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曉麗



[摘 要]歷史名人古建筑是傳統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切實保護、合理開發利用歷史名人古建筑是繼承優秀民族文化傳統的重要途徑,同時也是促進淮安經濟和文化旅游經濟發展的重要資源。
[關鍵詞]名人古建筑;開發利用;研究
淮安地處中國北方南端而又處于中國南方最北端,橫貫南北分界線,自古有“一方水土養八方人”之說,淮河、大運河、古黃河、蘇北灌溉總渠在這里交匯。從戰國末年的楚韓遺民到明洪武年間,朱元璋遷蘇松杭嘉湖諸府十四萬多戶來淮。淮安漸漸成為中國南北匯聚的典型城市,江淮文化的杰出代表,這里孕育了大量的歷史名人,同時也留下了珍貴的歷史名人古建筑。一座保存完好的歷史名人古建筑,既是研究某一階段歷史文化的重要實物資料,又是社會、文化變遷的歷史見證。
一、淮安市歷史名人古建筑的現狀調查
目前,淮安共有35處歷史名人古建筑,按照級別、時間和位置分別加以分類,具體情況如下:
(一)按照文物保護單位級別分類
國家級共1處,省級共2處,市級共27處,縣級共5處。各級名人古建筑的數量和所占比例如下表所示:
占比例最大的是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共27處,占總數的77%。其次是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共5處,占總數的14%;其他級別的,共3處,占9%。
(二)按照時間分類
一些名人古建筑時間跨度較大,曾經多次重修或擴建,以其現存最古老建筑為基準;對于組合型建筑或建筑群中各單體建筑所屬時代不一致的情況,按照其中最早建筑所形成的時間來表示。這樣就可以比較清晰地把其所屬時代的復雜性呈現出來。按時間的分類如下:宋代共3處,元代共1處,明清共24處,近現代共7處。各個時代名人古建筑的數量和所占比例如下表所示:
占比例最大的是明清建筑,共24處,占總數的68%;其次是近現代建筑,共7處,占總數的20%;其他兩個時期的建筑,共4處,占12%。這符合時間越古的建筑保存下來的越少的一般規律。
(三)按照位置分類
名人古建筑所處位置以及周圍環境對于保護工作有一定的影響,從所處位置來看,有清河區、清浦區、淮陰區、淮安區和洪澤縣,分類如下:清浦區共8處,清河區共1處,淮安區共19處,淮陰區共4處,漣水縣共2處,洪澤縣共1處。各地的分布情況如下表所示:
位于市區(包括清浦、清河、淮安和淮陰區)的32處,占91%。其中淮安區作為淮安歷史文化名城的重點區域占54%。位于其他縣的的共3處,占9%。
二、存在問題及原因分析
(一)文物級別高的比級別低的歷史名人古建筑保護開發利用狀況好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兩個方面:一是國、省保級別較高,各級政府和文物部門比較重視,保護、開發和利用都比較規范。而且國、省保一般都是由市、縣保上升為國、省保的,往往是保護較好、價值較大的歷史名人古建筑申報為國、省保,所以其保護狀況較好。二是國、省保保護經費比市、縣保有保障。國、省保可以從國家文物局申請到維護與重修經費,而且按照相關規定,地方政府要提供相應的配套經費,所以,國、省保單位一般可以得到及時修繕并進行科學的開發利用。如周恩來故居的保護和開發利用情況就是典型案例。
(二)文物重點區域的歷史名人古建筑保護開發利用狀況比較好
淮安區是淮安歷史文化名城的重點區域,歷史名人古建筑的數量較多,保護狀況也比較好。其原因有如下幾個方面:一是淮安區的文物保護部門是最早成立,當地文保部門重視文物的保護。歷年來用于修繕的的經費也較多。二是淮安區的歷史名人古建筑納入城市旅游線路。如周恩來故居、吳承恩故居、劉鶚故居等等,資金就能得到一定的保障。三是居民的文物保護意識比較強,一般能夠較自覺地保護古建筑。而有的地區居民文保意識相對較差,缺乏文物保護意識,往往會在自覺與自覺中破壞文物。
(三)存在時間短的比長的歷史名人古建筑保護開發利用狀況好
對于歷史名人古建筑類文保單位來說,時間的影響是重要因素之一,其中時間較近的建筑保護情況要好于時間較久的建筑。歷史名人古建筑被破壞是由自然和人為因素造成的。自然因素包括風雨侵蝕、材質自然腐爛等。人為因素包括戰爭等。淮安歷史名人古建筑往往是磚木、石木、磚木石等多種材質混用,所使用的材質直接影響到對它的保護。如使用磚石質地等質地的,一般不容易遭到侵蝕與破壞,相對易于保護;而使用木頭等質地的,則相對不容易保護。這就要求我們在保護歷史名人古建筑的時候,要對破壞古建筑的各種因素進行分析,分清哪些是可以避免的,哪些是不可以避免的。
(四)旅游開發價值高的比低的保護開發利用狀況好
在“文化搭臺,經濟唱戲”口號的推動下,淮安各地都在挖掘當地的人文資源,以便發展旅游事業,推動經濟發展。一些具有旅游價值的歷史名人古建筑類文保單位得到了修繕,而一些無旅游開發價值的古建筑類文保單位則遭到冷遇。把旅游開發與歷史名人古建筑的保護結合起來,在文物部門的參與下制定合理的開發規劃,才能做到既發展了旅游,又保護了文物。有一些處于鄉村的古建筑,因屬于成組建筑或建筑群,而且具有一定的特色,亦有旅游開發價值,也得到了當地政府與文物部門的重視,如:枚乘故里建筑群、漂母祠建筑群即是如此。
三、開發利用淮安歷史名人古建筑的對策
文化名人是稀缺、珍貴的城市文化資源,具有不可復制與無可替代的特征。歷史上哺育了眾多的文化名人,他們為文化的傳承和創新貢獻了聰明才智,留下了豐碩成果。在幾千年或幾百年后的今天,如何借助“名人效應”,打好文化名人的品牌是我們應當著重思考的問題。
(一)統籌規劃,整合歷史名人遺跡
目前淮安市對歷史名人古建筑已有不同程度的開發,各級政府已投入較多資金修繕或改建。但這些名人遺跡相對獨立,沒有有效串聯和整合,有的甚至于接近湮沒無聞。因此要對文化名人資源進行分類整理,開發淮安“文化名人之旅”項目。突出周恩來、韓信、吳承恩三大世界級名人,帶動枚乘、枚皋、梁紅玉、關天培、劉鶚、周信芳等一批名人景點建設,充分彰顯淮安人杰地靈、名人薈萃的地域文化。進一步提升周恩來紀念景區檔次,展示一代偉人風范;借鑒杭州“宋城”,建設“韓信軍事樂園”,展示一代“兵仙”的軍事風采;建設“美猴王主題公園”,展示一代文學巨匠吳承恩所創造的“神魔世界”;推出“淮安名人故里游”、“康熙運河水上游”、“韓信故里游”用以提升淮安文化強市的品牌效應和宣傳效應。
(二)重點突破,推進名人品牌的建樹
淮安的名人旅游要走品牌發展之路,培養旅游者的品牌忠誠,從而獲得規模經濟效益,并以此樹立良好的社會形象。品牌建設一直是淮安旅游業經營活動中的弱項,淮安的旅游業要創建出自己成功的名牌,應首先從產品質量入手,創造較高的知名度和美譽度。較高的知名度和美譽度的基礎是產品質量。旅游品牌的建設是一個包括品牌定位、品牌形象塑造、品牌延伸、品牌促銷、品牌保護等工作在內的系統工程。一些地區的成功經驗為我們提供了借鑒,山東曲阜近幾年大力開發孔子旅游,每年在孔子誕辰日舉辦孔子文化節,開展多姿多彩的仿古祭孔樂舞、孔子臘像展、孔子生平事跡展、孔府文物展等多種形式的紀念活動,吸引了一大批國內外游客,既弘揚了民族文化,又取得了極高的經濟效益。浙江紹興在打造魯迅品牌上進行系統開發,不僅盡量恢復魯迅故里歷史街區的文化風貌,重新建設了內容豐富的魯迅紀念館,把魯迅作品中提到的店鋪(如“咸亨酒店”)和小商品(如“茴香豆”)作為品牌來經營,而且新建了名為“魯鎮”的主題公園,把魯迅文學語境中的虛擬世界還原成現實,讓游人置身于阿Q、孔乙己、祥林嫂……的環境氛圍中。
(三)展示歷史,加強名人故居的保護
名人故居是一個城市文化厚重的標志,也是不可再生的寶貴人文資源。按照人物屬性,可將名人故居分為政治家類、文學家類、科學家類、虛構人物類、社區遺跡類等類型。按照名人與故居的關系,名人故居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名人的誕生地,如周恩來故居、吳承恩故居等等;另一類是名人在各地的臨時居所,如周恩來童年讀書處、周信芳故居等等。它們是歷史的文脈,沿著這一條條文脈,可以認知歷史名人生活的經歷,并折射出歷史名人所在時代的變遷。布置名人故居的主導思想是盡力保持時代的、真實的、原汁原味的視覺效果,突出名人故居原始的生活風貌。與此同時要注意周圍環境與故居的協調,不致使人產生突兀感,讓游客到訪后能夠產生仿佛置身于當事人所處的時代背景、能夠有所啟發、思考。如此,其教育意義也就凸顯了。
(四)繼承名人精神,推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建設
歷史的長河波濤滾滾,名人就是大浪淘沙留下的珍珠晶貝,就是歷經風雨之后的亮麗彩虹。撬動歷史的車輪,推進社會的發展,激勵人們的精神,這才是我們對于名人的定義。歷史名人以其智慧、創新和意志的力量,為歷史發展和社會進步鑄就了一座座令后人敬仰的豐碑。他們或以奮發向上、執著追求的人生態度激勵著我們,或以百折不撓、寒歲松柏的可貴品格教化著我們,或以通達濟世、變中求勝的卓越才華啟迪著我們,或以報效國家、獻身時代的責任意識感召著我們。在他們身上,集中體現著中華文明的燦爛和輝煌,凝結著肥城人文精神的靈魂和精華。因此,研究歷史名人、宣傳歷史名人,是繼承優秀文化傳統、弘揚新時期人文精神的現實需要,是推動精神文明建設、提高知名度和影響力的現實需要,也是建設和諧文化、構建和諧社會的現實需要。
(五)運用媒體,加大輿論宣傳力度。
在開發利用名人資源,打造淮安名人品牌的進程中,除了創建名人文化產業鏈或開展“名人故居老宅游”等項目外,還要運用多種藝術手段,彰顯淮安名人的文化內涵,并通過各種媒體,加大海內外的宣傳力度。例如,可制作淮安名人郵票,創制淮安名人工藝紀念品,編寫及拍攝淮安名人傳記及電影、電視劇,制作名人CD光盤等等。在北京、上海、港澳臺及淮安等地,由政府出面,適時召開在全國有巨大影響的淮安籍名人紀念會、座談會、研討會、新聞發布會,或在市、區報刊開辟“淮安名人”專欄,出版淮安名人研究文集等等,均是擴大淮安名人影響面及覆蓋率的有效手段和重頭戲。
保護與開發利用是一對難解的矛盾,卻不是一對不可化解的矛盾。繼承和發展、歷史傳統和現代化要求都是人們的需求。聯系淮安的實際,我們更應該從人入手,注重總結歷代文化名人,弘揚優秀的民族文化遺產,以名人效應更好地為建設小康社會和和諧社會服務。只有繼承前人的文化成果,又反映新的歷史要求,進行新的創造,今人才能放出自己的光彩。這是歷史進步的體現,也是我們保護歷史文化遺跡,發揚淮安名人優良傳統的根本目的和現實意義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