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晚清民族矛盾尖銳,政府權威受到嚴重的挑戰,為挽救風雨飄搖的統治,清政府開始標榜立憲。一時間激進立憲的聲音左右了輿論的導向,面對這種現象,擁有多次出國考察經驗的于式枚,結合當時國內外時局,提出了自己對立憲的看法。
[關鍵詞]晚清;于式枚;立憲觀
于式枚是清末著名的政治家、教育家和文學家,作為李鴻章的得意幕僚,早年的于式枚曾經協助其辦理過洋務運動,并跟隨其游歷各國。預備立憲時期,曾擔任過出使德國的憲政大臣和憲政館的官員,其晚期的政治活動使他能夠熟悉西方的政治制度和社會風情,從而使他對當時的憲政有著自己特有的看法。
一、立憲觀來源
(一)早年的屈辱外交經歷
1894年,甲午戰爭清政府的慘敗,讓關心時局的于式枚憂心不已,他在寫給文廷式的書信中提到“和議若成,便作梅福”。[1]1895年,清政府命李鴻章、張孝謙、于式枚、徐壽朋、伍廷芳等赴馬關簽約,但據《甲午戰爭史》記載,于式枚等三人未到職,沒有隨行。[2]可以看出,于式枚對這次議和有很大的抵觸情緒。八國聯軍侵華后,于式枚協助李鴻章簽訂了屈辱的《辛丑條約》,“《辛丑條約》成,清廷賞于式枚五品京堂,充政務處幫提調。”[3]這兩次屈辱的外交事件從而促使他開始反思中國的未來:日本何以戰勝中國,西方為何如此強大,另一方面是其接觸到西方的政治制度和民主思想,助長了他的革新思想。從而對其日后的憲政觀有很大的影響。
(二)康有為的影響
作為早期維新變法的代表人物,面對日益嚴重的民族危機,康有為等新興的知識分子精英舉起了維新變法的大旗,要求設議院、開國會、實行君主立憲制。同時,身為新興士大夫階層的于式枚同樣對國內的現狀也是憂心不已。
1896年于式枚參加了康有為創設的保國會,在入保國會期間里,在與康梁等人的交流中,于式枚更加深入的接觸到了維新思想,以至于在之后的維新變法期間,在保護維新志士,特別是保護康有為方面,作出了自己的抉擇,“光緒二十四年(1898),戊戌變法。是年五月間,因變法而失業的八股之士,欲殺康有為泄憤,于式枚在拜訪康有為時,建議其養壯士,住深室,簡出游,以避禍”。[4]從這段史料中可以看出,于式枚對維新變法并沒有持反對的態度,至少在與康有為的交往中,對康有為的為人和其所倡導的的思想還是保持著中肯的態度。
(三)出洋考察的深切體會
“光緒二十二年正月,李鴻章奉命赴俄羅斯賀沙皇加冕,并聘問德、法、英、美等國,以于式枚同西學,能知大體,奏準調派于式枚隨行。”[5]1896年熟諳西學的于式枚跟隨李鴻章參加俄皇加冕典禮并出訪德、法、英、美等國,考察了各國的政治、經濟、軍事,“臣前隨大學士李鴻章歷聘各國,曾至柏林,見其國勢民風,駿厲嚴肅,議會雖設而君權甚專,政府所行與民清不悖,頗有合于尊主庇民之義,列為歐美最為雄強”。[6]P305此舉加深了于式枚對西方的了解,特別是影響了其對以后憲政的態度。
二、對憲政的獨特看法
(一)駁憲制的通用性
隨著國內形勢的愈發不穩,革命的趨勢越來越嚴重,再加上由外患帶來的主權危機使得人心不穩,清政府和地方士紳要求立憲改制的呼聲愈起,但存有誤解:將英國的君主立憲制與日本和德國的君主立憲制混為一談。前工部員外郎劉桪在條陳預備立憲的奏折中提到:“若憲法者,泰西行之而,日本行之而亦效,圣人復起,不易斯制,但當實力舉行,不必姑為嘗試。”[6]P341駐法公使孫寶琦在《上政務書》中提到:“彷日本英德之制,定為立憲政體之國”。[7]
作為擁有多次出國考察經驗的于式枚而言,對西方的風土人情、法理制度有著自己獨有的認識,特別是在對德國進行考察后,從當時的時局考慮,他認為當下中國要實行憲政,最好是參照日德的憲政體制,“憲法之用,各國不同,日本多用德國之制,與中國政體最為相近,誠如袁世凱原奏所謂,柯所不速,詢度攸資者也”。[6]P305同時“由于歐風東漸,西學大盛,為防范未然,于式枚主張采取德國主義立法以制之”。[8]從上面的史料可以看出對于清政府實行憲政提出了一個明確的效仿目標,認為當下日德的憲政是最符合帝國的國情。
(二)反對激進立憲
1905年日俄戰爭結束,新式憲政國家戰勝了根深蒂固的老牌專制國家,作為朝廷首席出洋考察大臣的載澤,表達了“海國士夫,亦以我將立憲,法令伊始,必將日強,爭相走告,臣等耳聞目見,尤不覺忭慶逾恒”,[6]P110他認為“國無強弱,無大小,先后一揆,全出憲法一途,天下大計,居可知矣”。[6]P111可以看出,作為立憲派最活躍的代表人物,載澤的立憲思想并沒有認真考慮當時的實際情況,正是他的這種憲政決定論的觀點,從而促使大部分人偏向激進立憲,認為只要速度立憲就可以擺脫當前不利的局面。
然而,同樣有出洋經歷的于式枚從當前出發,提出了不同的觀點,他在肯定憲政的前提下認為當下中國實行憲政不可操之過急,他以日本憲政為藍本,指出“日本維新之初,即宣言立憲之意,分遣各使周歷外邦,最先整理行政及司法制度,其次整理地方行政制度,后八年設元老院及大番院,后十四年乃發布開設國會之赦諭,而先開設地方議會……”[6]P306針對當時人們的立憲急切心態還認為:“蓋預備如此其詳密,而實行如此其遲回,不知者輒以限年為迂速之談。”[6]P307在他看來清廷實行立憲應當循序漸進,不可意圖快進,如果操之過急會產生不利的影響。
三、實行憲政的條件
作為反對激進立憲的緩行立憲派人物,于式枚本身并不反對憲政,但對立憲的過程有著自己的看法,他在反對激進立憲的同時,認為實行憲政欠缺以下必要的條件。
(一)缺少立憲的動力
于式枚認為與其他國家相比,清政府晚期在激進立憲的過程中缺少一個很重要的動力,這種不足體現在中國立憲的基礎——士紳階級不成熟。“國民認政體、知法意、富經驗者極少”,[9]中國的士紳階級長期禁錮在封建專制體制之下,沒有得到干預時政的機會,同時千百年的科舉制度使廣大的知識分子志向單一,缺少政治閱歷,所以其認為當下如果激進立憲,中國近代士紳階級還不具備參與政治的能力。
(二)要結合本國國情
在面對內憂外患時,當大部分人對激進立憲持亢奮態度時,唯有于式枚等少數立憲緩進派保持著清醒的頭腦,當很多人為立憲拋棄原有制度時,于式枚認為,要想立憲必須要與舊法相結合,“一國之憲法及附屬法律,必須與本國之歷史國體有同一性質,否則實行之際,困難不可思議,流弊不可勝防。”[6]P305同時指出“殷人作誓,漢代約法,尤與歐美所云立憲者相似,唐宋迄明,規模具在,其能貽數百年之基業,成數十年之太平者,無不以順民情申清義為致治之本原。”[6]P305從上面他陳奏的奏折來看,其認識到在立憲過程中傳統政教所發揮的作用,特別是原有的制度可以對社會群體起到必要的約束作用,認識到東西方文化和國情的不同,不可照辦。
(三)發展工商業
1906年于式枚兼任廣西鐵路總理,為廣西的鐵路建設做出了自己的貢獻,在辦理實業的過程中,清醒的認識到當前中國經濟的落后,同時在對西歐各國考察期間認識到:這些國家能夠立憲成功,很大原因在于各國擁有強大的工商業,從而為其實行憲政提供經濟上的動力。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過往的經驗使于式枚認識到中國要想立憲同樣需要發展工商業,為憲政的實施準備提供經濟支撐。同時,工商業的發展還可壯大參政階層的經濟實力,有利于憲政的實施。
結語
從當時的國內外背景來看,以于式枚為代表的立憲緩行派,他們的觀點對于那些急于實施憲政的人們來講考慮的更加周全,特別是對本國國情的認識,反映出于式枚對當下時局的清醒認識,其與激進派的多次論戰也凸顯了他對國家命運的理性思考。但在民族危機、生死存亡的關頭,要求激進立憲、迫切改變現狀的勢力明顯占據了上風,以他為代表的觀點最終成了社會上的孤立者,沒有發揮應有的影響。當激進思潮一步步的向前推進,所引發的矛盾也就越來越多,政府的公信力也在急劇的下降,革命的趨勢開始在全國蔓延。
參考文獻:
[1]沈云龍.近代中國史料叢刊續輯[M].臺北:文海出版社,1975:216.
[2]戚其章.甲午戰爭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453.
[3]趙爾巽.清史稿[M].北京:中華書局,1977:12444.
[4]蔣貴麟.康南海先生遺著匯刊[M].臺灣:宏業書局,1987:52.
[5]沈云龍.近代中國史料叢刊續輯[M].臺北:文海出版社,1980:58.
[6]宮博物院明清檔案部.清末籌備立憲檔案史料(上冊)[M].北京:中華書局,1979.
[7]孫寶琦.上政務書[N].東方雜志,1904-07-12(7).
[8]莊吉發.于式枚與德國憲政考察[M].臺北:文史哲出版社,2000:215.
[15]許雪姬.軍機處檔月折包[M].臺北:國立臺灣大學,1997:25.
作者簡介:陳浩(1989-)男,安徽阜陽人,安徽師范大學碩士研究生,主要從事史學理論與史學史研究。