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汶東
[摘 要]在秦征服巴蜀以后,秦帝國將秦民移入巴蜀、興修封建城市、確立封建制度、興修水利,鞏固在巴蜀的統治。盡管從主觀上來看,秦對巴蜀的戰爭以及其社會經濟改革破壞了巴蜀地區百姓已經形成的生活現狀,但是從客觀上來看,其一系列政策便使得閉塞的巴蜀文化迅速地融入到中原文化,一直到西漢中,其原來的民族特征才真正消失。秦國在巴蜀成功的經濟政策使得巴蜀地區的經濟在原來基礎之上有了新的發展,有效地支援了秦滅六國的戰爭,也對漢朝的經濟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同時在發展中自身也不斷健康發展。
[關鍵詞]巴蜀;戰國后期;秦國征服;社會經濟改革
巴蜀經濟文明歷史悠久,巴蜀地區的發展自商周開始,放眼于整個華夏,其農耕文明都較為先進,秦國為了一統天下而首先入蜀,對蜀地大力發展,為秦滅六國和西漢文明發展都有著極大的影響。
一、巴蜀的地理概況
巴蜀地區在古代,從農耕條件來看其較為優越。古代的巴蜀是當時華夏的農耕良域,而在我國古代,農業乃是經濟發展的基礎,在《后漢書》有評說:“蜀地沃野千里,土壤膏腴,果實所生,女工之業,覆衣天下,器械之饒,不可勝用。又有魚鹽銅銀之利。”這就全面地評述了古代巴蜀地區優越的農耕自然地理環境。從其中的土壤條件看,巴蜀地區的土壤有多種類型,存在黃壤、紫色土、棕壤等,這就使得這一地區適合多種農作物的培育生長,且產量較大。其中存在的紫色土以及由河流沖積形成的潮土占面積最為廣大,而紫土則主要是黃土壤形成的主要來源,而潮土則是種植水稻最佳的土壤。這就奠定了其農耕最為基本的條件,那就是所謂“膏腴”之地。在灌溉方面,巴蜀地區的水源豐富,河流貫穿整個境內的河流主要有岷江、嘉陵江等大的河流。《華陽志》中記載,“岷山導江,東別為沱。”其“泉源深盛,為四瀆之首,而分為九江。”巴蜀地區特殊地形也有利于降雨的形成,在四川盆地的中部,全年的降水量達到一千多毫米,并且向四周有著逐漸增大的趨勢,水分蒸發量遠遠低于降水量,這就使得巴蜀地區水量充沛。為農耕發展提供了物質,地理,天時等各方面優越條件。
二、秦漢對巴蜀的征服及其社會經濟改革
直到公元前285年,秦帝國最終平滅了巴蜀人的反秦活動,將蜀國改為蜀郡,最終實行郡縣制,秦帝國政府派官員實施了管轄統治,最終將巴蜀地區的割據狀態結束。秦政府將《秦田律》在巴蜀地區大力的推行,下設鹽、鐵、市官等機構來穩定其對巴蜀地區的封建統治,建立起了正常的封建秩序,最終進一步地促進四川地區的發展。
秦對巴蜀的統治方案中,其一方面主要就是繼承原有政治和經濟基礎,另一方面則就是挑戰來自根深蒂固的舊勢力的落后觀念,在政策上主要就是體現為軍事上的鎮壓和制度上的更建,實行井田制和郡縣制,而在文化和意識形態上則主要就是將秦人移民到巴蜀地區,統一文字、修建跟咸陽同建制的城邑),對巴蜀地區苦心經營。對于那些散落地聚集于崇山峻嶺之中的大大小小的部落,無論其有無必要,當時的秦國也無法對其直接統治。秦國對其主要還是采用懷柔政策,施以恩惠,并且進行友待,進而換取兵源合作以及戰略要道安全保障等方面的戰略合作,這跟秦帝國奪取巴蜀地區的真正目的有關系,《史記》中記載,伐蜀“取其地,足以廣國;得其財,足以富民。”,秦國所看中是巴蜀地的豐沃國土以及其龐大的財富,以及兵員和戰略通道,其最終的劍鋒主要是直指諸侯強國楚國,最終實現中原一統。
在對巴蜀地區的統治中,秦的改造除了對原有政治經濟的繼承,還主要是通過幾個方面來進行,其一就是遷入秦民,《華陽國志》中記載,戎伯尚族,乃移秦民萬家實之,在其后的西漢時期的移民有同樣意義,目的主要就是從事生產,對原有的資源進行開發,同時也進行一種同化式的教化,利用中原較為符合封建的生產方式以及風俗習慣去影響并加速“蜀地”的改革。秦國對蜀的首次秦民移入是發生在公元前314年,有記載表明,移民規模達到了五萬多人。其中大多數是到達成都,也有部分移民入蜀而沿途扎根進行安居。
除了移民就是興建封建城市和封建制度,在秦國滅巴蜀后,在川東地區,主要以平都、枳、江州、閬中等為都城,并形成了早期的城市體系建制,主要是以都城為中心,在川中以及川西,主要是以成都為中心而形成輻射四川整個盆地及周邊地區的城市體系,這兩個城市體系帶動整個巴蜀地區經濟文化繁榮發展。
在秦滅巴蜀以后,以及后來的漢政權建立,封建政府都在巴蜀地區興修了大量水利工程,進一步促進巴蜀地區的農耕經濟發展,在我國古代,巴蜀地區雨量充沛,其地面徑流十分地豐富,但往往會出現排泄不暢的困局,進而造成大范圍的水災,嚴重地影響到了百姓正常的生活以及當地經濟發展,因此秦國在統一了巴蜀后,大力興修水利工程,其中較為有代表的就是蜀郡守李冰都江堰工程,李冰帶領蜀中百姓興建都江堰,修整了南安沫水一直到岷江會流處的水道,疏通了岷江宜賓沙灘等。
三、結束語
巴蜀地區存在的兩個古老民族,在秦國進行封建化改革、文字統一以及遷移等改革政策的直接影響之下,居住在巴蜀地區原來的巴蜀人和中原地區的文化迅速進行融入,到西漢的中期,巴蜀民族特征通過百年融合不再具有原始特征,也正是秦漢在巴蜀地區的經濟政策使得巴蜀經濟于原基礎之上登上了新臺階,對后期秦滅六國和漢代中興都立下了汗馬功勞,同時也使得巴蜀在自身經濟發展之中創造了各方面的條件。
參考文獻:
[1]馬銀行.遠古至秦漢間汝潁水流域社會經濟發展[J].平頂山學院學報.2008.02
[2]羅君.秦漢時期巴郡的政治和經濟[J].涪陵師范學院學報.2004.02
[3]劉瑛.試論商品經濟對秦漢鄉村社會的影響[M].江西師范大學.2003.05
[4]王朝陽.戰國秦漢時期梁宋地區經濟發展與環境條件研究[M].河南大學.2005.05
[5]吳光輝.論秦漢商品經濟發展的主要原因[J].九江學院學報.200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