年版,第353頁。轉引自姚凱:《由農本而重商與“價格革命”》,《武漢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87年第3期。
[6]蔡正平:《論“價格革命”的真正動因》,《重慶商學院學報》1998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