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祝蕓生 柳易江
黨報典型人物報道的創新“三度”
□ 文/祝蕓生 柳易江
《江西日報》近兩年連續發掘、報道了“龔全珍”“柯善梅”“楊衍忠”等一批重大典型人物,使之走出本省影響全國。他們的先進事跡報告團不但走進北京人民大會堂受到黨和國家領導人接見,而且在全國巡講獲得熱烈反響,成為時代的標桿與導向。一大批可敬、可信、可親的典型人物的“誕生”,正是《江西日報》在“高度、深度、溫度”三方面創新典型人物報道的實踐成果。
典型人物 高度 深度 溫度
近兩年,《江西日報》在媒體融合中大顯身手,增強現代傳播意識、強化互聯網思維,結合紙媒、網站、手機報等傳播渠道,全方位地對典型人物展開立體報道,為弘揚社會正能量、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供了強有力的輿論支撐。
龔全珍報道是該報歷史上最成功的一次典型人物宣傳。近一年時間,從江西省委書記強衛看望龔全珍老人,到習近平總書記親切地稱之為“老阿姨”并號召向她學習,再到龔全珍當選“感動中國2013年度十大人物”,期間,《江西日報》共刊發龔全珍的相關報道203篇,在全省乃至全國產生極大反響。龔全珍不僅是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的典型,還是廣大群眾學習的楷模,同時也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社會風氣的最成功典范。此外,該報發掘、報道的“愛崗敬業的最美政委”柯善梅,“永遠在路上的豐碑”曾建,“地礦事業‘鋪路石’”的楊衍忠等典型人物,也取得良好社會反響,在讀者心中樹立起一座座精神豐碑。綜觀這些典型人物的報道實踐,創新報道“高度、深度、溫度”是其共同特征。
先進就是方向,典型就是旗幟,榜樣就是力量。
習近平總書記在接見第四屆全國道德模范及提名獎獲得者時,指出:“偉大時代呼喚偉大精神,崇高事業需要榜樣引領?!泵總€時代根據所倡導的時代精神,都在培育和發掘先進典型人物,因此,每個典型人物都是時代精神的引領者。
如何提煉典型人物的時代特征?這是媒體的高度所在。高度,決定影響力。
黨報的高度,決定了典型人物報道的定位:以扣準時代主題、弘揚社會正能量、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高度去提煉典型人物的時代特征,并以大膽創新的手法報道出來,使其契合時代脈搏,與讀者靈魂共振,為時代發展貢獻精神力量。
龔全珍是江西省蓮花縣年逾九旬、有著65年黨齡的老黨員。在繁華時代,她與丈夫開國少將甘祖昌放棄了優越的大城市生活,毅然選擇回鄉,當起了地道的農民;在致力老區教育事業時,她幾十年如一日,嘔心瀝血教書育人;在本該頤養天年時,她仍生活儉樸、關心群眾、幫助他人。無疑,龔全珍具備典型人物的報道價值。基于樹立重大典型的高度判斷,從江西省委書記強衛來江西履新看望龔全珍之后,《江西日報》于2013年5月28日率先在頭版刊登了長篇通訊《將軍夢,守護情——記開國將軍甘祖昌夫人龔全珍》;兩天后,言論《緊握信仰的接力棒》《永葆本色不掉隊》《扎根于人民的沃土》,通訊《本色不改 信念永存——記共產黨員、開國將軍甘祖昌夫人龔全珍》等7篇報道相繼刊登。一個時代楷模的形象已然在讀者心中矗立——龔全珍精神,就是堅定信念、永葆本色的堅強黨性;就是服務群眾、一心為民的質樸情懷;就是淡泊名利、無私奉獻的高尚情操;就是忠于職守、矢志不渝的執著追求;就是勤儉節約、艱苦樸素的生活作風。
此外,26年如一日,恪盡職守,勤勉工作,在抗擊冰雪過程中勞累過度突發心臟病因公殉職的柯善梅;退休后20年帶病編寫找礦文稿,離世時把精心編寫的600萬字江西南部地質找礦文稿和幾百張圖紙無償獻給國家的楊衍忠,他們的典型事跡跳動著時代的脈搏,踐行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集中體現了鞠躬盡瘁、無私奉獻的崇高境界;甘守清貧、為民服務的高尚情操。他們的事跡,為實現“中國夢”提供了源源不斷的精神力量。
這三位典型人物的時代精神,都是記者、編輯、評論員從人物的思想和行為中沙里淘金地提煉出來的,因為客觀真實而不是貼標簽似的“高大全”,更因為他們的高尚情懷與公眾的價值觀同頻共振,所以,他們是可敬的。
時代精神讓人怦然心動,所迸發的精神力量超越時空。
典型人物是人,受眾最關心的是這個人和他做的事,而且尤其關心這個人與媒體定位是否有落差,是否是人為拔高。因而,受眾起初對典型人物不信服的心理是難以避免的。
為消解受眾的隔膜心理,必須把典型人物還原到現實生活,讓他們腳踩大地、緊接地氣。這一任務當由兩個環節組成,首先是記者對人物的深入探究,其次是媒體對素材的深度開掘。記者必須深入“走轉改”、踐行“三貼近”,只有扎實采訪、深度挖掘,才能言之有物、有人,才能敘事有理、有據,才能觀點準確、明晰,才能塑造一個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媒體只有運籌帷幄、精心策劃、精準運用,才能樹立一個立體的真實的典型人物,才能達到理想的宣傳效果。
如何深入挖掘人物的性格特點?如何找到人物升華時代精神的邏輯鏈條?在矛盾沖突中展現人物的思想,依靠細節、情節展現人物的內心世界,這是寫作的功力;多角度、多層面地還原人物“作為社會的人”的生活場景,這是采訪的技巧;多體裁、多手段地呈現典型人物,這是宣傳的智慧。
《江西日報》龔全珍、柯善梅、楊衍忠等典型人物報道,就是在精耕細作、深度挖掘上下足了功夫。
對于龔全珍的報道,《江西日報》可謂是深掘到了地心之火,細縷了她的所有人際網絡、放大了她走過的人生足跡,窮盡了一切可以運用的報道形式、傳播方式。以其朋友、子女、同事、領導、鄰居等為采訪對象,以日常生活、獲得榮譽、巡回報告、表彰情況、日記等為內容,多側面、多層次、多色彩地對龔全珍進行了全方位的報道;以消息、通訊、言論、專題、專欄、論壇、微話題等體裁,多形式、多維度地對龔全珍進行了立體化的宣傳;以文字、圖片、視頻、音頻等傳播符號對龔全珍先進事跡進行了跨越時空的現代化傳播。一個血肉豐滿、栩栩如生的龔全珍來到了受眾身邊。
關于柯善梅的報道內容分為三條主線——深入探尋成長軌跡,揭示其忠職為民品格及成因;全國先進事跡報告會;全省各領域學習其精神。這三條線索,步步深挖、層層遞進,由個人的崇高精神拓展到柯善梅對整個社會產生的積極影響。
開國將軍的夫人、隨丈夫“不當將軍當農民”、教書育人幾十載、一心為民伴斜陽……龔全珍的素材,浩如煙海;龔全珍的故事,珠璣閃耀;龔全珍的精神,熠熠生輝。在常規報道之外,《江西日報》5月底就密集推出獨家專欄“龔全珍的故事”,以短小的篇幅、靈活的形式、輕松的語言,一事一議地多角度講述龔全珍當下的鮮活故事?!洱弸寢尩牟夹贰秼寢?,我為你自豪》《一個純粹如蓮的人》等等,都如花絮般點染著她的生活圖畫,如浪花般折射出她的精神境界。這些鏡像似的忠實再現,讓讀者看到了一個活生生的典型——可以相信。
龔全珍年輕時就有寫日記的習慣,46本日記就是她的心路歷程,就是她的精神軌跡。這是一座新聞素材的寶藏!若刊登這些日記,可以讓讀者如掛著聽診器般去聆聽龔全珍的心跳,可以讓讀者去感悟日記者的所思所想,更可以讓讀者自己去掂量主人公的精神分量。取得龔全珍的獨家授權后,記者整理出的近12萬字日記,從6月17日起在《江西日報》連載,先后用了16個專版,僅6月30日就刊登了4個整版。這原本并不屬于新聞報道的日記體,卻把新聞宣傳的氛圍推向了高潮。緊接著,《江西日報》審時度勢,不僅持續刊發、及時跟進相關報道,還適度推出了系列評論員文章《談學習〈龔全珍日記選〉》。至此,宣傳高潮已爆發出滾滾浪潮,在接受人群中急速傳播推進。當然,這個過程中,宣傳密度的拿捏、宣傳力度的把握相當重要。
龔全珍日記的刊載,讓讀者觸摸到了一個真實質樸、境界崇高的靈魂——不但相信她是真實的人物,而且可以相信她精神追求的動因。在對媒體對人物的信任中,讀者對龔全珍的敬意便油然而生。春風化雨,潤物無聲。
從媒體對典型定位的“可敬”,到受眾對人物真實的“可信”,再到對典型人物生發出的由衷敬意,這條由上而下的傳播道路,很長,很難行走?!督魅請蟆纷叱鰜砹?,走得有創意有魄力。
人性本色令人共鳴共振,所形成的心理磁場強大堅實。
如果說,一座豐碑的高度是海拔、深度是基石,那么溫度就是它向景仰者傳遞的感動。
典型人物也有七情六欲,一樣有父(母)子(女)情、夫妻情、兄弟情、師生情、官兵情、戰友情、同學情……但是,在這些人之常情中,在個人情感與事業追求與集體、國家利益發生矛盾時,他們一定是以后者為重,這,也就是典型高于“凡人”的思想境界。這種矛盾沖突越尖銳,主人公就越有質感,報道就越能打動人心。無情未必真豪杰,憐子如何不丈夫?柔軟的情感,卻能形成巨大的沖擊力量,直指人心,令人潸然淚下。這,是藝術的最高境界,也是典型人物報道傳播效果的最高理想。
怎樣才能撥動受眾的心弦?這是對采寫作者功力的考驗。捕捉感人細節,精當運用語言,缺一不可。
《江西日報》楊衍忠的報道以細節見長。連續刊登的《楊衍忠的癡》《楊衍忠的勇》《楊衍忠的趣》三篇報道,以妻子的視角講述了楊衍忠“去年只下過兩次樓,今年一次也沒出過門”,年復一年地每天伏案整理地礦資料的“癡”;疾病纏身、體力不好卻依然深入探礦第一線的“勇”;喜歡下象棋、打撲克,后來把閑瑕時間讓位給整理贛南地質、物化探找礦文稿的“趣”。這些報道,以質樸的語言把主人公的故事生動地再現出來,真摯、動人。
發源于文學作品的“典型人物”,在紙質媒體上是最適合以報告文學形式來表現的,《老伴——聽龔全珍講甘祖昌的故事》,就是成功的范例。文章看似在講甘祖昌的故事,實際是在說甘祖昌夫婦的故事,而透過這娓娓道來的口語化的語言文字,讀者會隱約發現——龔全珍精神就是甘祖昌精神的傳承與發展。約七千字的文章,用的是第一人稱敘述者“我”,沒有描寫,沒有間接敘述,盡管限制了敘述者的視角,卻讓主觀表達自由馳騁、情感自如流淌,特別是摘選日記與文章敘述語氣的平白如話、自然流暢,讓讀者在酣暢淋漓的閱讀中不由得熱血升騰、熱淚盈眶……有溫度的作品,才能溫暖人心。為此,該報告文學也摘得第二十四屆中國新聞獎一等獎。
唯有傳遞了溫度,才能撥動心弦,才能溫暖受眾,才能讓受眾真切感受到典型人物的可親可愛,才能讓典型人物成為人們心中真正的永遠的豐碑。
(作者單位:江西日報社)
編 輯 陳國權 24687113@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