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婷+陳大元
[摘 要]商代中期腰坑葬俗在中原逐漸盛行,隨著商王朝的統治、征伐及文化交流,流行于關中、海岱、長江中下游地區。山東地區腰坑墓最早出現于商代中期的大辛莊遺址,此后直至戰國中期出現了興盛、消衰、重新盛行、逐漸消失的曲折的過程。而這些變化是中原文化與東夷文化的不同的交流方式帶來的。
[關鍵詞]山東地區;腰坑墓;流行軌跡;原因分析
腰坑葬俗是在墓坑底部的棺下挖個小坑,放置隨葬品或殉人、狗的葬俗。山東地區的腰坑墓興起于商代中期,葬俗與商文化相似,腰坑內殉人或狗。周推翻商建立中央政權后,山東腰坑葬俗式微,西周晚期卻又重新興起直至戰國晚期逐漸消失。
一、由大辛莊、前掌大遺址看商文化東漸
(一)早商、中商時期
大辛莊地區是山東最早出現腰坑的地區。通過該地區陶器、青銅器的文化因素分析;商式器物和素面鬲、甗等為代表的岳石文化器物群的共同出土表明,該地區的岳石文化遺存同商文化遺存共存且為商文化因素占主導的商、夷兩種文化交錯地帶。但大辛莊遺址的周邊仍廣泛分布著岳石文化。這說明大辛莊一期商文化是突然插入到岳石文化分布區的,是一種突發式的軍事征服。而大辛莊商代墓地中出土的帶有的商文化因素的兵器表明這一地區是商族和東夷族軍事、政治活動頻繁的關鍵地帶。
大辛莊M139中商時期大型腰坑墓發掘出土了豐富的隨葬品及大型的銅鉞,鉞是軍事、政治權威的代表。墓主如果為東夷文化的貴族,則說明商文化的東漸已經深入到當地貴族的生活與思想領域;而如果為商王朝派往東夷地區的方伯,則說明了當時商王朝的軍事經略狀況。
商代中期是商夷關系的轉折期,商族與東夷族在仲丁東征以前一直處于交好狀態。夏末商湯為了伐夏同東方諸夷建立起戰略聯盟,早商時期這種聯盟一直持續“早商時期商文化獨在東部與東夷族的岳石文化仍維持著夏末商初以豫東杞縣一帶為界的分布態勢,而在北、西、南三面則持續擴張。”
這一情況到了中商時期開始變化,中商時期商王朝兵分兩路開始向東方擴張,這也就有了在大辛莊遺址中商文化因素占上風,腰坑普遍出現的現象。由于早商、中商早期的商文化東漸的基礎,商人進展迅速。商王朝通過控制交通線上的幾個要點,就達到了控制全區的目的。為何要侵入這一地區,方輝先生認為是從商王朝從該地區攫取食鹽的需要。這也許就是中商以前該地區成為商文化東漸的戰略前沿的原因。
(二)晚商時期
前掌大墓地是商晚期的代表,分為南北兩區。北區墓地是國君、王室墓地有35座墓,27座有腰坑;南區是一個家族墓地,有76座墓,31座有腰坑。前掌大商代遺存出土的部分青銅器、玉器、陶器從形制、紋飾到雕刻技法、表現形式與中原商文化都有相同之處,而隨葬器物組合、殉人、殉犬、葬貝等墓葬形制,都與中原商文化頗為相似。
但前掌大墓地在商文化因素占主體的情況下,也有著獨特的葬俗:大量出現中原商文化少見的二層臺殉狗;隨葬有陶鬲、豆、玉戈等在商文化墓地中少見器物;少見商文化不可或缺的觚、爵等酒器;二層臺上普遍豎置大型漆牌飾,大量隨葬具有當地特色的青銅牛頭形“面具”等。前掌大遺址是一處既堅持本身的文化傳統,頑強抵御外部商文化的入侵,又受到中原商文化強烈影響的方國遺址。
二、腰坑墓先秦時期流行軌跡及其原因
山東地區腰坑墓的出現比中原稍晚,已經是種成熟的葬俗,是伴隨著商文化的東漸出現的:腰坑的形狀、腰坑中所放的物品都與中原地區中商之前的腰坑相同,是中原地區成熟的泊來品。泊來方式是商文化的進攻造成的商文化的整體遷移,如大辛莊遺址;是同商文化的交流中的主動吸收和被動接受,如前掌大遺址。
山東地區的腰坑葬俗最初僅在其商王朝殖民統治點和臣屬國區流行,后逐漸被土著居民接受,又經歷由西周中期衰落到西周晚期再次盛行的演變;戰國晚期以后,腰坑葬俗退出歷史舞臺,這是山東地區腰坑葬俗的的流行軌跡。
武王克商后,周王朝面臨北狄西戎的侵擾和商殘余力量的反叛無暇東顧,因此西周早期山東地區腰坑葬俗分布同商代晚期大致一致。成王東征后,將山東部地區納于控制之中,導致了西周中期的腰坑墓葬明顯減少。上層統治者的治國策略直接影響當地文化習俗:周王朝分封齊、魯兩國,兩國不同的治國策略造成腰坑葬俗在兩國有截然不同的表現:西周晚期齊國出現了一批中小型腰坑墓,如岳家河、寧家埠等,但魯國卻極少見到且腰坑葬俗比齊消失的早而快。這與太公在齊“因其俗,簡其禮”伯禽在魯“變其俗,革其禮”的政治策略分不開。
(一)再次盛行原因
山東地區西周晚期腰坑墓多于西周中期,分布更廣。這是因為周王朝的中央地位下降,“夷商舊俗”再次被推崇,因此腰坑葬俗也再度興起。薛國故城、莒南大店等墓地發現的擁有大量殉人的高規格腰坑墓便是最有力的證明。
(二)消失的原因
第一,商族葬俗意識的日漸淡薄;商文化在西周由盛轉衰,殷遺民逐漸被周文化所同化,作為殷遺民的自覺意識日益淡薄導致了西周晚期的腰坑墓數量的銳減。
第二,各國、各族間的交流影響風俗文化;劉家店子兩座規模相當的大墓卻僅一座使用腰坑葬俗,也說明二者可能為不同族屬。東夷土著和殷商后裔不可避免的在交流過程中包容和認同其他文化,由于這些交流甚至是通婚帶來的葬俗的改變也可以認為是腰坑葬俗消失的理由。
第三,戰國以后的墓葬中多出土木俑、陶俑,這種新的葬俗文化逐代替了殉人、殉牲,這種埋葬制度的變化動搖了腰坑葬俗存在的基礎。
參考文獻:
[1]方輝.2003年濟南大辛莊遇址的考古收獲[A]2004年安陽殷商文明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2]方輝.商周時期魯北地區海鹽業的考古學研究[J]2004(4),53-67
[3]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所.前掌大墓地[M]文物出版社.2005.第5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