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本刊記者
普通市民感受到的“風”
文_本刊記者
曾經在網上看到一個段子,說某官員在桂林遇一老外,老外搭訕:“我發現,你們中國人喜歡旅游。”官員答:“不是旅游,是開會。”該官員到黃鶴樓,又與那名老外意外重逢。老外問:“你是來開會嗎?”官員:“不是開會,是參加培訓。”再后來在日本富士山下,該官員再次碰到那名老外。老外又問:“這次是開會還是培訓?”官員理直氣壯地說:“不,我是來考察的!”
這則段子令人啼笑皆非,它諷刺了一些官員以前的日子“太好過”。但是現在不同了,中央禁令頻下,反腐措施迭出,官員們自然不敢再明目張膽地搞如此“滋潤”的變相公款旅游了。除此之外,官員們的言行舉止、思維定勢和權力路徑也收斂了許多,甚至變得“小心翼翼”。從本刊記者的采訪來看,在普通市民(包括村民)眼里,官員們也確實有了許多改變,但不容樂觀之處依然存在。
從本刊記者對多位普通市民的采訪情況來看,他們普遍關注當下的反腐倡廉形勢,幾乎都對反腐新聞予以高度關注。
在今年人民網推出的“兩會熱點調查”中,“反腐倡廉”這一話題的熱度高居第2位。本次調查由“線上調查”和“線下調查”兩部分組成。“線上調查”關注前三位的話題,依次是“社會保障”“反腐倡廉”和“食品藥品安全”。在去年的同類調查中,“反腐倡廉”位列第三。對此,有反腐專家表示,反腐倡廉話題熱度不斷升高,反映出廣大人民群眾對反腐敗的信心不斷增強,期待也不斷增高。
人民網在宏觀面上對全國群眾的調查,無疑具有較高的權威性,也更能從面上反映群眾對反腐倡廉領域的關注度。那么,具體到市民、村民個體,老百姓對反腐倡廉的關注度又是怎樣的呢?近日,本刊記者對湖南、廣東、江西等地的一些普通市民進行了隨機采訪,不妨看看他們的態度和說法。
文彩霞是湖南省長沙市高橋大市場一家小日用品店的個體戶,大學文化,前幾年從一家民營企業辭職自己創業。“我一直保持著寫隨感筆記的習慣。”她對本刊記者說,黨的十八大召開以后,她加大了對反腐倡廉新聞的關注度,并且也在隨身攜帶的手提電腦上寫了不少感想。每天她都會打開手提電腦,重點看看當天網上報道的反腐新聞及評論,“幾乎每天都能看到貪官落馬的新聞,這讓我們感到大快人心。希望反腐力度能夠更大。”
廣東省開平市市民彭更榮則在電話里對本刊記者說,他歷來就痛恨貪官和腐敗現象。最近一年多來,彭更榮換了可上網的手機,只要一有空,他就上網搜索中央關于反腐倡廉的政策和貪官落馬的新聞。“看到貪官落馬,我就覺得心里痛快。”
從本刊記者對普通市民的采訪情況來看,他們普遍關注當下的反腐倡廉形勢,幾乎都對反腐新聞予以深度關注。因此,“既打老虎也拍蒼蠅”“刮骨療毒,壯士斷腕”“反腐零容忍”等等中央的反腐論調,他們都能脫口而出。而對于反腐的前景,大多數人都表示信心很足,“只要中央將這種高壓反腐的做法堅持下去,我們相信會有更多的貪官被繩之以法。”接受采訪的市民紛紛反映,他們看到貪腐官員密集落馬,“對我們來百姓來說,國家重視反腐就是好消息。”
一度以來,在媒體報道的信息“放大鏡”作用下,加上普通市民對身邊腐敗現象的感知,一些人對腐敗蔓延的社會感到些許失望,對官員和官場也持不信任態度,這從本刊記者的采訪可以管窺其心態。
“大概在四五年前,我們村的村務公開就是走過場,甚至干脆不公開。”網民陳金(應受訪者要求,使用化名)說,為此,他與村干部形同陌路。后來,他外出打工,也就懶得關心家鄉的村務事宜了,但是,他聽其他村民反映,村干部可能有見不得光的灰色收入。“都是一個村里的鄉親,當個村干部還撈油水,叫我們怎么不對一些基層干部心灰意冷呢?”陳金說。
在本刊記者采訪的市民(包括村民)中,大家普遍反映身邊的干部有或多或少的問題:有的受訪者直言,基層干部腐敗現象嚴重;有的受訪者表示,基層干部中不少人喜歡耍點“小聰明”撈油水;還有的受訪者稱,一些小干部喜歡說官話,打官腔,自我感覺良好,但不干實事。但是,受訪者中至少有一半以上的人都說,隨著中央反“四風”、厲行“八項規定”等一系列作風建設的措施實施以來,現在的基層干部明顯“收斂”了許多。
前述接受本刊記者采訪的廣東市民彭更榮說,自反腐以來,他也感到身邊的一些公務人員行事低調多了。他舉例說,原來他經常看到一位科級干部抽價格很貴的煙,“那種‘極品’煙,一包要上百元。”自從去年下半年以來,那位科級干部改抽每包20元的煙了,“我問他,怎么不抽‘極品’煙了?他說,反腐敗抓得緊,沒人給他送煙了,現在是自己掏錢買煙抽。”
從本刊記者調查的情況來看,禁令之下,黨員干部擺酒收禮的現象明顯減少。湖南省紀委、省監察廳在2013年7月就下發了《關于嚴禁領導干部利用婚喪嫁娶喜慶事宜大操大辦借機斂財的規定(征求意見稿)》,約束對象從領導干部擴大到了普通的黨政工作人員。有人質疑“生子祝壽禁辦酒”屬于利用公權干涉私權,是沒有道理的。對此,湖南省紀委調研法規室負責人表示,接受不了“生子祝壽禁辦酒”的可退黨辭職。
這對各級黨員干部產生了強烈的震懾作用。湖南省益陽市市民李云告訴記者,他認識的一位某單位的干部,因喜得貴子,原本計劃在今年年初擺上幾桌喜酒,把以前送出去的“人情份子”都賺回來。但最近那個干部取消了擺酒的計劃,因為他怕受到黨紀政紀處分劃不來。“不光是這件事,其他方面我也感覺到了地方官員行事、為人低調了許多。”李云說。
在反腐不斷加碼、約束官員的政策接連出臺的大背景下,官員們的日子確實過得不再像以前那樣“舒坦”了。但是,黨風、政風就此達到了“清正、清廉、清明”的目的了嗎?廣大市民就真的沒有意見了嗎?
有反腐專家表示,中央提出的“清正、清廉、清明”新風,其根本體現應是老百姓的心情舒暢,社會成員能夠有幸福感、安全感。而這一點,也是群眾訴求最強烈的。從本刊記者所獲悉的坊間議論來看,老百姓確實將自己是否生活得幸福放在了衡量、評價政策優劣的主要位置。他們對政府不斷出臺的減負措施和惠民政策普遍持擁護態度,“只要我們的生活過得越來越好,身邊的腐敗現象和特權現象大量消失,我們自然會擁護黨和政府。”但從現實來看,顯然,很多地方市民對現實情況還是不太滿意的。
在反腐高壓之下,玩貓膩、搞“變相”是一些官員的“創新”。就以中央要求的限制官員辦公用房面積為例,全國各地的官員都在對照制度整改,但也不乏作秀的。據《第一財經日報》報道:在辦公用房上,網友“人間正道”總結了五種貓膩:有的在清理檢查后又出現超標準;有的弄虛作假在房間多放桌椅,偽裝成多人一起辦公;有的把分隔房間作為走廊,造成新的更大的浪費;有的調換房間,按照可暫時使用(即可超30%~50%)標準調換;有的分隔后,一兩個領導就一個會議室、會客室,換湯不換藥。對此,知道內情的市民自然不會有好評價。
報道稱,更為詭異的事情發生在宴請上,網友“ZHB130619”說,一些地方公務員辦酒收禮又變了新花樣:只收禮不辦酒席。客人送完禮金后,管事人員給你發個紅包,說現在上頭查得緊不敢辦酒,吃飯的問題自己到外面去解決。
再如,在官員財產公開、住房信息公開、養老并軌制度改革等等方面,政府的動作也跟不上廣大市民的預期。近日,有媒體報道稱,事業單位改革受阻,僅10%在職人員會被轉至企業;從2014年開始,用3年左右時間能夠全面實施不動產統一登記制度,用4年左右時間能夠運行統一的不動產登記信息管理基礎平臺,形成不動產統一登記體系。針對這些信息,接受本刊記者采訪的市民(包括村民)紛紛質疑:“為什么涉及機關事業單位的改革就這么難?為什么官員們的財產公示至今還不透明?”
上海交通大學輿情研究實驗室、危機管理研究中心在報告中稱,“蒼蠅”的危害在于,直接面向基層、面向人民群眾,不良作風和濫用公權將在群眾中造成極壞影響,從而直接損壞黨和政府在群眾中的形象。比起“老虎”,“蒼蠅”數量更大,傳播病菌范圍更大,其危害程度更深。或許,普通群眾對“蒼蠅”感受更為直觀,只有真正讓廣大群眾感受到了“蒼蠅”不再“撲面”,“老虎”不再囂張的時候,“清正、清廉、清明”的政治目標才算真正得以實現,屆時老百姓也會發自內心地給執政黨、給官員們“點贊”。我們相信,此期可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