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巍
[摘 要]漢匈之間的和親是我國歷史上比較有特色的民族政策,漢匈和親使雙方在經濟、文化、軍事、人員交往及社會生活等方面展開了廣泛的交往,雙方的交往促進了中原地區與匈奴、農耕文明與游牧文明的相互交流,漢匈之間的和親在中華民族統一多民族國家發展的過程中產生了重要的影響。
[關鍵詞]漢匈;和親;影響
匈奴,曾活動于蒙古大漠和草原的一支強悍的游牧民族,在中國歷史的發展上發揮過十分重要的作用。其在與漢庭的交往過程中,有著錯綜復雜的關系。在雙方交往的過程中,和親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種交往形式,它對于漢匈雙方的發展都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漢匈之間和親政策的實行,在經濟、政治、文化、軍事、人員往來等方面對于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形成及發展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一、經濟方面
漢匈之間在和親的基礎上進行了廣泛的經濟交流。在漢匈和親盟約中就有漢每年向匈奴提供大量財物的規定,如高帝九年冬(公元前198年)劉敬去匈奴和親,選民家女充“長公主”嫁冒頓單于,并“歲奉匈奴絮、繒、酒、米、食物各有數,約為昆弟以和親”。在漢公主正式出嫁時,其攜帶的大量絲綢、銅器、鐵器、陶器、木器、馬具、黃金、服飾及其他一些生活用品對于匈奴社會的發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景帝時,復與匈奴和親“遣翁主如故約”并“通關市”,雙方交流的物資品種更多,數量更大,進一步加強了漢匈間經濟文化的交流和聯系。終景帝時,匈奴不時有“小入盜也,無大寇”雙方基本上保持了和好的關系。武帝初期,與匈奴“明和親,約束厚遇,關市饒給之”雙方的關系是和好而融洽的。“匈奴自單于以下皆親漢”漢匈人民往來于長城下,進行貿易和交往。同時,匈奴也將大量的本地特產輸入中原,有利的促進了中原地區經濟的發展。除正式的官方交往之外,漢匈雙方在民間也進行了十分廣泛的交流。農業方面,中原大量的農業生產工具及農作物傳入匈奴統治的地區,極大的促進了匈奴地區農業經濟的發展,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匈奴人民的生活。手工業方面,一方面大量的手工業制品傳入匈奴地區,同時多種手工業生產技藝也進入到匈奴地區,諸如農具的生產工藝、陶器的生產工藝等。手工業技術的傳入,極大地推動了匈奴社會的發展。伴隨著雙方農業、手工業交流的發展,漢匈雙方的商品交易也發展起來,漢匈雙方進行了大規模的商品交易。而且伴隨著社會的發展,雙方交易物品的數量和種類也越來越豐富。在實行和親政策之后,漢實現了“蓄積歲增,戶口寢息”,“海內殷富,興于禮義”,而匈奴的經濟也得到了快速的發展。在漢匈雙方經濟交流的過程中,部分匈奴人開始由經營畜牧業轉向和漢族人民一起從事農業生產活動。經濟發展之后,人口增加了,這就使匈奴人民的職業分工發生了變化,除部分青壯年進入軍隊外,其他的青壯年都投入到農牧業的生產之中。這種生產者的新分類對于匈奴地區的經濟社會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有助于民族融合與團結。由此可見,漢匈在經濟上的交流促進了漢匈經濟的發展,并且雙方交流的產品具有互補性,能夠滿足雙方不同的需要,有利于中國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發展。
二、文化方面
相對于經濟方面的交流,漢匈雙方在文化領域的交流則在更加廣泛的范圍內展開。漢匈和親使匈奴貴族領略到了中原地區發達的物質文明,不知不覺之中匈奴貴族越來越醉心于中原文明,渴望得到中原先進的農耕文明的滋潤。而漢統治者也希望以自己的文化來同化匈奴,以減緩匈奴對漢代北部邊疆的威脅。在漢建立之初“匈奴無文書,以言語為束”,“到漢文帝時,漢之使者中行說降于匈奴,并教單于左右疏記,以記其人眾畜牧。而且中行說令單于以尺二寸犢,及印封皆令廣長大”。文帝時期將漢族計算和統計人口、牲畜、物資的方法傳授給了匈奴,對于匈奴社會的發展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同時,蒙古草原上的匈奴游牧文化對中原地區的農耕文化也產生很大的影響。大量游牧文化的傳入,促進了漢統治地區畜牧業的發展。正如漢使中行說對匈奴老上單于所說“匈奴人眾不能當漢之一郡,然所以強之者,以衣食異,無仰于漢,今單于變俗好漢物,漢物不過什二,則匈奴盡歸于漢矣”。
三、軍事方面
漢匈雙方在軍事領域的相互交流既有戰場上面的正面交鋒,同時又有和平時期雙方進行的交流。第一,兵制方面,中原地區在漢代統治時期已經形成了較為完善的征兵制度,戰時能夠快速形成戰力,應對外敵。而匈奴初期則兵民不分,“寬則隨畜,因封獵禽獸為生業,急則人習戰攻以侵伐”。隨著漢匈交往的日益加強,在匈奴的軍隊中出現了脫離生產,只擔任作戰的常備兵。常備兵的出現在一定程度上是受到了中原軍制的影響。第二,兵種方面,中原地區步兵是軍隊中最主要的組成部分,而與此相對應的是以騎兵為主的匈奴軍隊。在漢匈交往日益加深的情況下,中原王朝認識到騎兵部隊的重要性。匈奴的馬匹大量涌入中原,一方面增強了漢族軍隊的戰斗力,另外也增強了漢地農業的發展水平,因為馬匹除用于軍隊外還被運用于開墾土地,有效地提高了生產力水平。
四、人員交流
漢王朝與匈奴交往的過程中,人員往來源源不斷。漢匈雙方的人員交往包括許多招降的官員,漢人進入匈奴之后往往都得到了很好的待遇,得到了匈奴單于的器重。除此之外,匈奴也有官員進入漢地。武帝時期,大量雇傭善于騎射的匈奴人充作教練。“金日蟬,出身降虜,而漢武帝甚信愛之,賞賜累千金,出則驂乘,入待左右”。漢與匈奴雙方都曾對對方的官員進行誘降,這種策略在漢匈雙方的交流過程中也發揮了重要的作用。每當有漢庭公主遠嫁匈奴時,必然會帶領規模宏大的隊伍跟隨,其中必然會有掌握各種手工技藝的工匠相隨,同時還有熟知農業生產的熟練勞動力。大批的工匠留在匈奴與當地的人們結合,有助于漢匈民族的融合。
五、社會生活
漢匈雙方進行和親在社會生活方面也產生了重要的影響。第一,交通工具方面,“匈奴的主要交通工具馬、騾、驢、駱駝和車輛包括置于木筏之上的浮袋都影響了漢代中原地區的交通工具”,這極大地改變了中原地區以往的出行方式。第二,建筑方面,早期的匈奴早已習慣了“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因此他們沒有筑城的習慣,但是伴隨著漢匈的交往,中原地區的筑城之法也傳入到匈奴地區。兩漢時期,匈奴修筑了不少的城堡,其中最為著名的便是郅支單于在西域康居所修筑的“郅支城”。“據蒙古考古學家策·道爾吉蘇榮考察,烏蘭烏德西南伊沃勒加鎮貴族房屋遺址中即有漢式的爐灶和熱坑等取暖設備蒙古中央省高瓦-道布鎮特列勒金鎮和布爾黑·多爾布勒金鎮等三個城鎮還出土了飾有秦漢時代中原建筑物花紋特點的筒瓦。”第三,服飾方面,漢匈和親之后,大量中原地區的絮、繒、帛、織綿以及漢式衣裳、冠帶進入匈奴,大大豐富了匈奴服裝的質料和式樣,對匈奴人的服飾產生過顯著的影響。同時,匈奴地區的服飾也傳入到漢地,被中原地區的人們所接受。第四,音樂舞蹈方面,中原音樂歌舞進入匈奴地區的同時,塞外的胡腔歌舞傳入中原也并不鮮見。雙方的樂器更是互相利用,廣為傳播。匈奴人的吹奏樂器“胡笳”,在東漢時期逐漸傳入中原,為漢人所愛。據史書記載“靈帝好胡服、胡帳、胡床、胡坐、胡飯、胡空侯、胡笛、胡舞,京都貴戚皆竟為之”。第五,思想觀念方面,匈奴實行收繼婚制度,但是由于受到漢族倫理道德觀念的影響,改變了其長期執行的原有的婚俗習慣。第六,教育方面,匈奴人從小接受的是狩獵和騎馬作戰的教育,也不曾設立專門的教育機構,漢匈實行和親之后,雙方的交流帶來了教育內容和教育方式的轉變。
漢匈雙方實行的和親政策,鞏固了漢與匈奴的友好關系,有利于雙方社會經濟的發展,使漢匈形成了“邊城晏閉,牛馬布野,三世無犬吠之警,黎庶忘干戈之役。”的局面,加速了漢與匈奴的民族融合。和親政策的實行換來了長城內外的和平與安寧,促進了邊疆地區生產的發展與繁榮。和親在經濟、文化、軍事、人員交往及社會生活等方面對于中國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發展產生了十分重要的影響,是中華民族凝聚力不斷增強的一個縮影;反過來又增強了中華民族的凝聚力。
參考文獻:
[1]王鐘翰.中國民族史[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12.
[2]崔明德.中國古代和親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3]蔡明玲.從漢匈關系的視域討論胡笳在漢文化中的意義展演[J].徐州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5).
[4]崔明德,莊金秋.對西漢官員投降匈奴問題的初步考察[J].煙臺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4).
[5]閻盛國.漢朝招降匈奴策略述論[J].軍事歷史研究,2004(2).
[6]海純良.漢匈和戰之利弊述評[J].邊疆經濟與文化,2010(8).
[7]高榮.論漢武帝“圖制匈奴”戰略與征伐大宛[J].西域研究,2009(2).
[8]高榮.論武帝以前的漢匈關系[J].西北第二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4).
[9]曾凡貞.民族和親政策對中國古代實現社會和諧的意義[J].北華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8).
[10]王嶸.西漢和親政策與漢文化的傳播[J].新疆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0(3).
[11]張書艷.匈奴和親政策初探[J].煙臺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