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楠

[摘 要]2007年,考古工作者在西安市臨潼區新豐街道辦事處屈家村發掘一批秦墓,其中一座編號M75的墓葬出土一套兩件銅漆木器箍件,均為片狀圓形,下沿內折。其中一件外口徑11、內口徑8.40、高2.20厘米,底箍底面及側面各陰刻有一處銘文。
[關鍵詞]秦墓出土;銅器;嗇夫
底面銘文一行4字:
“邵陰下官”
側面一條銘文一行17字:
“廿二年皮嗇夫王佗嗣邦斪容四分鼒一益”
下面,就這一銅器銘文,結合新豐秦墓相關情況進行一些探討,不妥之處,求教于方家。
一、銅器的國別與年代
“下官”僅見于戰國時三晉魏國所用的一種官職稱謂,陜西地區有“下官”銘文的戰國銅器也時有發現,如陜西武功發現的平安君銅鼎(1)、咸陽塔爾坡秦墓出土的“安邑下官鍾”(2)、銅川旬邑縣出土的“正立下官”素面銅鼎(3)等均出土過“下官”稱謂的戰國銅器。根據黃盛璋先生研究,這種“下官”銅器“梁二十七年鼎”、“安邑下官鐘”、“垂下宮鐘”、“信安君鼎”等,器種非鼎即鐘,皆為食器。為三晉時魏國器物(4)。可以初步斷定,這件“邵陰下官”銘刻銅器如同上述幾件銅器一樣,是一件魏國的器物。“邵陰”,應為魏國地名,是否為文獻記載魏安釐王九年所載之“召陵”(5),有待后續研究。
而據黃盛璋先生研究,出土于秦地的魏國銅器有后期秦人續刻的現象,也就是說,魏國的銅器被以各種原因帶到秦國后,按照秦人的衡制再行計算后將器物的計量刻于原有銅器上的現象(6)。那么,該件銅器所刻之“廿二年”是否就是秦王政二十二年(公元前225年)呢?從該件器物所刻“廿二年”中的“年”字寫法來看,與河南泌陽秦墓所出平安君鼎中的“年”寫法相同(7),據何駑先生考證,這種寫法與秦國的“年”字寫法不同,應是六國古文體;且這些銘刻文字大體內容與泌陽秦墓所出“平安君鼎”相同,也就是說,時代也基本可以斷定為戰國晚期。而戰國晚期,各諸侯國在位時間較長的除過秦昭王外,只有魏安釐王一人,他于公元前276年(秦昭王三十一年)即位,死于前243年(秦王政四年),在位34年。同時,從衡制看,戰國時期,只有魏國使用“鼒”這一容量單位,同樣使用這一容量單位的魏國器物有“大梁司寇鼎”、上海博物館藏卅二年平安君鼎,均銘刻“容四分鼒”(8)。“容四分鼒”實際容量為1800毫升(9),這幾年器物容量單位基本一致,寫法相同,所以,可以肯定,銘文所記刻的“廿二年”就是魏安釐王魏圉二十二年(公元前年255年),這件銅漆木器箍件所原有的漆木器應為魏國物品。只不過在公元前225年(秦王政二十二年)秦滅魏之后,輾轉到了秦之地。
二、有關“皮嗇夫”稱謂
“嗇夫”為起源很早的一種地方職官。“嗇夫”一詞出現于西周時期,《說文解字》曰:“嗇,愛濇也,…故田夫謂之嗇夫,…古文嗇從田”。《夏小正》“十有一月,王狩,陳筋草,嗇人不從”,李調元《夏小正箋》:“嗇當作穡,農夫也。言大閱之時,農夫不從狩,所以休息之也。”畢沅《夏小正考注》亦謂“嗇夫即農夫也”。可見,嗇夫其本義為農夫(10)。爾后,經歷了兩次變化后,即由農夫變為田官,進而演變成田神(11)。而據胡香連先生考證,最早記述“嗇夫”為官名的是《夏書》“辰不集于房。瞽奏鼓,嗇夫馳,庶人走”。孔疏:“孔安國云:‘嗇夫,主幣之官;馳取幣,禮天神。嗇夫于《周禮》無文,鄭注《覲禮》云:‘嗇夫,蓋司空之屬也。則官屬司空。庶人在官若胥徒之屬,使之取幣而禮天神也。”《管子·侈靡》篇有:“民死(尸)信,諸侯死化(貨)。請問諸侯之化?弊(幣)也。弊也者,家(稼)也者,以因人之所重而行之。五谷之君長耒耜,好獵之君長虎豹之皮,用功利之君上金玉幣,好戰之君上甲兵,甲兵之本必先于田宅。”也就是說,貨幣“從稼穡而來”,是從農業生產從而來。如三晉鎛幣采取耕具的錢鎛形,是歧頭梨;楚國的方錢是井田形的摹寫;燕齊的刀幣雖然是武器,也可用于從事生寒。周秦的圜法,是從環狀石斧演化而來的圓錢。因此,文獻記載的從事稼穡之事的嗇夫主管制幣之事抑或主管錢幣流通中的一些事宜是合理的(12)。“主幣之官”、“司空之屬”官階不小,到了春秋戰國時期,政治、經濟、軍事等各領域均有“嗇夫”這一官稱,其官階、職權有大有小,各種各樣的官嗇夫總稱為“吏嗇夫”,他們在國家政治經濟生活中扮演者重要的角色。《管子·君臣上》有過一段精辟的論述:“吏嗇夫任事,人嗇夫任教。教在百姓,論在不撓,賞在信誠,體之以君臣,其誠也以守戰。如此,則人嗇夫之事究矣。吏嗇夫盡有訾程事律,論法辟、衡權、斗斛,文頦不以私論,而以事為證。如此,則吏嗇夫之事究矣。人嗇夫成教,吏嗇夫成律之后,則雖有敦愨忠信者……”。可見,春秋戰國時期,有“主管財賄出納”嗇夫、“主管倉庫行政”嗇夫、“縣里的市籍或市鎮”嗇夫、“上林苑管虎圈”嗇夫、“管理馬廄”嗇夫等等。戰國時各諸侯國縣、鄉、亭各級行政機構均有“嗇夫”這一官職,據湖北云夢睡虎地秦簡及湖南里耶秦簡文字所記,到了秦代,除過“縣嗇夫”外,還有主管不同業務和部門的“嗇夫”官職,如“倉嗇夫”、“田嗇夫”、“庫嗇夫”、“苑嗇夫”、“離官嗇夫”等職官(13)。而隨著社會的發展,嗇夫這一官職稱謂則漸次消失。正如杜佑《通典·職官》卷三十三有關歷代職官演變的總結所述:“秦制大率十里一亭,亭有長;十亭一鄉,鄉有三老、有秩、嗇夫、游徼,三老掌教化,嗇夫職聽訟收賦稅……其鄉小者縣置嗇夫一人,皆主知民善惡為役先后,知民貧富為賦多少,平其差品……宋五家為伍,伍長主之,二伍為什,什長主之,什十為里,里魁主之,十里為亭,亭長主之,十亭為鄉,鄉有鄉侳、三老、有秩、嗇夫、游徼各一人,所職與秦漢同。”宋代以后,文獻中就很難看見嗇夫這一官職稱謂了。
故此,新豐秦墓M75銅漆木器箍件銘文所記的“皮嗇夫”亦為魏國“邵陰”之地專職管理皮革生產的官吏稱謂,有力的增加了有關戰國時代“嗇夫”職官的種類,補充了文獻記載的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