冉海琴
[摘 要]明初,為了維護西北邊疆的穩定,在河湟洮岷設置“西番諸衛”來加強對這一地區的的統治,由于其地理位置和行政建置的特殊性,一直以來都是學術界研究的熱點。現就20世紀80年代以來對西番諸衛的研究加以概述,并對相關研究進行總結。
[關鍵詞]明代;西番諸衛;研究概況;綜述
《明史·西域》言:“西番即西羌,族種最多,自陜西歷四川徼外皆是,其散處河、湟、洮、岷者,為中國患尤劇”。作為中原進入藏區腹地的必經門戶,且該地區藏、回、蒙古、漢等民族雜居,明王朝能否有效的對該地區進行統治和管理,對維護西北邊疆的穩定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公元1368年,朱元璋建立了明朝,面對嚴峻的邊疆形勢,明王朝在此先后設立河州衛、洮州衛、西寧衛、塞外四衛,統稱為“西番諸衛”來加強對這一地區的統治。
20世紀80年代以來,對明代西番諸衛制度的研究,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取得了更進一步的發展。具體表現為相關著作的增多,以及專門研究某一方面論文的出現,這些研究涉及政治、經濟、文化、民族關系等多個方面,在深度和廣度上都超越了前人研究,現就相關的研究成果加以概述。
一、相關的學術專著
(一)相關史料匯編
在史料整理方面,中國藏學出版社1994年出版的《元以來西藏地方與中央政府關系檔案史料匯編》輯錄了元明清及民國700年間有關西藏地方與中央政府關系的歷史檔案、正史和實錄等文獻,內容包括太祖在藏區設立衛所治理西藏,西藏宗教首領朝貢請封等,為研究西番諸衛提供了政治、經濟、民族交往等詳實的史料。朱太巖主編《西北稀見方志文獻》叢書(蘭州古籍書店1990年版),輯錄了西北地區稀見的方志文獻,叢書文獻,民俗文獻,少數民族文字文獻,文學文獻,考古文獻和敦煌學文獻等,為研究西北少數民族地區提供了詳實的方志文獻。此外,張羽新主編的《中國西藏及甘青川滇藏區方志匯編》(學苑出版社2003年版)該書是有史以來第一部中國西藏及甘青川滇藏區地方志和涉藏志乘文獻匯編。對民國以前中國西藏及其它藏區各種方志和專著文獻的漢文史料基本網羅無遺,全面反映了中國西藏及甘青川滇藏區地方志的收藏情況,從方志方面為研究西番諸衛提供了史料,這些方志和涉藏志乘包括了平時難得一見的文本,如明代收集有《西寧衛志》、《西番譯語》等。所有以上這些都為研究西番諸衛提供了詳實的史料。
(二)專門的著述
明代建立后,對河、湟、洮、岷地區加強了治理,突出的特點就是建立軍政合一、漢藏官員參治的土司衛所制,實行“以流管土”“以土治番”的政策。相關研究有高士榮的《西北土司制度研究》(民族出版社1999年版)就漢唐時代土司制度的建立到民國時期西北土司制度的改土歸流,系統的講述了我國西北地區土司制度的起源、形成、發展及其衰落的歷史。楊士宏的《卓尼楊土司傳略》(四川民族出版1990年版)一書對洮州衛的卓尼楊土司家族的歷史淵源、世襲傳承以及宗教問題進行了論述。王繼光《安多藏區土司家族譜輯錄研究》(民族出版社2000年版)通過介紹《李氏世襲宗譜》、《魯氏家譜》、《祁氏家譜》,從而揭示了這幾個土司所在地區的政治、經濟、文化等情況。
此外,李清凌的《西北經濟史》(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介紹了明王朝統一下西北地區的水利與土地經營,畜牧業、自然資源的開發以及西北地區的交通與茶馬互市商業的發展。王致中、魏麗英的《中國西北社會經濟史研究》(三秦出版社1991年版)對明代西北的茶馬互市、屯墾、水利、移民等進行了深入的研究。
崔永紅《青海經濟史(古代卷)》(青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論述了明治至清中期這一地區的農業、畜牧業、手工業、采礦業、商業、交通郵驛以及中央政府對西北地區進行的政治管理方式等。
二、相關學術論文
20世紀80年代以來,對西番諸衛的研究,除了一些綜合性的專門著述外,還有諸多論文的發表,這些論文涉及政治、經濟、文化各個方面。現就其中的一些主要論文進行概括性總結。
(一)中央政府對西番諸衛的政策方面的研究
陳慶英的《明代甘青川藏族地區的政治述略》(《西藏研究》1999年第2期)指出明朝對藏族地區的政策主要依靠對藏族僧侶首領封授官職,通過他們管理地方政教事務,同時通過藏族僧俗首領之間的貢賜關系以及控制漢藏間的茶馬貿易,以政治和經濟上的利益維持和保持藏族各地僧俗首領的明朝的歸附。杜常順的《從“西番諸衛”看明朝對甘青藏區的統治措施》(《青海師范大學學報》1998年第4期。)就“西番諸衛”設置的過程,“金牌信符”下的茶馬貿易,僧綱司士官制度等民族政策進行了探討。蘇發祥的《簡論明朝對甘青藏族地區的治理》(《中央民族學院學報》1990年第2期)則從政治、經濟、文化三方面論述元明清時期,中央政府對活動在河(州)、湟(水)、洮(河)、岷州及玉樹果洛地區的藏族的管理,此外,王玉祥的《論朱元璋經略洮州》(《甘肅社會科學》2003年第6期)、丁汝俊的《論明代對西北邊陲重鎮洮州衛的經營》(《西北民族研究》1993年第2期。)集中的探討了對洮州衛的建置、中央對其的治理等方面的內容。
(二)土司制度方面的研究
明代在承襲元代措施的基礎上,又由于西北邊防形勢的變化,在該地區實行衛所與土司并行,土官與流官互參的形勢,相關研究有王繼光的《明代安多藏區部族志》(《西北民族研究》1997年第1、2期)依據明史料中輯錄的安多藏族部落的漢文史料,寫出了安多藏區河州、洮州、等衛的部族志,為安多藏族部落史的研究提供了有價值的資料。張維鴻汀遺稿、張令瑄輯訂的《甘肅、青海土司志》(《西北民族研究》1997年第6期。)在此文中對洮州衛的卓尼的楊土司、咎土司,世襲的指揮使的傳承進行了細致的梳理,使得人們對洮州衛的土司、世襲指揮使的傳承有了清晰的了解。此外還有李建寧的《清代管理清河河湟地區方略簡述》(《青海民院學報》1997年第3期),王樹民的《明代以來甘肅青海間的土司僧綱及其與古史研究》(《河北師院學報》1987年第2期)等。
(三)關于茶馬貿易問題的研究
明王朝為了達到“以茶馭番”的政治目的,同時為了加強對該政策的管理,明王朝相續實行了“官營茶馬貿易體制”、“金牌信符制”、“勘合制”和“馬賦差發”等策略。相關研究有丁汝俊的《明代洮州衛的茶馬貿易》(《西北民族大學學報》1990年第2期。)對明代洮州衛的茶馬貿易有一個初步的研究。左書謬的《“金牌制”考略》(《民族研究》1987年第4期)、對勘合制推行時間、種類與用途、管理及其作用進行了說明。此外謝玉杰的《明王朝與西北諸番地區的茶馬貿易》(《西北民族研究》1986年第1期)系統的論述了明代茶馬貿易制度的實施情況以及其在治馭西番上取得的成功。
(四)民族宗教研究
杜常順:《明清時期河湟洮岷地區家族性藏傳佛教寺院》(《青海社會科學》2001年第1期。)著眼于家族性寺院在地方社會、政治、經濟領域中的影響,對其興衰沉浮做了探討,指出此類寺院同時發揮著神職、政治、經濟功能。王繼光的《安多藏區僧職土司初探》(《西北民族研究》1994年第1期)對甘青土司的形成問題和僧職土司等問題做了細致的探討。蒲文成《河湟地區藏傳佛教的歷史變遷》(《青海社會科學》2000年第6期)論述了藏傳佛教的傳入、發展到鼎盛、衰落的演變過程。
(五)軍屯、移民及其他方面的研究
崔永紅《明代河湟地區軍屯的管理及租賦》(《青海社會科學》1989年第4期)對河湟地區軍屯的組織管理,屯軍受田畝數,耕牛籽種的供給以及軍屯的租賦等問題進行了探索。米小強《明代河、洮、岷州三衛軍糧補給考》(《蘭州教育學院學報》2011年第6期)論證了明代河州、洮州、岷州的屯田、民運、和鹽引在軍糧補給中所占的份額。賈偉、馬興盛《試論明代青海河湟地區人口遷移》(《青海名族研究》2002年第2期)論述了明代河湟地區的移民活動狀況,以及人口活動的歷史進程,較詳細的考證了青海移民的來源,遷入區及移民方式等相關問題。
三、結語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看出,對西番諸衛的研究主要還是以論文形式存在。專門性著作很少,在內容上研究中央對西番政策、土司制度、茶馬貿易的文章居多,而對這一地區的宗教、水利、移民等的研究相對較少,而且缺乏對西番諸衛整體性的研究,大多數研究是放在藏區這一大的環境下進行的。
參考文獻:
[1]顧祖成、王觀容,瓊華等編:《明實錄藏族史料》[M],拉薩:西藏人民出版社,1982.
[2]張羽新:《中國西藏及甘青川滇藏區方志匯編》[M],學苑出版社,2003.
[3]馬大正:《中國邊疆經略史》[M],中州古籍出版社,2000.
[4]高士榮:《西北土司制度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1999.
[5]楊士宏:《卓尼楊土司傳略》[M],成都:四川民族出版,1990.
[6]王繼光:《安多藏區土司家族譜輯錄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2000.
[7]谷苞、李清凌:《西北通史》[M].蘭州:蘭州大學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