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王 晶
理性、韌性、“敢”性:行業報記者采訪的三種狀態
□ 文/王 晶
作者通過梳理和總結近幾年在《中國石油報》的石油新聞采訪經歷,對行業媒體記者應秉持的采訪狀態做了一些梳理。
中國石油報 記者 采訪
首先是選擇誰做采訪對象。筆者認為,采訪對象應當注重從三個邏輯層面進行選擇,即決策者、實施者、受影響者。從決策者那里,能得到為什么會有這個新聞事實,今后大致是什么方向,即了解事實的背景和變化趨勢;從實施者那里能得到具體的事實內容;從受影響者那里,能得到新聞事實究竟帶來哪些變化,有什么影響,即了解它的價值。如果這三個層面的對象都能采訪到位,記者就能基本掌握所報道事實的全貌。
2013年是油品銷售淡季,與其他銷售企業庫存高企不同,云南銷售逆勢突圍,銷量、利潤分別大增22%左右。他們的獨到經驗引發筆者興趣。筆者按照決策者、實施者、受影響者三個層次安排采訪,選取公司總經理、省公司營銷處和加管處負責人,昆明、玉溪兩個分公司經理,以及營銷部和加管部負責人,并深入4座加油站,走訪個別客戶。摸清云南銷售經驗在于,對客戶為本理念的深入貫徹,以及在這一過程中體現出的有逆市環境,無逆市思維的進取精神。稿件刊發后對其他銷售企業產生了很好的影響。
做聰明的記者,采訪前盡量全面考慮新聞事實涉及的相關層面,而不是走一步算一步。但已經考慮多時,還感覺缺少一塊東西該怎么辦?筆者認為,有兩個方向可以再次嘗試,一是按相關性進行思考,將和這件事有聯系的各環節,涉及的部門和人都過一遍,可能會發現遺漏;二是按照逆向思維進行嘗試,選擇與新聞事實看似無關,其實是互相牽制,處于此消彼長關系的環節、單位及個人進行梳理,往往有意外的收獲。
許多情況下采訪準備非常充足,但在采訪對象面前就是要不到具體素材,記者該怎么辦?筆者認為,這看似簡單的工作,考驗的是記者的韌性,臨場反應,或者變通能 力。
2013年,中國石油捐贈北京市的第二批LNG公交車開始運營。這是一個簡單的新聞,采訪需要至少來自三方面的素材:中國石油北京銷售有關負責人、北京公交集團(特別是公交車司機和售票員)、乘客。
四惠公交樞紐安裝有LNG加氣站,司機和售票員往往在這里下車加氣。第一輛加氣車到了,筆者上前跟司機聊變化,他反應平平,“跟以前一樣啊”,再問售票員,答案是:“好像是味小點兒。”這不是筆者想要的答案,于是繼續等待。半個小時過去,一無所獲。
并不是筆者的問題不專業。在采訪前,筆者做過功課,并詢問過報社車隊司機。在他的指導下,筆者現場仔細辨別了兩種車的不同,LNG車在減輕發動機聲音和凈化車廂空氣方面有明顯優勢。
繼續等待迎來了采訪轉機。第三輛車下來一位中年女司機,“可不么,環保多了。這車就像是我們自己的車,當然愿意開LNG的了。車特安靜,好幾次我都以為是熄火了。” 她的回答可謂“正中下懷”。
為什么多等一會兒就拿到了想要的答案?并不是幸運,而是筆者的樣本量夠了。
都說記者見官大一級,是指記者要有“姿態”,不管采訪什么人物,謹記記者是在履行媒體的采訪權和報道權。
2010年3月全國兩會期間,筆者負責人大采訪。最后一次去會場,恰巧到了陳耕所在團,當時他是全國人大財經委委員,此前擔任中國石油集團總經理、黨組書記,有30年的石油領域工作經歷。他為人低調,婉拒過《中國石油報》的兩會采訪,但在會場看見他,筆者還是想要嘗試。適逢他起身出門,筆者馬上跟出去,說明意圖。原以為會被拒絕,不料他笑著問筆者哪個單位的?又拿起筆者的兩會采訪證,看了看,然后跟筆者聊起來。上午會議結束后,新華社記者采訪陳耕,筆者再度加入“戰局”,這次主題集中在石油與節約上,陳耕非常感興趣,一直聊到會場周邊安靜下來,午飯時間已經過半,才結束采訪。
此次采訪屬于意外驚喜,是現場的嘗試為筆者贏得了意外的機會,最終寫成稿件《陳耕:我家有兩個節約模范》,雖然只是小特寫,但用他本人親身經歷講述,引導大家注重節約,這一個角度在石油報確實沒有過。刊發后在中國石油集團各層面獲得不少好評。
(作者是《中國石油報》采訪部記者)
編 輯 吳長偉 mailv@xinhua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